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的三大趋势

腾讯研究院
+ 关注
2022-08-15 18:48
473次阅读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的三大趋势

陈 孟   腾讯研究院数字内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化科技成果是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诞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等完整生态。2019年中宣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推动5G、AI、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前沿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沉淀出一批对技术跨越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科技成果。
文化科技成果不仅在文化产业得到广泛应用,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数字新基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随着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半径不断拓展,文化软实力也逐步迈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与硬实力。

文化科技成果推动内容工业化进程

不断升级视听体验革命

近年来,数字内容产业在新兴技术的催化下应运而生,不断实现创新扩容和数字化升级,突出表现为推动内容工业化进程和视听体验革命。

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特点是专业分工、批量生产,而文化科技成果主要通过增强数字内容在生产分发等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可控性,探索一种高效、稳定、低成本的优质内容产出模式,推动内容工业化进程。同时,内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消费侧的视听体验革命,推动文化消费全面升级、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一是优化供给效能,提升优质内容的产出与分发效率。

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共性技术集成水平决定了文化生产的效率与规模。内容工业化的趋势首先体现为,文化科技成果在数字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不断产生,提升运行效率、减少人力依赖。

在生产层面,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成为提升内容生产效能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成立人工智能编辑部,开展智能化、云端化的新闻采编,机器生成新闻、虚拟数字人主播等成为传统新闻报道的有力补充;

内容分发方面,算法推荐逐渐占据信息流分发的主导地位,实现内容聚合和精准推荐、快速匹配信息与人,算法支撑着文化产业的生产运转与服务效率,推动了视频等内容平台传播力的爆发。

二是降低不确定性,提升内容产业各环节的标准化、可控性。

文化产业天然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影视、综艺等行业长期面临创作过程和市场回报不确定性强的难题。如何通过内容工业化形成持续出品高质量内容的能力,是各家内容平台竞争的核心点,而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文化产业迈向精耕细作时代:

一方面,大数据和AI技术被数字内容平台应用于提升对用户和内容的理解,文化科技成果助力优化内容决策、降低市场风险,如腾讯视频利用数据科学能力预测用户消费行为、反向驱动内容创意,为内容制作提供放大问题的“显微镜”和眺望风险的“望远镜”,产出了《开端》《梦华录》等一批契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另一方面,文化科技成果通过虚实结合技术优化内容创作流程,有效降低文化创意活动的演练成本、创作风险,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前已经在游戏引擎支持的虚拟仿真系统里排演了12遍,通过“数字表演”使各项环节成本降低40%至90%;《狮子王》《权力的游戏》等影视剧借助游戏引擎技术助力“虚拟制片”,部分替代实景拍摄,并且让天气、光线等元素更加可控,有效提升了影视行业的工业化能力。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的三大趋势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来源:豆瓣

三是升级视听体验革命,不断满足个性化、精细化的用户消费诉求。

内容工业化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满足日益个性化、精细化的市场需求。当前用户希望在文化消费中持续获得更高清的体验、更强的参与感、更多的主动权,在这一趋势下,文化科技成果整体呈现出连接性、交互性、沉浸感等特征。

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技术快速发展,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反馈正在贯穿各文化领域,频繁创造新兴文化热点:虚拟演唱会、VR演唱会等全面升级传统演出的表现手段,激发文化消费活力;各大电视台借助《唐宫夜宴》《牛起来》等AR舞蹈节目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巧妙结合,引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手段也得到创新升级,如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今年6月推出的“云游长城”小程序,在全球首次通过游戏技术达成了大规模、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文化遗产数字还原。

文化产业为科技成果转化铺路架桥

助力“硬科技”创新迭代

面向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用需求,近年来,5G、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文化领域集成应用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以广泛的消费市场为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铺路架桥”,缩短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距离,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也反向驱动科技进步,成为前沿科技创新迭代的“助推器”。

一方面,文化产业在科技与社会之间“铺路架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成新的生产力,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超高清视频直播的大规模应用带动了5G的普及与发展,视频作为5G“信息高速”上的“信息高铁”,2020年已占全网数据流量使用的70%以上。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多项5G应用突破,首次实现了奥运会赛事全程4K制播、开闭幕式8K国际公用信号制作,并打造出全球首个高铁列车5G超高清移动直播演播室,为5G技术提供了最高级的展示场和试验田;游戏产业为VR技术的落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半衰期:艾利克斯》等“爆款”游戏产品让VR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进入大众视野,也推动了VR技术在沉浸感、交互感等方面不断提升。中科院研究团队发布报告称,2020年游戏技术对VR/AR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高达71.6%。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也是科技成果创新的“温床”,文化科技成果的应用反向驱动科技进步,助力“硬科技”创新迭代。

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是AI技术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场景之一,甚至成为信息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导向。短视频等数字内容的快速发展为算法技术提供了大量场景数据进行应用测算,促进算法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游戏创造的实时交互场景为AI强化自身学习能力提供了“训练场”,如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围棋游戏项目中进行训练并击败人类顶尖选手,相关成果可用于改进自动驾驶、无人机编组、电力调度等实体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整体而言,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激发科技应用的不断试炼与创新,文化科技的应用也成为“硬科技”创新迭代的“助推器”。文化与科技互相启发、互相驱动已经成为重要的行业趋势。‍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的三大趋势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空间与价值半径拓展

为实体领域提供数字创新底座

 

近年来,文化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明显、跨界应用趋势不断加强,开始为实体领域提供数字创新底座。文化科技成果愈发成为打破时空局限、推动“在线”转向“在场”的桥梁,以丰富的数字化场景为社会各行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提供动力。

一是连接人与场景,如音视频技术为社会协作、实时交互提供更加顺畅便捷的渠道。

近年来,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在全球实现领先发展,音视频技术和5G、VR/AR等技术相互融合,带动多行业的技术与服务升级,使人与数字空间的连接从“在线”转向“在场”。例如,线上会议借助实时音视频交互技术打破物理阻隔,有效提升企业的沟通效率;转播技术的创新,使赛事转播能够对运动员的高水平动作进行清晰、全景、精准的呈现,助力学生远程学习、降低体育教育成本;在医疗领域,5G、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的结合能够支持实时影像的流畅传输,让处于远程端的医生如同在场一般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与指导,以远程超声为代表的远程医疗已成为打破时空限制、助力医疗资源普惠的重要手段。

二是创新服务形式,如虚拟数字人技术为企业、媒体、品牌等提供个性化、情感化的服务工具。

近年来,虚拟数字人技术在影视、游戏等领域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带动虚拟数字人经济在全球火热。知名虚拟网红米奎拉(Miquela)已经在社交平台坐拥300多万粉丝,国内虚拟偶像产业也快速崛起。与此同时,虚拟数字人开始跨界进入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部分替代和升级传统的服务形式。

例如,腾讯云小微数智人助力平安普惠打的“AI数字员工”,两年间已经为500万用户提供7×24小时的智能交互服务,能够将审核成本降低60%;京东的数字人客服“芊言”能够为用户提供操作类、应答类、闲聊类服务;华为的虚拟员工“云笙”能够处理财务、管理、市场分析等更为复杂的工作。虚拟数字人替代真人劳动的同时,也提升了信息和沟通型服务的创意性,未来还可被应用于健康、理财顾问、心理咨询等领域,进一步满足信息传播、情感陪伴等领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的三大趋势

腾讯云小微虚拟客服

三是“以虚促实”,如游戏技术为实体领域提供演练、测试、统筹管理的智能化手段。

文化科技成果支撑的数字场景,不仅能够支持文化创意活动,也能助力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测试、演练,降低试错成本,实现“以虚促实”。例如,游戏技术因其可交互、高仿真、强沉浸、实时渲染等特性,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种群,并突破传统游戏场景成为建筑设计、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等实体领域的重要“工业软件”。50%的建筑行业专业人士尝试使用游戏引擎作为渲染平台,工业领域也开始利用游戏技术助力构建可视化、智能化的数字化工厂副本。南航旗下的珠海翔翼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基于腾讯游戏提供的游戏引擎能力,研发国产全动飞行模拟机视景软件系统,运用于模拟机飞行训练,助力民用航空装备制造数字化。

下一代互联网是前沿数字科技与文化智慧的集成体。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通过不断创造“以虚促实”“虚实相生”的场景,将促进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助推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科技成果有望裂变出通用性更强、辐射范围更广的技术成果,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支撑,从文化领域出发,连接社会广阔的科技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陈孟,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