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亿欧网
+ 关注
2022-08-30 15:26
474次阅读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全文4742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文|孙美娜

编辑 | 顾彦

题图 | 自主拍摄

 

说起80后、90后童年的集体记忆,旺旺绝对有一席之地。

 

旺旺仙贝、旺旺小小酥、旺仔小馒头、旺仔牛奶、旺仔QQ糖……伴随着“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广告语,俘获了两代年轻人。

 

但若不是最近登上热搜,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旺旺是一家60岁的台企。 

 

8月5日,旺旺忽然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大量网友打出“中国旺旺”的评论。起因在于,旺旺董事长蔡衍明次子蔡旺家,在其私人账号连发几条微博,针对当时某人窜台一事表明立场。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图源:微博@Matt旺家

 

蔡旺家是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总裁蔡衍明第二个儿子,目前担任公司首席营运官和乳饮事业部副总裁。这已不是蔡旺家第一次出圈,凭借耿直的爱国表达,幽默风趣、接地气的言论风格,蔡旺家颠覆了人们对精英富二代的想象,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二公子”。

 

“热搜效应”推动旺旺产品销量骤增。登上微博热搜的当晚,旺旺直播间观看人次接近10万,销售额突破20万元。美团数据显示,8月5-7日,平台上旺旺旗下各类商品的销量同比增长65%。

 

可以说,旺旺的刷屏又是一次大规模“野性消费”的经典案例。

 

但“野性消费”只是短暂情绪的体现,品牌深厚的历史才是激发消费者深层情绪的基础。把爆发式增长的流量转化成恒久的品牌力,旺旺才能继续旺下去。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辉煌的曾经

 

旺旺集团起家于1962年成立的宜兰食品。

 

1976年,19岁的蔡衍明从父亲手中接过宜兰食品厂,成为总经理。但因为不懂经营,仅一年时间宜兰食品厂就赔了一个亿,他由此被戴上了“败家子”的帽子。

 

但也是这次挫败激发了蔡衍明性格里的争强好胜,让他从一个纨绔子弟蜕变为一个认真搞事业的富二代。

 

1980年,蔡衍明去乡下做市场调研时,看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于是打起了做米果的主意。年仅23岁的他,跑到日本知名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株式会社,表示了合作的意愿,虽屡次被拒,但屡次求教,终于在两年后打动了对方。

 

签了协议后蔡衍明回到台湾,很快就推出了台湾本土米果系列——旺旺。据说,取名“旺旺”,是因为他非常喜欢狗,也因为“旺”字,有日日为王、兴旺吉利的美好含义。

 

1983年,第一位米果成员——“旺旺仙贝”诞生。凭借着旺仔娃娃的形象,旺旺迅速打开了台湾少儿食品的市场。但真正让旺旺在台湾站稳脚跟的,是与“祭祀”文化的绑定。

 

台湾地区的祭祀文化非常浓厚,蔡衍明瞄上了“贡品”的位置,便把“旺旺仙贝”的定位,从少儿零食横跨到了祭祀贡品,为此还拍摄了各种各样的祭祀广告。此后陆续推出的新产品如浪味仙、雪の月、旺仔小馒头等,皆有不错的成绩。

 

于是,旺旺逐渐占领了台湾95%左右的米果市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米果零食。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所缓和,蔡衍明把目光投向了大陆。他舍弃了大陆沿海省份,到湖南长沙设厂,开始了旺旺在大陆的米果生意。当时有报道称,该厂投产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1994年,许多食品商看中了米果市场这块大蛋糕,数百家食品厂开启价格战,米果价格骤降,毛利率一路下跌。面对激烈竞争,蔡衍明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策略,一边扩大规模,一边降低价格。

 

当时,全国为了加速市场开放,各地招商引资如火如荼。趁此机会旺旺积极向各地政府自荐,传闻蔡衍明为此写了1000多封信,请求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旺旺。

 

与此同时,蔡衍明还一口气推出了4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将自家产品降到1公斤5元,最终将竞争对手淘汰出局。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图源:微博@旺仔俱乐部

 

除了米果系列之外,旺仔牛奶、O泡果奶、旺仔小馒头、旺旺碎碎冰、旺仔QQ糖、旺旺小小酥等明星产品,也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问世,满足了内地消费者的零食需求,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产品做得好是一方面,旺旺还是一个营销高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系列魔性洗脑广告,比如“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你旺我旺大家旺”、以三年二班李子明为主角的旺仔牛奶广告短片等。

 

伴随着广告的出圈,旺仔的IP形象深入人心,也让旺旺成为80后、90后耳熟能详的品牌,蔡衍明则成为横跨大陆、台湾两地的“米果大王”。

 

之后的十年,更是旺旺的高光时刻。财报显示,2004-2013年旺旺发展迅速,十年间总营收复合增速达21%,2013年营收高达263.99亿元(按发稿时汇率计算)。旺旺的股价也随之一路上涨,在2014年4月14日创下11.392港元的历史峰值,总市值更是超1600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旺旺原本是在新加坡上市。2007年9月,“旺旺控股”正式从新加坡退市,次年3月开始在香港公开招股,并将股票名称改为“中国旺旺”。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从高光到低迷

 

旺旺能在大陆迅速打开市场,与踩上消费升级的风口分不开。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动物质资源逐渐丰富,人们开始对一日三餐之外的零食产生需求,对小孩子来说零食更是不可或缺。雪饼、辣条、饼干等传统零食,就是这种背景下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零食品牌也是由此诞生。比如,哇哈哈旗下的经典产品“娃哈哈AD钙奶”就诞生于1996年,标志着哇哈哈正式进军零食消费市场;1998年,喜之郎集团的“水晶之恋”果冻,一经推出就成为年轻人的心头之爱。

 

彼时,零食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商超大卖场和街边小店。电视端的广告投放,则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营销方式。快消品大类的销售路径都较为固定:消费者看到广告,了解到某种产品,到大卖场或小卖铺购买。

 

进入2000年以后,零食行业因渠道变革萌发了新的生机,一批新零食品牌横空出世。

 

2001年,来伊份在上海打开了第一家门店,从炒货坚果品类切入市场,之后不断扩充产品品类,豆制品、果干果蔬、肉制品、糖果、果冻等应有尽有,并由此开创了覆盖全品类的零食专营连锁模式。

 

良品铺子成立于2006年,特点同样是多品类,“集各地零食于一铺”,用代工贴牌在产品上快速起量,用加盟模式加快门店扩张。2003年诞生的百草味,也是主打全品类零食连锁。

 

可以看出,随着供应链的逐渐完善,新玩家们逐渐从自产自销,过渡到产品代工、专营连锁渠道的经营模式。这种只需要经营渠道和品牌的轻资产经营方式,为后来“电商零食三巨头”的诞生埋下伏笔。

 

2010年开始,便是电商的十年盛世,在渠道红利的吸引下,零食品牌全面线上化。“电商零食三巨头”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的走红,逐渐蚕食传统零食品牌的市场,对“旺旺们”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早年线下拓店不利的百草味,从2010年开始逐步将业务转移到线上,入驻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2012年,百草味第二次参加“天猫双11”,单日销售额便突破500万元,全年营业额达到1.2亿元。

 

号称中国首家“纯互联网食品品牌”的三只松鼠也在2012年成立,横空出世两个月便拿下天猫坚果冠军,2013年销售额破3亿元,2016年销售额破5亿元。

 

中国零食市场一脚踏入互联网时代,但很多传统零食品牌面对这样的变革显得手足无措,他们大多仍然依赖于线下渠道,错过了发展线上业务的最佳窗口期。

 

以旺旺为例,2013年业绩巅峰之后,旺旺便自此走上“下坡路”。财报显示,到了2016财年,公司营业收入已从263.99亿元跌至190.1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47.51亿元降至33.37亿元(按发稿时汇率计算)

 

直到2017年以后,旺旺的业绩才小幅回温。最新财报显示,2021财年旺旺实现营收239.85亿元,同比增长9%;归母净利润42.03亿元,同比增长1.1%。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抓不住年轻人

 

面对渠道的迭代、后辈的冲击、健康理念的新变,旺旺不是没有“求变”。正相反,从各项动作看,旺旺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仍未抓住新一代年轻人的心,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再难重演。

 

首先,在渠道方面,旺旺从2016年起开始进行渠道扩张,在天猫、苏宁易购等多个电商渠道努力推新,将电商平台的建设和互联网销售策略作为重点发展方向。2017年,旺旺乳饮类产品三分之一的收益来自电商渠道,尽管如此,旺旺在整个行业的线上零售端所占份额依然微乎其微。

 

继全力拥抱电商之后,旺旺又在2018年启动了“新零售战略”,当年底就开出了45家直营的旺仔俱乐部主题店。据内部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大约有60多家线下的旺仔俱乐部,不少开在景区附近。但在大众点评上打卡的网友并不多,吐槽也集中在店铺太小、位置太偏。

 

其次,从产品来看,传统产品健康理念落后、新品创新能力不足,让旺旺抓不住当代年轻人,只能停留在童年回忆。

 

目前,旺旺集团的主营产品分为四大类:米果类、乳品及饮料类、休闲食品类及其他产品(主要为酒类、其他食品)。2021财年,四大产品线的营收55.92亿元、128.74亿元、53.97亿元和1.22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23.32%、53.67%、22.5%和0.51%。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可以看出,旺旺的发家品类米果已不复往昔,如今乳品及饮料类才是营收顶梁柱。而且,旺仔牛奶这一大单品的营收就占到了乳品及饮料类营收的90%以上。

 

但当下的年轻人更追求健康、低糖、无负担,对食品快消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低温鲜奶、无糖酸奶、植物酸奶、燕麦奶等层出不穷,引领着当下国内乳业消费市场。而旺仔牛奶仍在使用复原乳,即用奶粉勾兑后再还原成奶,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不足为奇。

 

自2015年开始,旺旺还先后推出了旺旺黑皮、哎哟、那多利、苦苦茶、邦德咖啡、健康零食FixXBody、专业婴幼儿辅食品牌“贝比玛玛”、高品质女性品牌“Queen Alice”、辣味爱好者个性品牌“Mr.Hot”、中老年健康营养品牌“爱至尊”等新品。

 

可惜的是,这些新品牌皆未激起太大的水花,反而被外界诟病为“广撒网式的创新”、“盲目创新”。现在大家叫得上名字的旺旺旗下产品,仍然只有旺旺雪饼、旺仔小馒头、旺仔牛奶、旺旺小小酥等。

 

最后,曾靠魔性广告出圈的旺旺,在营销手段上依旧不甘落伍。

 

近年来旺旺不仅推出了旺旺牛奶洗面奶、面膜、旺仔表情包,还推出联名美妆、潮牌、公仔,以及开设主题门店、售卖旺仔周边。比如和奈雪的茶联名推出的宝藏系列,56个民族旺仔牛奶民族罐,上百家可供打卡的旺仔主题门店等。

 

2017年,旺旺还重拍了红遍长江南北的旺仔牛奶广告,长大后的李子明出镜,摇身一变李子明老师,带动了一大波回忆杀。

 

但这一系列营销动作并未再现电视广告时代的辉煌,反而因为过于频繁的营销操作被直指为“卖情怀”。有业内人士评价:“一场热闹的网络营销,回归线下却变成了一个中年企业独自的狂欢。”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结语

 

对于旺旺这样的国民品牌来说,最残酷的莫过于成了缅怀青春的载体,而不再具有吸收新粉丝的魅力。

 

这次二公子的微博出圈,吸引粉丝涌入直播间,带动旺旺销售额暴增,看似是一次成功的出圈营销。但在这条通过热搜“翻红”的路径上,已经有蜂花、鸿星尔克、白象等一系列老牌国民国货品牌,在网友的“野性消费”助推下重回大众视野,又很快归于平静。

 

“野性消费”是一种情绪驱动,甚至可以说是冲动消费,来得快,去得快。要驾驭这种爆炸式的流量和销量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如亿欧智库近日发布的报告《蓄力、重构与品牌生长——2022新国货CoolTop100品牌榜》中所说,品牌自身的价值和经营能力、对产业链的重塑能力,将取代“流量”、“GMV”,成为新的竞争核心。

 

老品牌如何历久弥新,不止是旺旺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1、《旺旺翻红背后:国产零食的三十年变迁》,惊蛰研究所

2、《中国零食30年,馋嘴江湖兴衰》,开店邦

3、《60岁的旺旺被“野性消费”前,如何“穿越周期”?》,鲸商

4、《80后的“旺旺”,能挤进00后的零食清单吗?》,新零售商业评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孙美娜,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亿欧网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