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硅星人
+ 关注
2022-09-15 15:18
426次阅读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硅谷开放精神的延续,以及对未来工作方式的革新。
——
文|Juny  编辑|VickyXiao
去年,在Facebook宣布改名Meta的那场年度Connect大会上,在讲到元宇宙将如何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时,屏幕正中间曾出现了一个Workroom的虚拟协同工作页面。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协同工具是由Facebook所开发,但实际上,它却是来自于一个叫做Miro的公司。
过去这几年,不仅仅是Meta,包括微软、德勤、Shopify等各大公司其实都是Miro客户或合作伙伴,目前其服务甚至已经涵盖了99%的Fortune 100公司。
今年年初,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Miro还逆势完成了4亿美元的C轮融资,最新估值比两年前暴涨23倍飙升至175亿美元,强势超越Discord、Opensea、Notion等科技界当红炸子鸡们,位列全球独角兽排行榜的第16位。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Quest 2里的Miro应用,图片来自Miro官方博客
这家名为Miro的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何它最近的发展势头如此强劲?
首先,我们要先从硅谷科技创新的秘密武器——白板(White board)说起。
|扎根于硅谷创新土壤里的“白板文化”
如果你曾去过硅谷各大科技公司里参观,留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办公空间里都有着同一个东西,那就是一块大大的白板。
当一个新的问题或要求出现时,员工间最常见的交流状态,就是随手从口袋中取出一支马克笔,然后走到旁边的白板上写写画画。
对于硅谷来说,“车库”和“白板”都是其背后重要的创新符号。如果说车库文化代表的是硅谷开拓者们坚韧、实干的极客精神,那么一张张白板就承载着他们自由、开放的创新愿景。在一张白板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快速呈现、不受限制,它的内容可以从1走向无限大,同时也可以随时擦去重新出发。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图片截自美剧《硅谷》,“白板”曾被调侃为该剧的主角之一
很多硅谷大佬和公司都对白板十分偏爱。比如乔布斯就是一个狂热的白板爱好者,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对于白板表达方式的喜爱,如今在网上也能找到大量乔布斯使用白板工作的图片。在谷歌最初的车库办公室里,初始6人团队的办公空间正中间也挂着一张白板。在微软中国研究院里,不仅每个房间配备白板,甚至连休息大厅的墙壁和桌面也都变成了大家随时可以写画的白板……
如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办公室里没有白板的公司都不可称其为一个好的创新型公司。
白板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原有零散的语言沟通信息变成了一种可视化的思维结构,它能够用更视觉化的方式帮助你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开放平等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记录、添加、修改,从而最后产出一个创新性的想法或方案。
当然,白板也有其固有的缺点。比如它不能保存、不能搜索,不能轻易地与全国各地的人共享,也不能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轻易地进行修改。如果你不小心擦出了某个内容,可能将无法返回并找到它。
于是,基于“白板”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性和其固有的痛点,Miro便出现了。
|将“白板”数字化,有趣且灵活的新一代生产力工具
虽然Miro目前的总部位于硅谷,但它最开始诞生的地方其实是在俄罗斯。
在创立Miro之前,创始人Andrey Khusid曾在大学期间开了一个创意设计公司,在此后几年的工作之中,他发现跟客户和同事进行想法和产品沟通的过程十分艰难,传统白板的局限性很大。2011年,他萌生了一个想要做一个视觉协作工具的想法,最开始他给这个产品命名为Realtime Board,直白地表达了建立实时协作平台的愿景。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Miro网站的前身Realtime Board
后来,经过了多次产品迭代后,Andrey Khusid重新以华丽大胆、想象奇特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为灵感,将公司更名为 Miro,在产品中也融合了更多艺术性的设计,加入了更多的图案、形状、色彩。
从2017年开始,已经成立了6年的Miro才真正走向公开市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而这时的Miro已经彻底改头换面,功能也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
Miro的整个产品都围绕着“可视化的讨论”展开,并不受限于团队的规模和所处的行业。任何人只要有在线讨论、协作的需求,都可以把Miro拿来即用。
无论你的团队是需要头脑风暴、做项目计划、做产品迭代、做产品设计、做教学培训还是需要视频会议,Miro都可以为这些场景提供一系列简单易用的工具,并把它们集成在一起。你需要做的仅仅就是去选取适合你的模版,然后再在这个模版里添加各种文字、图片、视频、文件等,同时在线跟团队成员分享和修改。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图片来自Miro官网
每个人拿到的画布跟现实中的白板一样,对于能够添加的图文类型和数量没有任何限制,用户可以自由地在上边增改内容并且这些操作都能被白板“记住”。
为了满足用户各种讨论需求,Miro内置了各种各样的编辑工具,包括不同的文本框、笔刷、字体等,同时也早已经按照应用场景为用户分类整理提供了各种一键即用的思维导图、甘特图、看板、图表模版。除了平台默认提供的几百个模版之外,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模版上传给其他人共享。
在拓展性方面,Miro提供了丰富的API接口,目前能够跟Slack、Microsoft Teams、Zoom、 Notion等100多个主流生产力协作工具进行集成和连接。比如从去年开始,用户就可以便捷地在Zoom中添加Miro插件,添加之后,用户就可以在视频的过程中随时打开Miro的白板跟团队进行想法或方案的阐释和修改。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图片来自Miro官方Blog
除了功能强大、方便好用,跟近几年在年轻群体中大火的Notion一样,Miro吸引人的一点还在于它的丰富、活泼的设计风格。跟过去很多死板、单调的各种文本框、流程图不同,Miro在产品设计上明显花了很多心思,色彩运用和产品设计都非常年轻化,吸引用户们愿意去使用并感到有趣。
目前,Miro还围绕着不同的职业、使用情景提供了全套企业流程管理的视觉化协作方案,类型涵盖得十分全面,包括了市场营销、产品经理、工程师、设计师的不同工作情景等。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图片来自 Miro 官网
|带着分布式工作愿景,Miro在疫情中一路狂奔
从2017年正式走向市场获得种子轮融资的之后几年,Miro其实一直比较缓慢的增长状态,可以说是投资市场上“小透明”般的存在。但突然到来的疫情,为Miro的成长添了一把猛火。
远程工作模式开始流行之后,大量的工作团队和企业用户开始采购Miro的服务,让Miro一跃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科技新星。
2020年4月,Miro完成了B轮融资,此时的投资人中开始出现一些大机构和大佬身影,比如ICONICQ Capital、谷歌产品副总裁 Bradley Horowitz,B轮融资估值突破7亿美元,开始朝着独角兽前进。
而之后两年,Miro的发展速度比大家想象的还要更快。B轮融资之后,Miro的用户规模直接从不到500万增加到了如今的3000万,与大量的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已经突破了8亿美金。
今年年初,在大量创业公司估值开始腰斩甚至脚踝斩的大环境下,Miro逆势拿到了新一轮4亿美元的融资,估值暴涨2300%来到175亿美元。在投资人名单中我们还看到了Snowflake前CEO Bob Muglia、Datadog创始人 Olivier Pomel、UiPath的CEO Daniel Dines以及NBA球星库里等更多大佬的身影。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Miro的融资情况,图片截自企查查
和Miro一样,这些投资人都在押注分布式工作的未来。在11年前Miro创立之初,或许并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跟远程办公、元宇宙、Web3有什么关联,但如今它却跟新一代互联网所提倡的数字游民、虚拟交互的概念不谋而合。
一定程度上来说,Miro的创始人Andrey Khusid属于远程工作形态最古早的那批拥护者和实践者。
Miro的团队呈现典型的分布式特征,它创立在俄罗斯,总部在旧金山,创始人常居在阿姆斯特丹,超过1200名员工分布在全球11个地区,遍布美洲、亚洲、欧洲、澳洲,大家工作的常态就是在线上进行协作。在招聘员工时,Miro的标准也比一般的科技公司更加开放,更喜欢有复合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员工包括前教师、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公务员和记者等等。
两年估值翻23倍、逆势融资4亿美元,它靠一块“白板”挑翻Office
图片来自 Miro 官网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初创团队开始选择采用远程方式的办公,而类似于Notion、Miro这样的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开始不断为这些“分布式组织”赋能。而它们的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年轻、开放、包容、自由、有趣。
如今随着Notion、Mori等估值相继冲破百亿美金,我们似乎也能看到一个后Office时代的浪潮正在滚滚而来。
注:封面图来自于Miro官网,由硅星人编辑修改。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ID:guixingren123),作者:Juny,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硅星人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