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毕业,我职场中最焦虑的时刻

郑思芳
+ 关注
2022-08-02 12:41
4724次阅读

2022年,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仍然是个不友好的年份。首先,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 1000 万大关,意味着竞争更激烈了。但在市场上,就业机会却大大减少。

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学生失去了企业实习进而直接留用的机会。再加上企业裁员、校招端口关闭等情况,应届生求职可谓是“地狱难度”。

很多大学生不得不用自降身价来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据智联招聘调研显示,2022 届求职毕业生期望月薪 6295 元,比去年下降约 6%。2022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53,继上季度以来,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全国1.35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0.71)和同比(1.52)均同时下降。

而对于双非毕业的应届生来说,竞争压力显然更大。没有“双一流”的光环,他们摸索出了另一条路:磨炼自己的数字化技能,用实习的经历弥补学历上的不足,构建自己的数字化“敲门砖”。

数据显示,36.9%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47.8%的专科院校毕业生将成功获得Offer归因于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求职目标明确”也是双非学生、专科生的优势。

同时,企业对数字化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增加,软件开发类、数据分析/挖掘、数字化营销、运营等都是目前的热门岗位。

双非毕业,我职场中最焦虑的时刻


“我怕以我现在的能力竞争不过别人”“最开始面试时技术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会得越多公司给的薪资也就越高”,如何修炼数字化能力、走上高薪之路,无疑是这届毕业生共同关心的事。

我们找到了几位还在找工作的双非毕业生/在校生,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雨婷 女 22届 市场营销专业 用户运营 已入职

企业微信 荟聚 零一裂变

春招时,我拿到了某大厂的offer。

HR说,主要看中了我之前在另一家大厂做用户运营的经历。当时我做的是to b运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使用了企业微信、荟聚和零一裂变。记得刚入职的时候,领导带着我跑了两次流程。之后,我基本上已经可以轻而易举拿捏这几款软件了。

做宣传活动时,领导要求使用企业微信与客户对接。每一次开启新项目时都要面临很大的用户体量。用企业微信就可以给庞大的用户池做用户画像,进行标签化管理,有了标签之后我们再做定义,这样我们后期宣传活动的时候也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用荟聚时,主要是用来运营从公众号上来的用户。如果客户想通过公众号的文章添加我们的企业微信,就只能把二维码的图片保存下来后扫码添加,缺少一个链接或者小程序直接跳转,这时荟聚就能够提供一个接口,让小程序、公众号、企业微信形成一个闭环,而且还能连接到外部直播软件工具。运营时还会有一整套的sop,一周里的每一天都有固定不同的运营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对我来说用户运营像一个倒置的漏斗,口袋下面是我面对的用户群体,这样的用户有很多,但通过我的运营动作,这些用户不断地从漏斗里进来,然后再实现接下来的付费和续费。

有的时候也会手忙脚乱的。比如初期操作的时候,因为不是很了解规定,不小心在企微发了有违禁词的内容,我和另一个实习生两个人总共四个账号在一周内都被封号了。还有的时候,发送消息太频繁,用户会直接举报我们的账号。一旦账号被封一次,后面被封的次数就会变得频繁,我们就不得不根据项目的进行程度来决定是否迁移账号,但只要迁移就会面临一定程度的用户流失。

因为实习期对整个流程都已经很熟了,所以后来在面试正式工作的时候,面试官问的几个问题都很具体,他说听回答就知道我能很快上手。

拿到Offer之后,HR让我先去做三个月的新人培训,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拿到毕业证后迅速上岗工作。但之前实习时,加班特别严重,因为压力,眼睛真菌感染后又引起了发烧,我自己强撑了7天后才去的医院。

生病后我只好把培训推迟回老家养病了。后来等我再回北京想要准备入职签三方协议时,我的岗位已经从原本的用户运营变成了销售运营岗,原本属于我的坑位给了别人。但我还是想做用户运营,于是我就拒绝了他们的offer。

其实回家养病后我就不怎么焦虑了,不管怎么说我还年轻,现在的不如意后面都会变如意,以前觉得找工作是难事,但回北京后没多久我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现在我忙着每天进行新人培训、业务学习,虽然因为有以前的实习工作的经验我本可以直接上手,但我还是决定要沉淀下来去学习这些新的内容。

嘉嘉 女 22届 金融专业 投资分析师 实习中

清科数据 企名片   万得  彭博  iFinD   IT桔子

刚毕业时,身边很多同学都找不到工作或是到了职场被虐得很惨,他们大多数人都因为双非的出身,工资不是太低就是上升空间太小,就又跑回来二战考研了。我出来实习比较早,虽然是在双非学校读的本科,但我一直是跟那些985、211的同学来对标的,也因为自己比较努力,所以找工作方面也不是特别焦虑。

在求职的过程中,我发现会不会使用万得、彭博数据库,会直接影响被录取的几率,很多招聘信息上都会写“熟练使用彭博社或者万德的优先考虑”,而且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会问我之前用过哪些数据库软件。好一点的学校可能这些软件也比较全,但像万德这类的数据库我们这样的双非学校就不会有,我只能自己去咸鱼上租账号去学习怎么用。如果同学实习的公司正好可以用到这些数据库,我也会向他们租账号来用,有时租一天就要100块。

比如我所在的投资公司,要想去抢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数据库的使用就能解决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正在做行业研究的项目扫描,要了解的项目信息都是这些平台披露出来的,所以在找项目的时候我完全泡在这些数据库里,点进项目后看介绍+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市场需要用到的数据库都会不一样。之前实习时做的是二级市场,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数据,用到的一般是万德、彭博。现在接触一级市场,数据库就换成了企名片、清科数据、IT桔子。一级市场的数据相对二级市场来说少一些,软件平台也会更简单一点。

在数据库的项目分类上,我觉得一级市场的数据库还是不太好用。之前我点纺织服装行业的分类,下面出现的项目有时并不是很匹配,一些服装纺织相关行业的项目反而没在分类里面,导致一些数据的遗漏,而且有时数据的时效性也不是很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数据库的整体收费太高了,免费版当然也可以用,但是工作效率会被拉低很多。

有时我甚至会想,假如学校一开始就买了付费版的数据库,我的效率是不是就会再提高一些?

我最焦虑的时候,是我实习期第二次汇报工作进度时,因为没能理解老板的意思,导致我做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老板气到一直强调我竟然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做了一堆没用的事。但我的解释老板一点都听不到,那天交接完工作以后我还跑到厕所哭了,那是我第一次那么崩溃。自那以后每次进老板办公室汇报工作我都会非常焦虑,尤其是每到规定的DDL(deadline)但我还没做完工作的时候,我就会感觉非常焦虑和愧疚。

后来我分析,焦虑是因为老板的预期和我的能力之间差距还是太大了。比如我大概只能完成六分左右的工作,但当我真的给老板汇报时,他需要我解读出十分的信息。而且老板提问的语气都很可怕,搞得我常常陷入脑子一片空白,本来能说出来的也忘记了。

晨晨 女 22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设计实习生 待业

Sketch

一般我们做平面视觉,会用Ps、Sketch、Ai软件是实习最基本的要求,而且都要非常熟练。我实习时用得最多的就是Sketch,这种矢量图的软件比较偏平面,用起来也会更方便、快捷,我的设计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这个软件上完成的。有一次我们官网要升级,那时候比较流行磨砂风格的UI,但我们公司没有C4D的权限,大部分3D效果就靠Sketch来实现,也做出了3D风格的icon。

学校里不教Sketch,但我感觉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UI设计岗都在用这个,更简单实用,容易上手。我本来就会Ps,用起Sketch就会非常简单。而且Sketch相对其他软件比较小,一个画板上就能适配很多尺寸的文件,同时电脑还不会卡,这点很重要。

毕业时我也纠结过,定一个目标害怕出错,思来想去又不知道干什么。还好之前实习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leader,他告诉了我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那时候我就想明白了未来两年的发展道路,所以现在的我不是特别焦虑。相比立马一头扎进去找工作,我更愿意花时间来打磨我的作品集,于是实习结束后我自己花了将近3万块来上设计课。便宜很多的设计课也有,但都是线上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必须完善我的作品来争取一份好的工作。

我们之前在学校学的东西比较浅,什么软件都会一点,但真到工作中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比如有一次leader要我做一个活动视觉图,在学校里我可能只要考虑这个设计符不符合我的审美,但实习后我需要考虑设计能不能吸引点击,多考虑用户和产品给的需求,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临近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焦虑。我们宿舍都是学设计的,两个室友都考研了,只有一个室友上岸,还有的同学觉得设计太累毕业就转行了。熬夜改图在这一行太常见了,很多时候你觉得你的设计已经很完美了,但是甲方并不会这么觉得,比如产品需求方会给你提很多要求,这里要改那里也要改,最后图被改得很丑了,你还是得不停改下去。

小马 男 23届 通信工程专业 前端实习生 实习中

Gitlab

实习已经3个多月,眼看要秋招了,但我还是想实习满半年后再去准备找工作,在公司多学一点,也更稳一点。而且职场的压力也可以督促着我自己多学一些,不像在学校随便折腾没人管。

作为一个前端实习生,其实我专业是不对口的。我选择前端的原因比较凑巧,有一次我跑到学校的一间实验室翻学长们留下的旧书,翻到的是本前端的书,就开始学前端,如果当时翻到的是后端的书我可能就去学后端了。但后端的竞争压力比前端大太多了,不管是整体人数还是性别比例上。

之前面试官问我会不会Git,我说我在学校只是偶尔用过。来了公司开发后,我发现和在学校里很不一样。在学校开发就自己写代码,也不用考虑测试、bug、代码管理或者是设计稿,就是自己做着玩,但是在公司这一套流程非常规范。产品经理先提出需求,我们一起商量后开发,之后设计师给出设计稿,我们再根据设计稿开发,测试bug后改完我们才能上线。

比如,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们部门要做一个页面,这个页面写起来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碰到了Gitlab代码管理我不是很熟悉。Git有一个分支的概念,我们每一期的每一个版本都会切分出一个分支出来,原本是需要一整个代码一起打包的,但我在管理的时候把分支的代码搞得特别乱,最后导致了整个项目的延期上线。那天晚上包括我在内的7、8个同事都因为这事加班到了晚上12点,我的直属leader也要给我收拾烂摊子,虽然他们没说什么但我自己一直耿耿于怀。

当时接触需求的时候我以为我可以做好,但没想到没有那么简单。自那次以后我自己又花了很多时间学Git。有时可能这个需求明天才开始开发,但是我前两天就会准备开始看需求,提前一步想怎么开发,因为我怕到时候有哪个地方不懂卡住了,导致项目延期。

现在Git上的基本操作我掌握得差不多了,除了一些极端刁钻的情况我还需要去问一下前辈们。互联网开发是比较抽象的,开发过程中出的错根本看不见,仔细去找哪里出错的过程也挺折磨人的。Bug会经常出现,但我把改Bug也当做是在学习,一些问题我可能当时没有考虑到,测试提出来后,我下一次开发再碰到类似的就会更注意一点。

小欣 女 22届 物联网工程专业 产品经理 实习中

Processon Axure 神策

从大二开始,我就开始想做产品经理了。之前实习的时候,我是做测试实习生的。后来转正的时候,我主动跟HR说想转产品,还好跟产品组平时沟通也多,老大同意了。

作为产品经理就得出原型图、出需求。我一般用process on来画流程图。因为忘性比较大,只要想到一点我就会赶紧打开飞书或者WPS写下来,然后用process on整理思路逻辑,了解产品的每一步关联的上一步和下一步,它们对应的功能和后台维护的负责人当我把对应的每一步画下来,再把关联的模块连在一起,脑子里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具体的产品。

刚开始时我只敢小打小闹地改动,因为初来乍到我就总感觉这个产品不像是自己的,总觉得是在动别人家东西。但老板说我是负责产品重构的,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格局放大,把产品整体看一遍,哪有缺点就要直接上手改动。

正式入职差不多20天左右的时候,需求评审会一直开到了晚上9点多。因为我负责的产品重构部分比较复杂,被开发喷得最厉害,当时心态都崩了。虽然是在会议室,但公司整层楼都听得到我们的讨论声。这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第一次需求评审会,就开得这么稀碎,我感觉这是之前我做测试时,天天嘎嘎怼开发的报应。

其实,不管开发、产品还是测试,每个职能都只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环。当我收集大家意见写出了需求,再看到这个产品往大家期望方向发展,我就会非常开心。

我现在还在试用期,不知道能不能转正,也不知道转正了会不会被裁,这些都让我很焦虑。我也变得比较敏感,工作时很怕自己有哪里没有做好,有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不敢让别人看,或者得自己一遍一遍过了好几次才敢拿出来,等别人看完以后要是有不好的反映,我也会在脑子里想半天。但是如果我做的东西leader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我就会很高兴,所以这些焦虑有的时候也能变成正向的鞭策,让我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

小丰 女 23届 电子信息专业 测试实习生 实习中

禅道 MeterSphere

我实习的时候做的是测试岗,专业不对口。作为测试,要求什么都会一点,但我当时会的真的不太多,就特别焦虑。刚来就要马上投入到项目提测,我感觉什么都不清楚,实习一周之后才熟悉起来。

测试平时主要用MeterSphere测试、禅道来提bug,比较明确具体的问题,大家在系统里看到了就会改。但也有不那么明确的是时候,这时候测试需要跟产品去对。这个bug改好还是没改好,或者改到什么程度,是已经解决了还是先改一下需求。这些私下交流都是没有记录的,所以还是要在软件里提一下证明我提过这个bug,这样查看解决方案也方便一些。

实习一个多月以后,从开发到提测再到上线整体的流程让我了解了整个产品的迭代上线的过程,作为测试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参与哪些环节,需要跟谁沟通,以前只是理论地了解过但没有实际参与过,现在就相当于是我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一开始不会的软件太多了,我只能问别人,有时候问太多我又会觉得可能会耽误别人工作。遇到比较急的任务,就没有时间让我自己研究了。现在我只解锁了功能测试,后面还会有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就需要技术性比较强的工具或者要自己写代码,要学的软件估计会更多。

作为应届生,我的时间就只有一年。我应该先投简历再去学,还是学会了再投简历?

在实习结束后,我依靠做测试的经历投了几家公司。第一家公司我连简历都没通过。第二家公司简历笔试过了,一面没通过。第三家公司二面没通过。后来我还遇到三面四面没过的情况。这个过程虽然很打击人,但从一开始的连一面都没有机会到后来可以挺近四面,感觉自己抗揍多了。同时,面试的打击也反向督促我学习。因为需要学习和补课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也不知道这些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只能在面试的过程中摸索。

小聪 女 21届 电子商务专业 数据分析师 已入职

DataWorks

我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学校开了一门和数据分析有关的课,学Python、写代码的过程让我感觉很好玩,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找和数据分析有关的实习。像数据库、前端、H5这些技术也都学过一些。毕业前我就在杭州做了SEM优化师的实习生,广告投放出去转化是好是差;好的原因是什么,差的话如何做调整;搜索关键词精确与否,投放价格是否合适,这些都需要运用到数据思维。

但因为专业不太对口,毕业后我就自己到北京花3万报了CDA的就业班学习数据分析。后来面试某厂时,面试官问了我SQL的技能和数据分析思维的问题。之后有一次吃饭时和老板聊起这件事,老板说在他见过的四五十个面试候选人里,我的数据分析思维和SQL问题的回答是最好的。

现在工作中主要用DataWorks,把业务数据同步后做分层,可以高效地利用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一开始部门的数仓还没有建好,是我来了之后这个需求才慢慢有的。我想当时老板应该是看中了我数据分析能力才把我招进公司的,因为虽然才刚毕业,我走的是社招的招聘通道,和我一起面试的还有很多学校比我好的人。

其实我一直都很焦虑,尤其最近赶上了裁员潮,公司很多离职的同事再找工作时,薪资都被压低了很多。一个和我比较好的同事,30多岁的女生,在职的时候也一直在找工作,但直到被裁的那一刻还是没有找到。再加上市面上的数据分析师越来越多,大厂的裁员潮又放出了很多人才流向社会,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家的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岗位都会卡年龄的限制,我就经常想如果等到了30岁以后,我的竞争力变小了,那时候该怎么办。未来我也可能做互联网+农业,自己创业,凭借着我的数据分析思维和专业基础来把老家的水果推销出去,最后兜兜转转还是有可能走上本专业电商的老路。

(文中晨晨、雨婷、小马、小欣、嘉嘉、小丰、小聪皆为化名,感谢所有参与采访的同学给予本文的帮助)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双非毕业,我职场中最焦虑的时刻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郑思芳
0
相关话题
SaaS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