专家团|蒋祎:上HR系统之前,必须要清楚的事

蒋祎 Johnny
+ 关注
2022-07-21 11:09
1016次阅读

 

如今,没有一个HR不跟数据打交道,每个模块都有数据要收集、统计和上报。

 

之前我们介绍过的数字化工具,能一定程度上解救表哥表姐、也让协同合作更便捷。

 

然而,如果缺乏整体规划、零散地使用这些工具,即使局部瓶颈被攻坚,又会有新的问题浮出水面

专家团|蒋祎:上HR系统之前,必须要清楚的事

数据上孤岛容易出现。不同的数据散落在线上、线下各处,彼此不拉通。如果想看某种培训对绩效的影响、高绩效员工在面试时表现出什么特质,还要先从各处收集数据。收集来的数据还不能直接粘贴在一起,还需要各种匹配、转换。

 

例如,有时在Excel里Vlookup工号,都能是#N/A,也许是因为一列工号是数字格式,而另一列是文本格式;也许是因为单元格里有看爆眼珠也看不出来的空格符;而日期格式、电话格式就更是百花齐放了,整合数据时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

 

HR的数据没拉通、不同步,意味着像人员所在岗位这类基础信息在各处都要存。数据冗余不一定是问题,员工调岗了就全都更新一遍呗,花名册要改、调岗台账要改、员工履历要改,所有记录了人员岗位的表都要改;但凡有系统用到了人员岗位的,都通知负责的部门去改。一旦有地方改得不及时、改错了、各处记录不一致,就是数据质量问题了。

 

数据质量问题,轻则降低HR工作效率,影响各类统计结果,重则影响业务流程操作,甚至误导业务决策。

 

流程上断点容易出现。很多工具,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一些Python、VBA小程序,提升的大多是流程中单个节点的效率。然而节点和节点之间如何衔接串联呢?如何通知流程下游的同事开始操作?如果沟通不及时、权责不清楚或者任务被遗漏,即使单点的效率显著提升了,全流程的也未必。

 

如何将相关数据、文档交给下游?假如上游节点给出的数据,还需要下游节点再次转换,才能使用在下游的工具上,那么新的堵点可能就出现了。

 

流程不能完全在线上衔接起来,还大大增加了对流程监控、管理的难度。每条流程(例如入职这种跨部门的流程)都按时推进了吗?相关的人员都能看到当前进度吗?(工位工牌准备好了吗?电脑电话准备好了吗?各种系统开账号了吗?部门同事准备好热烈欢迎了吗?)每个节点的每个步骤都是按规范完成的吗?(合同及时签了吗?社保及时转了吗?)该检查的都检查了吗、该校验的校验了吗?万一出现了风险问题,原因好追踪吗?

 

即使工具,也可能出现新的问题。通用的工具可能难以处理特定的业务场景。比如在招聘领域,用通用的问卷工具也能做网申,但是招聘系统的简历自动解析肯定就做不到了,这导致候选人体验上就差了别家一大截;而如果想做内推积分、面试满意度调查等,没有专业工具就真的寸步难行太过费时费力了。

 

如果缺少统一的平台与规划,大家为了快速满足自己的需求,可能使用了很多类似的工具。比如招聘的问卷用的腾讯文档、培训的问卷用的问卷星、绩效的问卷又用的钉钉。这不仅仅是重复投入的问题,更加剧了数据孤岛的情况和数据安全的风险。选出来的或开发出来的工具,也可能没有在企业范围内的推广,只有部分人员、部分环节在使用。

 

而如果工具推广开来了,又得保证所有用户手里都是最新版的工具。例如所有分公司的HR都用一个VBA小程序合成报表,如果集团要求的报表模板改了,小程序也得跟着改。如果大家手里的工具版本不同,遇到bug要排查,还得先看版本,这就麻烦了不少。

 

如果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主流的一种想法,可能是考虑上一套的HR系统(也常被成为eHR、HCM、HRIS)。
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复杂度和成熟度后,常常也会考虑,上一套专业的HR系统
HR系统和工具有什么区别?HR系统能提供什么?
专用的管理系统和通用工具(Excel、问卷星、Python等)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使用工具时,往往更聚焦于流程中的某一个“点”。
而当我们考虑上系统,也要从工具思维转换成系统思维,系统性地去看完整业务流程的“线”,看全面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的“面”。
外购的管理系统产品,都会有预定义好业务流程(他们称之为“最佳实践”),将各种专用工具串联起来;这些专用工具中(例如薪酬核算引擎),可以设置专业的业务规则。
如果是企业自研的HR系统,一定也是将自己的业务流程、规则固化下来。
此外,管理系统对数据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更严格,让系统中的数据更符合业务实际;系统本身包含报表功能,让统计分析更加高效、及时。
合理预期:
1.系统也有所短,工具也有所长;不要抱怨系统在单点还没有Excel好用,要放眼系统在线和面的价值。
2.正因如此,系统替代不了所有工具,系统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我们公司才会在上系统后又开始了“自下而上”的HR数字化建设。
HR系统是一个统称,它又可以细分为成功能模块,系统分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分6大模块(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的方法类似,各模块提供相应的功能和流程:
专家团|蒋祎:上HR系统之前,必须要清楚的事
虽然市面上的HR系统都以模块划分,但也可以支持“三支柱”式的管理
可以将COE成员设置为一种用户角色,设计专门的分析报表,给比较大的数据权限。
HRBP角色除了要有服务范围内的数据权限,还要能发起、参与到一些流程中,并且BP之间可能还有专门的汇报线。
对于SSC来说,统一的系统平台,无疑更利于集中的事务处理,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支柱中,SSC的运营对数字化的依赖最强,除了用HR系统处理业务,通常还需要类似售后客服的系统或模块,来答复问询、分配和跟踪工单(案例管理)、统计SLA、沉淀知识库等等。
当今HR系统的各个模块,除了支持专业HR做业务,都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和各层级经理的赋能。下面举例了一些员工和经理使用HR系统各模块的场景:专家团|蒋祎:上HR系统之前,必须要清楚的事
各模块上线有先后顺序吗?
经典的老一代HR系统,比如SAP ERP HCM,要求先上图中红色的基础模块(组织、人事、考勤、薪酬核算),最终目的是为了算工资并与财务对接,通过管住编制、管住工资实现企业的人资管控要求。之后再考虑上黄色的这些模块。
这几个模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时看似平平无奇的核心HR模块(组织、人事),除了要能输出任意时间点的组织架构图、花名册和员工履历表,还要作为组织、人事数据的源头,为其他模块和其他系统提供组息织架构和人员标签信息;这些信息是权限分配、流程流转、业务规则设置的关键依据。组织架构的变化和人员异动,对于企业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然而上这几个模块的投入也是很大的,业务上会有很多复杂的规则、场景和流程,数据上往往需要整理迁移大量的历史数据。而由于涉及的业务敏感,给组织带来的变革会相对较大,变革的阻力也相应较大。
HR系统厂商中的一些后起之秀,面对占据市场的巨头,往往选择剑走偏锋,从某个黄色的人才发展相关模块打入市场,再逐步增加其他模块。这些厂商的会允许企业先单独使用某一个模块,比如绩效、招聘或培训。
如果企业从未使用过专业HR系统,或者上上下下还没有做好大变革的决心和准备,不妨先从黄色这些模块试水。
企业HR可以把这些单一的模块当专业工具使用 ,但是前述的数据孤岛、流程断点等问题还是可能存在,孤立的系统越多,维护的成本就越高、数据质量的风险越大。
因此,当我们开始考虑上系统,就要更全盘地考虑。
具体到系统落地,就是要考虑模块间的集成、考虑数据的拉通;技术上其实有多种方案,比如使用同一厂商的“一体化”产品、开发模块间的接口、将数据最终汇集到数据仓库/数据中台等,不过这就是一个技术架构选型的问题了。
系统选型是一系列难题 ,外购产品vs自主研发;外购的话,单一厂商vs多个厂商,国产vs国际厂商,本地部署vs云端部署,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系统选型可不是光赛脸。
下面三个方面,是每家企业的人力部在启动HR系统项目前都需要梳理清楚的,包括人力的核心诉求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搞清楚了,选型时才能在百花丛中保持坚定的目标和信念,需要权衡的时候清楚要如何取舍。
专家团|蒋祎:上HR系统之前,必须要清楚的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ohnnyHCM”(ID:CloudHCM),作者:蒋祎,36氪经授权发布。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