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财经十一人
+ 关注
2022-09-22 18:25
585次阅读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9月22日,首份“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发布。文末可获取《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2022)》报告全文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文 |《财经》杂志&中创碳投联合团队
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两周年之际,《财经》杂志在京举办第二届“碳中和高峰论坛”,并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以及榜单分析报告。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由“总量榜”和“强度榜”组成,覆盖100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这些公司2021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约51亿吨,剔除重复计算后,超过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与现阶段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规模相当。
《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综合双碳行动中的十大议题,用五个等级来评价企业在落实双碳目标上的进程。该榜由6个分榜单组成,分别评价百家高碳排放公司,及互联网、汽车、商业银行、证券、房地产五大行业的头部上市公司。各分榜中,表现可称卓越的公司数量均只有1-3家。
全球变暖正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性,致使极端天气频发。而中国的减碳行动对缓解全球变暖至关重要。据BP能源统计,2021年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5.23亿吨,居全球首位。
尽管当前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但中国的碳中和事业仍在持续推进。过去一年,中央政府指导双碳行动的“1+N”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上市公司是中国数千万市场主体中的优秀代表,其产生的碳排放也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多半,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他们可谓“举足轻重”。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数据的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排放企业都未主动披露碳数据。同时,统计和披露碳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行动机制来落实双碳目标。
2021 年11月,《财经》杂志和中创碳投联合发布国内首份《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榜》,引起了各方对上市公司碳排放的关注,带来的影响力远超团队预期。受此鼓舞,双方决定继续这项工作。2022年,我们将榜单从高碳行业延展到其他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评价维度也从单一的排放数据统计,延展到上市公司在落地双碳目标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
我们感受到,当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在关注双碳议题,但实践中却面临重重阻碍:政策、资金、人才、意识、能力……内外部的各方面条件都有待完善。推进“碳中和”这项难而正确的事业,需要长期主义价值观,也需要各方携手并进。对上市公司自己,更应该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负责、行动。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高碳行业的变与不变
今年的碳排放榜单仍然覆盖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我们依据上市公司披露数据或估算数据,按照排放量从大到小,筛选出前100家高碳排放公司。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化工行业碳排放计算复杂,难以掌握估算偏差,因此仅考虑披露过碳排放数据的企业。
从总量看,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合计约51.0亿吨,比上年度的44.2亿吨增长15.38%。百家上市公司的排放量门槛,也从去年的619万吨上升至933万吨,增幅50.73%。
发电、水泥、钢铁,仍是构成榜单的三个主要行业 (见图1) ,入选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9家、18家、22家,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0.64亿吨、11.26亿吨、6.34亿吨。这三个行业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图1-榜单各行业公司数量、总排放量与平均碳强度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碳排放总量榜中的大多数公司,排放量都集中在1000~3000万吨 (见图2) ,但排名前10位的公司 (见表1) ,排放量均超过1.5亿吨,合计约占百家总量的44.31%;前20名的公司,排放量均超过6000万吨,合计约占百家总量的62.37%;前30名的公司,排放量均超过4000万吨,合计约占百家总量的72.71%。这30家公司未来如何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图2-2020年和2021年榜单公司碳排放量分布情况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表1-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2022)
前30名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这30家公司里,仍有11家未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其中,排放量位居第一、第二的公司,估算排放量都超过3亿吨,但均未主动披露数据。
整体来看,高碳排放上市公司的数据披露情况仍不容乐观。今年有12家公司首次上榜,剩余88家公司中,有7家在本年度首次披露2021年碳排放数据。但由于新上榜公司的披露情况不佳,今年榜单中,主动披露碳排放的上市公司数量从上年度的44家减少为43家。
A股公司的碳排放数据披露情况远不及港股。榜单中A股上市公司59家,仅9家披露了碳排放数据,占比15%;A+H股上市公司24家,20家披露了碳排放数据,占比83%;H股公司17家,14家披露了碳排放数据,占比82%。
碳排放强度榜中,前30名全部来自发电和水泥行业 (见表2) 。以万元营收为强度单位,发电、水泥两个行业的营收碳强度分别为16.50吨/万元、11.65吨/万元,远高于榜单平均值2.74吨/万元。
表2-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2022)

前30名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综合来看,发电、水泥这两个行业,不仅碳排放总量大,而且营收碳强度高,这意味着它们减碳任务重且难,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
此外,2021年,榜单内10个行业的平均营收碳强度出现下降 (见图3) ,其中航运、有色、钢铁降幅最大,分别达到43.73%、32.76%、27.09%。榜单整体平均营收碳强度也较上一年度下降4.52%,达到2.74吨/万元。

图3-各行业平均营收碳强度变化情况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不过,营收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并非主要源于碳排放减少,而是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发电行业为例,其平均营收碳强度下降了8.06%,这与2021年电力供需紧张形势下煤电价格上涨直接相关。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高碳公司的双碳领导力表现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的优质力量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公众和投资者对于其减碳行动抱有更高期待。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对ESG (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 重视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不断完善ESG相关披露。而应对气候变化及与之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是E (环境) 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衡量上市公司在双碳议题上的行动力、领导力,《财经》杂志联合中创碳投,设计了一套评价体系。我们基于中创碳投“SMART-ABC”企业碳管理框架,识别出双碳目标下企业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同时还参考TCFD (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 的建议报告,纳入对气候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最终,“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共包含10大关键议题 (见表3) ,35个维度,超过120个细分指标。 (详见完整报告。文末可获完整报告)

表3-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概要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基于该体系所得的最终评分,我们用卓越、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五个等级来评价公司在落实双碳目标上的表现。评价结果显示,百家高碳排放公司的表现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征 (见图4) ,且整体表现评级偏低,多集中在“中等”级别。

图4-百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表现分布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其中,表现为“卓越”等级的企业仅2家,“优秀”等级的仅10家 (见表4)

表4-双碳领导力“卓越”、“优秀”的12家高碳排放公司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分行业来看,电力、钢铁、水泥这三个重头行业中,水泥行业整体表现相对较好,电力、钢铁行业表现不佳 (见图5) 。尽管这几个行业中均有龙头公司入选“优秀”乃至“卓越”等级,但仅仅是龙头公司的努力无法真正实现行业整体的减碳。减碳不是少数企业的“独角戏”,需要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也要想办法激励其他企业进行对标,缩小差距。
图5-主要行业双碳领导力表现“良好”
及以上级别的公司占比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分公司属性来看,中央国有企业响应双碳目标的积极性高、行动力强,而地方国有企业行动相对迟缓,尚不及民营企业。榜单内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别有49家、32家、14家,评级在“良好”及以上的公司占比分别为57.1%、12.5%和21.4%。
分议题来看,百家公司在各议题的整体平均得分都不高,其中仅“信息披露与沟通”一项,平均得分超过50 (见图6) 。而正如前文所述,高碳排放上市公司的数据披露情况并不好。可见,这些企业在其他议题上更是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6-各议题整体得分情况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比如,在“碳排放管理机制”议题上,我们发现,尽管企业高层表达了对双碳目标的支持和重视,但实际执行中却普遍缺乏落实机制。主要表现为:高碳排放上市公司缺少顶层规章制度设计、专职专业的碳排放管理团队,以及用于碳管理的信息化工具,也尚未建立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目标分解与考核奖惩机制 (见图7)

图7-碳排放管理议题各维度平均得分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再比如,百家上市公司中,仅29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减碳目标,覆盖的碳排放规模约为18.7亿吨,占百家总排放量的36.7%。其中,宝钢股份、中电控股、华润水泥控股的目标中涉及范围3 (包含企业上下游) 排放,其余企业的目标均涉及自身运营层面,即范围1与范围2排放。
各企业提出的减碳目标类型不一。主要包括碳中和、总量目标、碳达峰、强度目标四类 (见图8) 。其中,碳中和目标和总量减碳目标可以明确减排量,而碳达峰目标往往意味着排放量还将增长,强度减碳目标则难以明确减排量。后两者目标力度不足,上市公司可以尝试在合理预判业务扩张和产出增长的基础上,制定总量减碳目标和碳中和目标。
图8-各类碳排放目标覆盖的排放量
在百家企业总量中占比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尽管百家公司在各议题上整体得分不佳,但每个议题均有表现优异的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石化-碳排放管理机制;中国移动-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宝钢股份-碳排放绩效;华新水泥-碳排放目标;中电控股-低碳战略;中国石油-低碳行动;中国电力-业务发展;中国神华-低碳投融资;复星国际-目标评估与调整。
上述公司在相应议题上的做法可谓标杆,值得借鉴。 (29家公司提出的具体目标内容、各议题标杆做法详情,及其他议题的详细解释分析,请参见完整报告)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车房网银证,五大行业的双碳领导力表现
针对双碳领导力榜单,我们正逐步构建“1+X”体系。 其中,“1”为主榜单,评价中国排放量最高的100家上市公司,即前述碳排放榜单中的公司。 “X”为分榜单,2022年,我们评价了汽车、房地产、互联网、银行、证券五个行业的头部上市公司。  
这些行业自身运营排放量不高,但影响力大,势能高,同样是推动双碳实现的重要力量。 考虑到五个行业对双碳目标的贡献方式有所不同,我们针对每个行业自身特性,在主榜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了评价议题、评价维度和议题权重。
以下是各行业的评价结果:
汽车
汽车产业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在双碳目标下占据重要地位。
一方面,2021年中国汽车车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达到12.1亿吨,其中78.5%的碳排放来自燃料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还有21.5%的碳排放来自车辆生产、制造、运输和报废过程。在汽车保有量仍将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汽车全产业链减碳面临较大压力。 (注:中国汽车车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即某一年份中国境内乘用车和商用车保有量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所有车辆的碳排放)
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作为大规模的储能载体,有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选择2021年度营收超过10亿元,并且发布ESG相关报告的国内上市车企进行评价。最终结果如下:

表5-汽车行业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18家上市车企中,仅吉利汽车等级评价为“卓越”。 
互联网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互联网行业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数字化的新阶段,互联网公司在实现自身低碳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其他各行业的减排赋能。
我们选取2021年度营收超过100亿元,主营业务为信息技术服务,且发布了ESG相关报告的国内上市互联网公司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表6-互联网科技行业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23家受评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控股等级为“卓越”。
金融(商业银行&券商)
历史上所有伟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金融体系在背后的支持。对于碳中和这项长达40年的事业而言,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仅次于能源革命。综合不同机构的预测,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量均在百万亿元级别。
实现双碳目标亟需金融体系助力。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但在绿色投融资总量上尚存较大缺口。
我们选取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两类金融机构营收排名靠前的30家中国上市公司,评价其表现,结果如下:

表7-商业银行双碳领导力排行榜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表8-证券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商业银行整体表现较好,除了两家银行等级为“中等”外,其他银行均为“良好”及以上级别。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表现为“卓越”。证券公司则整体表现不佳,一半的公司等级为“中等”或“一般”。
房地产
房地产开发商的业务本质,是整合资金、土地、设计、施工等各方资源开发不动产,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办公、项目施工、自持物业的运营等,总量并不高。但其开发的建筑物,以及建筑行业的上下游,却产生了大量碳排放。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测算,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占当年全国碳排放的50.6%。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为27.7亿吨,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3亿吨。
房地产开发商在整个行业链条中处于强势地位,也应该发挥出相应的领导力。
2021年,房地产行业动荡不已,在克而瑞全口径销售额排名前30的上市房企中,中国恒大、龙光集团、绿地控股、阳光城暂未发布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另外,中国铁建的房地产开发收入占其营收比重较小,因此不在房地产行业中评价。最终,我们评价了25家房企的披露内容,结果如下:

表9-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25家受评房企中,中海地产与远洋集团表现等级为“卓越”。

领取完整报告

双碳目标两周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变与不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不止十一人,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