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旅纵横到数字基建,中航信移动科技如何成为民航业数字化关键推动力?
一个线上 app,如何一步步改造了厚重的线下民航产业?中航信移动科技是独一无二的样本。
作者 | 幸芙编辑 | 卫诗婕
当 2022 年的中国人想乘坐飞机时,他们大概率会下载一个航旅纵横 app:查看航班起落时间、登机信息、机场天气等,随时接受通知,而不是自己费力搜寻信息;然后在线选座、值机,而不是在线下柜台排队;到了机场后,直奔安检,出示手机里的电子登机牌就通关,而不用紧紧攥住实体票据。
通过航旅纵横,民航业 C 端用户享受到了互联网的高效、便捷、愉悦。
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能把消费互联网(To C)做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对于航旅纵横背后的国有企业中航信移动科技来说,它不愿停在这里。
2014 年成立之时,中航信移动科技就定下了一个长远的、艰巨的目标:要从航旅纵横这个线上 app 出发,提炼出数字化实践的经验后,用来改造复杂、厚重的民航实体行业。这意味着要从消费互联网(To C)切入产业互联网(To B)。中航信移动科技还意识到,产业互联网必须依托新技术。因此,自 2015 年起,它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等前沿技术。
熟悉互联网历史的人知道,这件事多么难。极少有公司能成功从「To C 切入 To B」、从「线上切入线下」,后者的复杂程度、难度不在一个量级。更别谈还要布局硬科技。
但这却是一个相当正确且领先的决定——直至 2018 年底,20 岁的腾讯宣布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并喊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就在产业互联网。人们才意识到,产业互联网是未来。它指的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个垂直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来,每一个传统产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新做一遍,每一个传统行业也都有机会诞生一个类似 BAT(百度、阿里、腾讯)的数字化巨头。
而在民航业——经过 8 年苦苦的攻坚,中航信移动科技成为了行业数字化龙头。
在消费互联网(To C)领域:「航旅纵横」的激活用户已破 1 亿,服务了超 1600 家国内外机场、240 家国内外航司,覆盖超过 99% 的全球民航信息,是国内最权威、功能最强大的民航信息服务产品。
在产业互联网(To B)领域:公司不仅在人脸识别、深度学习、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方面积累了近百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也成功利用这些技术对民航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了如便捷通关系统、机坪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旅客服务评价系统、区块链服务系统等多个成功的行业级数字化案例。
体制内企业依然能够兼容市场创新、并在竞争性领域取得成就,中航信移动科技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样本——它被国务院国资委誉为「改革开放 40 年国有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它带来的更重要的启示是,在传统行业、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国有行业,其数字化改造大概率不是靠外部的民营企业推动实现,而是靠内部国有企业的自我迭代、进化。
极客公园自 2014 年便开始关注中航信移动科技,见证了它从一个小小的线上 app,走到今天的行业数字化龙头、给民航业注入了新活力。我们深入研究了,这支团队到底如何在 12 年时间内,把消费互联网(To C)、产业互联网(To B)、硬科技这三件都极难的事同时做成的。最后发现,它依然离不开强大而朴素的愿景、对用户痛点深刻的洞察、长远透彻的战略思考、踏实有效的执行和极有韧性的死磕。
无论对市场化企业还是体制内企业来说,它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
01
从用户出发,
走向产业互联网深处
回顾中航信移动科技的起点,要从其董事长兼 CEO 薄满辉怎么做出航旅纵横说起。
这段故事,和互联网的草根创业故事没什么区别。它就是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对用户痛点有了极其深刻的洞察、萌生了一个极佳的产品创意,再用技术把它实现的过程。
2010 年,不到 30 岁的薄满辉,是国企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简称航信集团,隶属国务院国资委,主要做民航业的 B 端信息服务)的一位酷爱技术的工程师。他因梦想而加入、并留在这家公司——复旦大学毕业时,一位学长前辈曾对他说:「公司是行业中枢,如果你有本事且运气好,你做的东西有可能改变整个行业。」尽管身边陆续有不少人离职了,但他一干就是七年——在此期间,他不仅摸熟了民航产业,还在帮 B 端客户做 C 端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做 C 端产品的经验、诞生了要自己做一款 C 端产品的愿望。
有梦想、对产品有兴趣、熟悉行业,他更敏锐地抓住了当时民航业显现的用户痛点:随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民航旅客数量大增,民航服务水平弊端渐显。核心是民航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用户。如飞机延误了,乘客往往到机场才收到通知——薄满辉因此提出「信息找人」模式:即收集、统筹好民航数据,再利用当时移动互联网随时入网、随身携带的特点,及时分发给用户。相比竞品的「人找信息」模式,这一产品设计更能解决信息不畅问题——利用业余时间,薄满辉开发出了航旅纵横的产品原型。
这就是故事的起点:极好的产品创意、成型的产品样态,帮他吸引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事加入,进而打磨出更成熟的产品形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得了母公司航信集团的注目、准许其内部创业,直至成立集团子公司中航信移动科技。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今天,以航旅纵横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To C)依然是中航信移动科技的两大支柱业务之一。公司依然在延续当初做对的事,即满足用户痛点、创造好的用户体验。不过,如今民航用户想要的不仅是出行的高效、便捷,还有出行的娱乐、愉悦。
在高效、便捷方面,在用电子登机牌取代了纸质登机牌后,航旅纵横还想用电子证件取代实体证件。其首创「电子证照」系统,即运用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通过机器就能识别用户身份,而无需身份证。
在娱乐、愉悦方面,航旅纵横也有很多尝试。如「航线图」功能,它把用户的历史飞行轨迹堆叠呈现,形成了直观的视觉冲击,能重现用户的飞行回忆、激发用户的社交展示欲;又如「AR 拍飞机」功能,用户只要用摄像头对着天空拍摄,便可显示出附近正在飞行的航班;又如「航班雷达」功能,只要调整地图,就能看到屏幕内所有的飞机及其飞行动态。今年,航旅纵横还首次尝试「数字藏品」,推出了「福虎添翼」、「中国首款隐身战机」、「冯如一号」、「开国大典空中卫士」四款藏品,让消费者感受到了飞行文化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开国大典空中卫士数字藏品 | 来源:航旅纵横
未来,除了航旅纵横外,中航信移动科技在消费互联网(To C)的设想还包括:打造一个连接航空公司、机场等全行业资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这能让民航用户的出行体验再上一个台阶。比如,现在民航业在跨航司通程中转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有可能得以改变。
而以航旅纵横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To C)对中航信移动科技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中航信移动科技一个切入产业互联网(To B)的最佳入口——通过对 C 端用户需求的敏感把握,公司积累了数字化的认知理解和实践经验,从而可以直接面向民航产业做输出和升级,实现从线上 app 到数字化改造民航行业的过程——这有点像今天互联网世界奉行的 C2M 模式(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即需求侧反哺供给侧,这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民航产业的效率,也能构筑属于公司的独特护城河。
通俗点说,它指公司先验证了 C 端需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并做出了最佳的实践方案,再去影响产业 B 端客户。比如,公司面向 C 端做的电子登机牌功能,很快就被行业主管部门看中了,推广到全行业。它后来演变成 To B 业务「无纸化便捷通关」,目前已在全国 200 多家机场落地;又如看到了 C 端的电子证照需求后,公司随即推出了 To B 业务「电子证照系统」。
用 To C 的业务反过来影响 To B 业务,能够让中航信移动科技更好地掌握 To B 业务的主动权——一直以来,To B 业务最大的痛点在于,需求永远来自于 B 端客户,公司只能承接和满足需求。但客户往往难以满意,或者即便满意、也难以超越预期。公司因此陷入「被客户牵着走」的被动状态——而中航信移动科技则大概率能够避免这个问题。
02
推动产业的基础:
突破科技与人才关
在消费互联网(To C)鼎盛之时,薄满辉就已经提前看到了产业互联网(To B)的未来:和其他实体行业一样,民航业最终也将会被互联网重塑。而中航信移动科技只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才能获得长足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产业互联网是必走之路。他定下目标,中航信移动科技要成为民航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助推其未来三、四十年的发展。而真正改造产业的基础是,为其注入新的基因,包括新的技术、新的人才。
最艰难的一段旅程开启了。因为无论是研发前沿技术、还是吸引科技人才,都是极其资金密集型的工作——在公司成立的 2014 年,正值大众创业、资本手头最富裕的时期,项目几乎「靠 PPT 就能融钱」,AI 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也在这段时期相继成立,每轮融资能揽获千万级美元——而出身体制的中航信移动科技,最大的掣肘就在于资本。体制内企业对资本的调用相当严格、谨慎,事实上中航信移动科技能调用的不过是千万元的注册资本,不足竞品一轮融资的零头。
因为「弹药」极其有限,所以技术方向的布局一定要有所取舍、聚焦在最重要的方向上。且该技术方向一定要可以跑通,保证「弹无虚发」。
首先在技术的选择上,应该先做对行业数字化具有支撑作用的底层技术——它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可能,即能够支撑跨客户、跨场景,实现技术的规模效应、最终降低研发的边际成本。比如人脸识别、语义识别技术,它是数字化不可或缺的技术,一旦攻克,就可以横跨民航业多个不同场景、甚至横跨不同行业。又比如区块链,也是通用型的底层技术。这意味着它们最终可以广泛应用、成本也低。
其次,判断技术能否做成,要看三个核心要素:算力及工程能力、算法和数据。
关于硬件算力,中航信移动科技并不缺,软件工程方面团队具有很强实战驾驭能力,是优势。
关于算法,要确保逻辑上有能攻克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脸识别和语义识别技术都是合适的——过去几十年,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的算法并没有颠覆性的突破壁垒,通过研究论文、模型调优实践等,这个壁垒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齐。而区块链的技术体系与航旅纵横原有的技术体系有着较多的相通性,包括底层架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计算存储等,具备跑通的可能。
最后关于数据,这是中航信移动科技的独特优势。由于涉及国计民生,民航业的很多数据都非常敏感,很难向外部企业开放。而中航信移动科技作为扎根行业的体制内企业,能天然地获得海量的行业数据。这对技术的实现帮助是巨大的——以人脸检索为例,没有行业数据,可能要做 1 比 10 万的检索;但有行业数据,可能只用做 1 比 1 万 的检索——这显著降低了初始时技术的实现难度,能够提振信心,从而实现对外部算法大厂的追赶甚至「弯道超车」。
就这样,通过对行业需求、自身能力禀赋以及前沿技术特点的分析,中航信移动科技确定了以移动互联网、实时计算为基础,以多模态智能感知、智能计算、边云协同、区块链为主攻方向的技术布局路线。
不过,就算从逻辑上跑得通,但在实际落地的时候,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技术最终还是不能取巧,必须用实力和效果说话,还是存在较大投入失败的风险——而在体制内,容错率是极低的、犯错成本是极高的——因此,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需要慎之又慎,不可容一步差池。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如果一上来直接做,难度很高、很可能失败。因此,中航信移动科技的做法是,将其拆解为一个个可以「够到」的小目标。比如,先从最简单的 OCR(图片识别)技术做起,再去做人头的识别,最后再做人脸的识别。通过一步步小心规划,逐步抵达终点。
就这样,从找论文研究算法开始,从被拆解得最小、最简单的技术做起,中航信移动科技开启了前沿科技的征程。
资金还是很少,大多都被用在技术投入上,没有太多可以用在人才招募上——中航信移动科技几乎很少社招,因为人才太贵了,它都是直接招募应届生培养——但这很快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当人才成长起来后,它们很快会被资本充裕、薪酬更高的外部科技公司挖走。
2015 年,资本充裕的外部公司,直接以近 4 倍薪水来中航信移动科技挖人——那是挑战最大的时候,三个月内,公司流失了 40% 的员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航信移动科技一方面要艰难探索科技方向,另一方面要进行更艰难的体制机制改革。它意味着引入外部市场化的资本,建立更多元的股权结构。这能让公司支付更市场化的报酬、引入中长期激励,吸引和留住员工。2015 年,公司正式开始了改制之路。虽然艰难,但得到了航信集团主要领导的支持。2017 年 4 月,中航信移动科技更是被国家发改委选中作为第 2 批九家混改试点企业之一。
7 年过去,近 400 名中航信移动科技员工,几乎占满了位于石景山的古城创业大厦的整整两层。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仅为 28 岁的极客团队,70% 以上是研发人员。——中航信移动科技为此付出的努力是 7 年漫长的、艰难的改革,而今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民航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者都成了公司股东,实现了员工持股,并引入了社会资本。——除此之外,公司还充分发挥体制内企业的优势,利用相关政策包,为员工更好地解决子女上学、就医、买房等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公司尽力保障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相比资本丰厚的外部科技公司,中航信移动科技依然无法提供媲美的薪酬。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公司更倾向于招那些看重梦想、价值,而不是短期物质回报的候选人。日常工作中,从高层到下面管理层,会反复跟员工阐述公司的梦想、所做事情的意义:即中航信移动科技在整个民航业中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这能让员工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毕竟,相较于外在的保障,只有真正的梦想能支撑一个人长远地走下去。
在技术方向上想得明白、执行得到位,在人才培养上搭好了愿景和体制的吸引池,拿到技术成果是必然的事。截至目前,中航信移动科技已经在人脸识别、深度学习、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方面积累了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
2022 年,在某部委发起的一场人脸识别解决方案的招标中——该方案将用于识别全球人种,因此要求技术准确率高、误识率低——在和一众深耕视觉算法的科技公司的双盲测试激烈角逐中,最终中航信移动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胜出,拿下了标的。
03
真正把技术带给
产业,去解决问题
除了建立在消费互联网(To C)业务基础上,中航信移动科技的产业互联网(To B)更建立在前沿技术的基础上。
目前,基于前沿技术,中航信移动科技已经推出了多个面向全产业的成熟数字化解决方案。它几乎遍及民航出行的各个环节。
例如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公司推出了民航业内首个受国家认可的「区块链服务系统」。它能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可信任性,提升民航业多个应用场景的安全性,如行程单存证、航班数据共享、行程验证、保险对账等。
以视觉感知(包括人脸识别)技术为基础,公司推出了「机场智能可视化系统」。它能够识别出机流、机坪、人群的行为异常,如精准识别机坪飞行器相关信息、飞机停的机位如何、保障进程、是否有碰撞危险,人群中是否有残障人士等特殊旅客、人群是否有异常举动(如躺在地上、追逐人)等,从而助力机场的日常管理。
以语义识别技术为基础,公司建立了「航旅智能客服系统」。它能够依托海量的用户问答数据、权威的行业知识库,为行业客服中心减少至少 60% 的人工坐席接听量。它还能提升客服的回复准确率,避免用户提问升级为投诉,提升用户满意度。目前,这一系统已在三十余家大中型机场、航司、政府部门应用。
以智能计算技术为基础,公司向民航业输出了大量算力、算法、数据,并为航班数据的精准预测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以云服务技术为基础,公司向航司、出行公司等客户提供了技术架构和解决方案,包括支持航司的航班排班与放行、贵宾室运营、行李处理等。
以边云协同技术为基础,公司也布局了智能硬件领域,推出机场闸机、登机牌识别仪、安检盒子、自助行李、智能机器人等硬件产品一体化解决方案,几乎涵盖民航出行全场景。
可以说——在 2022 年,中航信移动科技初步实现了 8 年前那个艰巨无比的宏伟目标:从一个小小的线上 app 出发,深入到又厚又重的传统民航业,用科技实力重塑行业的方方面面,从 c 端的旅客到 b 端的机场和航司、从底层的技术输出到表层的产品创新、从软件服务的提供到硬件设备的集成创新……它为民航业带来了最值得关注的变量,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未来,民航业还会有更多价值创造的可能,这也是中航信移动科技真正让人兴奋的地方。
作为一个体制内创业的样本,中航信移动科技更昭示了这样一种可能:
将来,从产业里生长起来、体制内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如果能手握技术、又有场景、又有资源,还自带商业模式,就将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可能诞生类似 BAT 的巨头——中航信移动科技正是这么做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它强大而朴素的愿景、对用户痛点深刻的洞察、长远透彻的战略思考、踏实有效的执行和极有韧性的死磕。
目前薄满辉最大的愿望是:将中航信移动科技公司打造成为整个行业不可或缺的新的基础设施提供者,推动整个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正是源于他 22 岁加入这个行业时的理想。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幸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