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节点财经
+ 关注
2022-09-26 10:39
393次阅读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文 / 零度

出品 / 节点财经

8月30日,阿里云宣布正式推出全栈智能计算解决方案“飞天智算平台”。

智算平台,这是云计算服务厂商的高频词汇。近几年,各大云服务商都纷纷祭出智算中心,阿里云有何特别?

从效果看,阿里云启动两座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可将计算资源利用率提高3倍以上,AI训练效率提升11倍,推理效率提升6倍。

在阿里云内部,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行业解决方案销售部总经理霍嘉曾开玩笑形容,一个数据中心需要“三个更”:第一、更大提供近似无限的算力;第二、更快,既要算得速度快,还要算得起;第三,要更绿,要环保。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技术的强大。

在2022年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策略是“B2B”,也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他认为,云计算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突破期,“如果我们定义好下一代的云,中国云计算就有超车机会。”

对于阿里云而言,代表中国云计算服务商,实现国家化超车已经是新的目标。

在完成超车前,阿里云需要面对几个问题,技术如何加速超越?商业化如何加快盈利?以及生态如何加快放大规模?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技术逻辑

背靠阿里体系,实践出真知

2009年,马云在听取了王坚对于云计算技术的见解后,坚定的支持阿里搞云计算技术,并且表明态度,“每年投10个亿,先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

如今,布局云计算走过13个年头。

5月下旬,阿里发布了2022财年的业绩报表,数据显示,在阿里众多业务中,云业务的表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22财年,云业务同比增长23%,这是13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营收规模8年时间增长了57倍。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从市场位置看,阿里云已经成为亚太,乃至全球云计算厂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巨头。

在这13年中,中国云服务市场也经过了大致3个阶段:早期试水期,大厂们对云计算的理解并不统一,各家都处在技术积累层面;中期,随着入局者增多,各家跑马圈地式占领市场份额,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利润,这也导致没有一定基础的云计算服务商掉队;而当前,经过多年的技术投入、软硬件设备投入,中国云计算走向成熟阶段,云服务商的主要目标也从市场规模转移到商业化盈利。

阿里云,作为最早入局者之一,也走在了盈利的最前排。

要知道,全球云计算服务商AWS盈利用了10年,而阿里云的盈利,不仅映射了市场的成熟度、云计算接受度,还有中国云服务技术领域的变迁。

2008年,阿里云团队敲出云计算的第一行代码。为了确保对每一行代码都有控制力,阿里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自主研发。从 0 到 1 ,阿里云自建了国产云计算系统“飞天”,此后, “飞天”系统也从此成为阿里云的奠基技术平台。伏羲调度系统是十年前飞天成立时创建的三大服务之一,另两个是飞天分布式存储盘古和分布式计算 MaxCompute。

坚持自研核心技术,这是阿里云坚持的第一个标签。

在早期,所谓的云计算,更多的是将大量的计算机集中在一起,然后利用大规模的计算机集群,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大规模集群云计算,要采购大量的IBM小型机,要大量使用oracle数据库,要大量采用EMC存储,成本太高,还受制于人。

阿里基于业务自主可控的需求,自研了研发了神龙架构、自研了含光800、倚天710这样的芯片等,还有飞天操作系统,基本上从里到外,对核心技术进行了自研。

第二个标签,则是实践出真知。阿里云所使用的技术、服务,都在阿里内部先进行长期使用,然后再将经验打包,形成成熟的产品。

比如,今年8月底发布的飞天智算平台已在阿里内部广泛应用,在对外发布前,该平台支撑达摩院前沿AI和电商智能技术发展。对外开放后,服务了小鹏汽车、深势科技、上汽集团、中国气象局、南方电网等机构和企业,支撑自动驾驶、新药研发、气象预测、工业能源等行业大幅提升AI训练效率。

通过积累和不断训练,阿里云的技术水平已经处在行业最顶端。

在阿里云过去十余年技术发展中,也发生了数次迭代,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飞天”三大服务之一的伏羲调度系统。

事实上,调度系统作为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无论是对亚马逊、谷歌还是其他云计算企业来说,都是他们最保守的秘密。2011 年 7 月,阿里云作为中国第一个公有云正式对外开放。这之后的十多年里,飞天能调度的单集群规模,也从最初的几百台物理机,发展到了 10 万台机器。一般而言,规模每放大十倍,就意味着很多架构设计点都需要重新调整,当横向扩展遭遇不可逾越的瓶颈,就代表着系统重构的开始,伏羲就因此经历了两次重构。

第一次是在2013 年。飞天在“5K”项目中对系统架构进行了第一次大重构。顾名思义,就是能让调度系统支持单集群 5000 节点,并解决大规模单集群下的性能、利用率、容错等问题。

如果依靠早期的 Hadoop 开源调度器技术,以当时的实践经验来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飞天团队选择了架构和代码都是自己构建的自研方式。

事实上,要更换调度系统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这个项目,在阿里云历史上也是一次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攻坚战”。历经一年半的时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完成“登月计划”,将所有数据存储、计算任务全部迁移至飞天平台。在 2015 年 Sort Benchmark 排序竞赛中,飞天用 377 秒完成 100TB 的数据排序,打破四项世界纪录。

第二次则发生在2019年。阿里云的技术迭代,包括飞天的升级,都是随着阿里业务需求的变化。2019 年经历了第二次重构,并将单集群规模扩展到了十万台。这标志着阿里云能从一款对标开源 YARN 的单一资源调度器,而后扩展成了覆盖数据调度、资源调度、计算调度、单机调度等的核心调度系统。

从始至终,技术上变化不小,但不变的就是阿里云在技术方面的实践出真知。不断通过业务需求,进行技术升级。不断训练,不断迭代。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商业的逻辑

成本的护城河和更深、更广的覆盖面

做出来产品是一回事,市场买不买单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一个现实是,云计算想要盈利很难。

一方面,基础设施极为烧钱。Synergy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云服务支出规模1780亿美元,同比增长37%。

不仅是高投入,更是长期高投入。除了研发之外,购买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巨大的。2020年,阿里云提出未来3年投入2000亿的目标。

另一方面,投资回收期相当长。AWS的盈利历史至少有10年,但真正收回历史投资的时间节点可能只在近几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成本非常高的云计算之旅,也为阿里云建立了很高的护城河,烧钱的云计算,需要现金兜底——这是新的玩家很难对抗的。

从当前市场格局看,阿里云在商业化方面显然是成功的。

阿里云业务终于盈利,抵销跨分部交易前的全年总收入为1001.8亿元,经营利润达11.46亿元。这是自2009年成立以来,阿里云首次实现财年盈利。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Gartner 2021 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商的魔力象限中:阿里云入选远见者象限,是唯一入围此报告的中国厂商。

阿里云当前的业务,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用户群体的多样性、公司组织的持续膨胀和细分、产品历史包袱的累积,业务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复杂。就像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所解释的那样,只要没有外界系统的做功,当前的系统就无可避免的持续熵增。

阿里云的业务如何进一步有效的商业化和落地,或许需要从行业、区域两个方向找答案。云计算有个检验标准——市占率,这其中分为两点:其一、区域的广度,其二、行业的深度。

先从区域看,没有领地,云计算服务商就谈不上服务。

阿里云的答案是:不仅在中国,而且要走向全球。

阿里云可能是中国市场上最早一批出海的云服务商之一,其出海的起点是始于2015年。一年后的云栖大会,阿里云正式发布出海计划,公布海外数据中心开服等多项计划,并把国际化战略列为一大主题。

去年年底的阿里巴巴投资者日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正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东南亚市场的营收增长超60%。到了今年8月,在阿里云国际出海峰会上,阿里云智能国际事业部总裁袁千表示,阿里云将加大力度支持出海企业,并在技术、解决方案和生态上提供全方位支持,希望未来三年能够助力100家出海企业在海外营收过亿。

今年在蒋凡的带领下,阿里跨境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近日又公布了OKKI“独立站”解决方案。云服务,伴随着阿里平台上企业出海的节奏,也开始建立起云服务出海的新战略。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着85个可用区,是全球第三、亚太第一的云服务商,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并为全球400多万客户提供服务。

再从行业看,行业解决方案是云计算深入产业的关键。

今年7月,阿里云宣布将产业智能OpenTrek的行业数据平台能力、行业智能引擎能力全面向伙伴开放,与ISV、SI伙伴共同服务产业。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全球销售总裁蔡英华特别提到了与解决方案ISV伙伴的分工合作。他表示,阿里云不是什么都自己做,继续聚焦核心技术和通用型平台能力,行业知识和上层应用能力更多由伙伴去补齐,以推动解决方案的集成化、场景化、规模化。

通过出海,拓展区域和领地;通过行业深耕,加强云计算产业落地能力。这是当前阿里云集中在做的两件正确的事。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生态的逻辑:共创才能共赢

中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已达千亿级,到2025年有望过万亿。云计算是未来的“水电煤”,这是各大巨头纷纷杀入这一领域的关键——成为基础设施供应商,而不是锦上添花项。

不过越是基础设施,想要建设成功,难度就更大。

相关产品众多,如何选择?除了技术肌肉,服务就成为了添项。打造生态,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盘子做的更大,同时越是底盘生态稳定,越不容易被替代。

显而易见,当前云计算市场,各家都在做生态。头部厂商均通过云市场吸纳更多外部厂商入驻,集成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逻辑很简单,第三方厂商可入驻平台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丰富的软件和服务。

阿里云生态几何?

面对巨大市场空间,蔡英华曾表示,阿里云将与伙伴共享商机,特别是加大头部客户资源的共享。在蔡英华看来,一个完善的权益体系是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阿里云与合作伙伴共同以客户为中心创造1+1>2的协同效应,进而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分享给伙伴的权益一定要达到伙伴的期望值。

“希望阿里云赚1块钱的同时,伙伴可以赚到2块钱,3块钱。”蔡英华说。

阿里云:重新定义下一代云?

阿里云在全球公有云IaaS厂商评估中,在市场营收和战略能力方面位居前三,显著超越谷歌云 。

与头部垂类业务的合作伙伴共建云服务生态圈,拓宽护城河才是阿里云的最大壁垒。因为云计算巨头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务都做完。云计算趋势是与上下游厂商合作,加速国内企业的综合数字化转型,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生态体系的搭建,阿里云一方面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方面,与各领域厂商进行优势互补,互相携手。比如,阿里云设置创新中心,吸纳创新创业合作伙伴,集合阿里巴巴集团资源,共享多个开放平台与服务市场,链接投融资机会,赋能双创企业成长,拓展阿里云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业务上可相互协作,由于可形成互补的技术方案,生态伙伴所能对接的客户和需求会变的更加广泛,在商务获客上更有动力达成协作。比如,下游软件企业,通讯、财税、人力资源、营销等,既是云计算服务商平台上的生态项目,又是落到行业和场景的潜在客户群。

为此,阿里云主导项目中推荐集成伙伴总集、加大专业细分领域机构伙伴的合作规模,并为咨询伙伴服务中国企业出海、跨国企业落地中国提供专属支持、以清晰的产品边界保障ISV伙伴利益,整合资源帮助其拓客和增收……

云计算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效应,这使得云服务商,一旦到达了某一个节点,平衡了成本后,将快速起量。此后,凭借边际效应和成本递减的效应,实现滚雪球式盈利。但前提是,规模足够大。生态就非常重要了。

如今,通过技术上秀肌肉、商业上有盈利、生态上打战略,阿里云正在重新定义下一代云。作为中国云计算的代表,阿里云的生态无疑是壮大的,但是想要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超车,还需要更快一点。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节点财经”(ID:jiedian2018),作者:节点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