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云厂商的技术进化论

数科社
+ 关注
2022-11-16 15:15
365次阅读

国内云厂商的技术进化论

在中国云计算市场,阿里是名副其实的拓荒者。

2017年阿里云在中国IaaS市场份额达到了45%,这几乎等于其他所有云服务商的规模总和。

此后尽管涌现了追赶者,但阿里云始终占据了国内云服务超1/3的市场份额。规模之外,阿里云还是行业唯一的盈利者。2022财年,阿里云经营利润11.46亿元,尽管利润率只有1%,但连续7个季度盈利已经实属不易。

而近两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让国内云服务商面临更多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年度演讲中,刘润用“不确定性”一词概括2022。这个词汇,同样适用于国内互联网云厂商。关键在于,它们要如何破局?

#01

技术突破,重新定义云行业

不同云厂商踏上了不同的征程。

华为云依旧聚焦生态,合伙伙伴是个不小的借力;腾讯云强调全真互联,目标直指应用层面;而天翼云等一众运营商的优势点与发力点,似乎还是政企云。

国内云厂商的技术进化论

几乎同时,阿里云已已经悄悄完成了组织层面的大调整。尽管这场有预谋、有节奏的组织架构调整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但阿里云的近观者,还是看到了这场组织变革背后的力量。

用他们的话说,在阿里云,围绕云计算的技术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技术创新能加速带来组织的创新”。这看起来有点抽象,但我们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在以色列,有一群来自俄罗斯与东欧移民,他们受俄国革命影响建立特色的集体农庄,名作基布兹。在财产财富、劳动消费全部公有的基布兹,一开始其乐融融,但很快遇到了各种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爆发通货膨胀一度高达450%,当地政府将利率提升到80%,很多基布兹陷入债务危机,而政府却拒绝救助。

时代为基布兹提供了一个选择,那便是放弃集体合作。但基布兹没有接受,他们开始大力发展滴灌喷灌、大棚种植、自动施肥等农业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此后基布兹又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创办了农产品工厂,很快走出困境........这些依靠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为缓和组织变革矛盾提供了腾挪空间。

基布兹的案例,为组织架构的变革者指出了一个不错解法,这便是底层技术优势:它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缓和组织层面的矛盾,并加速行业创新。

而这(底层技术)恰恰阿里云10多年来最大的依仗。

在2022年阿里云峰会上,张建锋表示要Back to Basic,即聚焦云计算本质,回归技术底层。同样在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上,张建锋更是直接指出,新一轮的科技变革深入发展,一个全新的计算体系正在到来,它将对IT硬件体系、软件研发范式和终端世界带来深刻变革。

换言之,数字技术驱动下的云计算展现出了巨大的张力:深度的效能提升与广度的规模扩张。

比如硬件层面,飞天+CIPU能够让整个IT硬件体系效率提升20%;阿里云自研CPU倚天710已得到大规模部署,算力性价比提升超30%,单位算力功耗降低60%,这也是中国首个云上大规模应用的自研CPU。

此外,技术还通过软件研发范式的变革,推动了应用开发以极简的方式快速扩张。

这不难理解。以软件架构全面Serverless化为例,它将软件架构从原来的主机架构迁移到Serverless架构。这极大降低了软件开发门槛,开发人员只需关注开发业务逻辑,而无须关心运维问题。比如,一家烟草公司只需要两个开发人员就可以做出整套物流系统。

甚至在不久后,人人都能成为开发者。这就不得不提,如今火爆行业的低代码应用。

在钉钉,两年新增了500多万个低代码应用,聚集了380余万低代码开发者。在一汽大众,目前有9000多位低代码开发者,其中90%都是一线业务人员。用张建锋的话说,未来80%的应用将由业务人员开发,不懂低代码就和20年前不会用word一样。

所有这一切,本质都是让云计算行业应用变得高效而简单,从而推动行业生产力提升。

反过来,这种效率提升又会加速千行百业的全面上云。在张建锋看来,未来不仅手机、电脑、汽车、音箱会变成计算机,万物皆是计算机。

举个简单例子,通过将AR眼镜中接入阿里云无影架构,用户打开仅有85克重量的眼镜,就能在眼前的虚拟现实画面中,与人聊天、办公,并且还能做3D渲染、大数据编程等复杂工作。

当云赋予了行业生命力,云计算本身便也更具时代价值,同样这也是阿里夯实云技术底座的意义所在。

#02

海外市场,强化本地化技术实践

从组织架构调整驱动的政企市场变革,到技术驱动的新型计算体系到来,阿里云都在在跟自己较劲,做内功、蓄力量。

此外还有一股力量在助推阿里云扩张,这便是出海。

根据Gartner数据,2021年阿里云以9.55%的市占率位居全球前三,其在亚太市场的市场份额超过25%。全球范围内,作为 ToB 产品的阿里云,付费客户数量超过了400万;在亚太地区,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接近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 的总和。

与国内云业务“先下手为强”策略相似,阿里云的全球化进程开始得很早。从2015年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到今年5月泰国数据中心正式启用,阿里云已在全球27个地域运营着84个可用区。

过去三年,阿里云的海外市场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进入2021年,阿里云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张建锋直接指出,国际化是阿里云“很重要的一个战略”。

而出海只是第一步,目前阿里云的重点是依靠技术创新带动本地化实践。

国内云厂商的技术进化论

在过去一年,阿里云在海外新增了七座数据中心。其中,在德国和印尼,阿里云则是已经拥有来三座本土数据中心,形成3AZ模式,直接就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可靠、低时延的云计算服务。

从2022国际云峰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阿里云要用70亿元去深根各地市场,打造本地化的产品和生态中心。其中,在波尔图、墨西哥城、吉隆坡、迪拜等地,阿里云还与当地数字化人才合作,搭建多语种能力的规模化服务中心,从而优化海外市场的服务和交付体验。

阿里云(海外)本地化战略有多重要呢?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维度来了解。

一个是对数字化企业的赋能与合作。阿里云可以凭借亚太地区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当地企业带来性能好、低延迟的云计算。比如为马来西亚最大的传统电器零售商 Senheng、印尼金融集团 PT Astra Financia提供云服务。在马来西亚,阿里云还为一家数字农业公司打造“榴莲云平台”:帮助当地榴莲园做数字化转型,对土壤、肥料、天气、作物生长周期做分析,为榴莲园主提供专业的指导方案。

这些成绩,归功于阿里云技术应用的本地化实践。相反那些只注重市场争夺,而忽视本地化技术应用与服务的企业,最终也会失去这块蛋糕。

以亚马逊云为例,2013年它便早早进入中国市场。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亚马逊云占据了27.8%的市场份额。但踢掉出海业务,亚马逊云在国内本土业务份额只占6.3%,只排在第5位。

对此,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毫不避讳的承认中国本土业务的“失败”,他总结了三个教训,其中之一便是本地化不够。但贝佐斯没有看到,或许是亚马逊本地化背景下的技术应用与服务的不适配。

#03

结语:技术破壁

回到最初,互联网云厂商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破局?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企业似乎得从自身已有的资源与禀赋中寻找答案。如何帆《变量》的变形金刚理论一样,面对危机,拥有同样零件的汽车能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变成机甲战士提升战斗力,以应对市场挑战。

始终坚持数字化创新夯实底层技艺的阿里云,这次的武器还是技术本身。正如张建锋在2022杭州·云栖大会上所说的那样:阿里云将坚持技术长征,抓住未来技术的定义权。

市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裁判。目前,阿里云联合伙伴已经服务全球400多万付费客户,包括28个部委,80%科技企业,60%A股上市公司,6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科社”(ID:sktxs0),作者:聚焦数字 科技的,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数科社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