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lib分享|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管理家彼得·德鲁克(1994)认为,“技术与流程并不在商业管理的实质上,而在于让知识更有效。”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一个公司依靠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就是其在竞争中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公司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的分工也越来越普遍,没有人和机构能够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每一个个体都只能够从某一特定的领域中获取到所有的知识,因为个体或者组织自身所能够获得和利用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企业要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就需要借助外部机构的知识,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率先提出“知识工人”和“知识管理”这一概念。
德鲁克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表了大量的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他认为,将来的典型公司将会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包括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独立决策和自我管理的专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晚期,托马斯. H.达文波特是波士顿大学资讯系统管理系的一位教授,他提出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模式。同时,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宇次郎博士也对西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理论家们过分重视技术管理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2 l世纪初期,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是一位瑞典企业家兼公司分析员,他把知识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从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出发,进一步突出了隐藏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Karlenzig是 Knowledge mangement杂志的前任总编辑,他首先把知识和合作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一个知识合作的概念。他把知识系统看作是企业的一种策略,它能将企业内外系统、业务流程、技术和关系进行动态整合,从而使企业的经营业绩上升。
从合作的观点来看,知识合作是广义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角色等方面,也注重知识资源的共享、传递和互动。
从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知识合作是其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一是以数据和信息的传输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分享/隐性知识管理,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合作。
张中辉认为,知识合作是指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通过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制约而创造出的知识资源,从而使企业的整体职能高于单位职能的总和。从定义上看,知识合作强调以知识资源为中心,即知识资源,包括专利、产权、系统等,以及知识目标(如人、团体、组织等)。同时,知识协同作用的程度也决定了知识合作的程度,这也是知识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知识合作这个概念的提出,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安克兰姆认为,协同发展的知识管理就是知识合作。通过实践、学习、兴趣、目的三个方面进行知识协作与交互。
孙强认为,知识合作是一个不均衡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1+1>2的综合效应。
熊李、孙友霞认为,要在知识管理中运用协同思维,把协同的理念运用到知识管理中,以达良好的利益,也就是协同的知识管理。
李丹和范志平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即知识合作。它们都把合作作为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知识协作包括知识协作主体、知识协作媒介、知识协作对象、知识协作环境四大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帮助企业增强协同作用。
战洪飞在网上构建了一套以协作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它为分散的员工和顾客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换与分享平台。
丁金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互联网的复杂知识互联网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发现在不同的互联网更新策略下,知识储备不足的互联网会被拉近与先进的互联网之间的差距,而选择中间环节和中间环节则是最有效的方式。
杨波通过对已有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将 STC模型(简称 STC)也就是互联网结构与主要战略行为之间的动态耦合模型。
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协作,人类的知识传递、共享、协作三个阶段,越来越重视知识在社交互联网中的角色。
知识合作不仅局限于企业内的知识分享,更注重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和合作,这不但可以增强企业间的知识协同作用,也可以增强社会间的知识协同作用,从而为全社会创造价值。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管理和知识协作是决定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才能实现知识的协同。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使用 Baklib的知识管理工具。
Baklib是一个专门的知识库,帮助中心,产品手册制作的工具,它可以很容易的帮助到产品的售后和知识管理,并且可以建立知识库来进行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