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我所看到的第四产业崛起与新的商业红利

哈佛商业评论
+ 关注
2022-11-30 15:58
375次阅读
李稻葵:我所看到的第四产业崛起与新的商业红利

小佛爷说

揭开管理百年新篇章,我们该如何理解未来的商业文明与商业经营?《哈评百年·共见全域新商业》系列,将与你一同对话商业洞见者,探寻新百年中的商业新逻辑。

本期嘉宾: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场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它带来的是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是未来的商业主流,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因此,读懂数字经济、厘清新经济环境下的商业规则,事关企业未来的增长。

第三次革命与第四种产业

信息革命有两个层次。一方面,数据、信息会影响经济活动,推动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让制造、运输、住宅等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农业上,你可以知道每一块地的肥力如何,从而精准地施肥、精准地灌溉。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本身会有完全自主的需求和市场前景。现在大家只看到了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的结合部,比如零售和物流上的改变,但是跟传统经济不结合的部分,比如元宇宙,其想象力、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称它为第四产业。

如果说第一产业对应着农业,第二产业对应工业,第三产业对应着服务业,那么正在飞速发展的第四产业则是数字经济的产物。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其产品是信息,原材料也是信息。因此,掌握了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数字经济的基础。

李稻葵:我所看到的第四产业崛起与新的商业红利

抓住“消费者偏好”这种稀缺资源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谁控制了最稀缺的资源,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谁就能够提高效率。最稀缺的资源往往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好坏。

按这个逻辑,现在对很多部门、很多产业来说,机器不是稀缺资源,土地往往也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管理能力也不是。真正稀缺的,是谁能够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

也就是说,真正的稀缺资源是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信息。过去,人们普遍觉得流量很重要,但是未来,通过积极开展私域运营,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来整合生产,更加高效地满足人的需求,企业才能抓住新的增长机遇。这代表着未来新的商业方向。

其实这也是零售的本质,零售实际上是给消费者提供消费前和消费后的信息服务,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在可见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很可能会出现一批掌握零售信息的平台,它们离消费者最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具优势。

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在室内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目前没有用起来,是浪费的。所以以后建筑行业一定会发生革命性变化,被数字经济彻底地颠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两条腿走路

面向未来,企业要牢牢抓住两点,一方面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现有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是围绕人对信息的需求开辟出新的供给。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尤其是掌握丰富信息资源的平台型企业,还需要厘清自身的能力边界。

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大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任何时候企业都要认识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想清楚这些问题,并且与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达成共识和互信。要开创新的商业文明,这就是企业必须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Q:现在大家都在谈数字经济,您认为什么是数字经济?它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人类自从走出非洲之后,经历了两场经济活动方面的革命,第一场革命是农业,第二场革命是工业革命,我们目前经历的数字经济是第三场革命。第三场革命我认为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的问题。人们要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想知道未来怎样,想知道过去怎样,想知道我们的左邻右舍发生了什么,这是知,也是信息革命,是数字经济的基础。

我的观点是,互联网还有平台经济,是实体经济,100%是实体经济。它的经济活动不是虚拟的。今年我们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安全。可以看出来,实体经济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也就是意味着一定要发展数字经济。

Q: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您认为在数字经济的趋势下,未来企业可以抓住哪些战略性的机遇?如何更高效地满足人的需求?

A:我的观察就是精准、精准、再精准,信息一定要精准。过去大家觉得流量很重要,网站要流量,杂志要销量,广告要看点击率,这是过去,现在可能不行了,未来就更不行了。未来,广告要能够精准地、恰好地投放到有需要的人群上。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任何时候,企业都不能脱离这一点。

对企业而言,无非就两条路,一条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提升咱们现有的商业模式。第二个是如何开辟新的、满足人类第五需求的供给。第五需求就是知,衣食住行知,知就是信息服务,我称之为第四产业。

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想清楚未来,在第四产业发展,在人类经济活动不断扩展、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只能是尊重实践,走一步看一步。让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走在解决问题的前面,先走一步,回过头来再总结。

Q:您在跟一些企业的交流中,会看到他们在当下会面临一些什么样的挑战?

A:我认为当下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但凡企业做大了,都面临同样的挑战,就是怎样跟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好好地沟通,深入地和解和合作。深层次的问题是平台如何和公众,还有公共政策决策者之间有良性的沟通机制,达到沟通和互信。

我的建议是大企业,尤其是平台企业,必须要花大力气跟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百姓讲清楚,讲清楚企业能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边界在哪里。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定要跟社会公众达成共识,跟决策者充分的沟通,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

李稻葵 | 口述  麻震敏 | 采访

李稻葵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麻震敏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