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戴珂:SaaS公司有效的年终复盘,其实只用这两个指标就够了
又到了年终总结和规划时间了。不过按流程顺序,首先需要对过往做一个复盘,然后再说总结和规划问题。
一般的复盘都是基于事实结果,其实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要看结果背后的逻辑有无大错。
这就有些复杂了,甚至可能都一时无从下手。
对于SaaS行业来说,虽说有北极星指标可参考;不过对于复盘来说,大部分指标排不上什么用场。
比如大家都用ARR衡量业务的有效性,但很难说5000万的ARR,就一定比2000万ARR要好。因为这还要看这些ARR是用多大的成本获得的。另外,也看不出流失掉多少收入,才剩下这些。
业内公认NDR很公允,用它来衡量如何?
实际上,单看NDR也无法知道业务的增长情况。比如,NDR=150%,未必就比NDR=80%要好,因为这个指标只反映了留存,而没有反映出留存的绝对数量和新客户收入。比如,你一共就3个客户,即使NDR做到150%,啥也说明不了。
那么,究竟该怎样对实际的业务经营分析呢?
这需要先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单位经济学,一种用于分析公司相对于其“基本单位”的成本收入比的方法。
单位经济学模型主要是两种(也许还有更多),所不同的是“单位”的定义:一种是单位被定义为“一件商品”;另一种将单位定义为“一个客户”。
显然,SaaS行业单位是“客户”,即围绕一个客户的成本收入分析。也就是说,在SaaS行业,衡量业务有效性是获得了多少有持续贡献价值的客户;而不是卖了多少套软件。
如果这个概念搞错了,那就彻底南辕北辙了。
SaaS的单位经济学给了我们一个复盘的评价角度。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衡量所获客户的价值?
我们自然会想到北极星中的一个指标LTV。不过,在多数人的认知里,LTV是一个用于衡量客户未来贡献收入的指标,也就是你从一个客户那里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这个理解虽然不能算错,但是对复盘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用于复盘目的的LTV,与通常的定义有很大区别。
首先,LTV关乎的不是收入,而是利润。所以需要用毛利率、而不是收入去计算LTV。
其次,LTV确实与流失率相关。所以实际计算结果与直觉可能会大相径庭,低得令人无法相信。
最后,LTV不是像其定义那样,是一个未来指标;而是用倒推方式计算,比如从第0年到第3年实现的利润。
现在,把上面所有考虑要素代入,计算出过往的LTV(其实确定流失率之后,也可以测算未来的)。
所得出的结果,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忙活了好几年,究竟是在做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还是拿了一堆无价值的客户,一直在做赔本买卖?
为了直观起见,我通常会把LTV按照时间和金额维度,做一个曲线图呈现给团队。图我就省略了,你可以试试自己画一张。
多数情况下,团队可能自己都不会相信,经营的结果是这样?
按照倒推方式使用LTV,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经营的水平和结果。但是还漏掉一个重要考量要素:这个结果是花多大的成本获得的?
CAC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每次估算CAC时,我都会请市场和销售团队自己估算一下。多数情况下,与实际结果都能相差5~10倍!
其实CAC远不止市场和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那些肉眼可见成本。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从上至下的,即所有S&M(营销&销售)费用,除以所获新客户数。
为什么CAC会比想象的高得多?问题出在S&M这项。它还包含了花在销售失败客户身上的成本,也包括投入到免费客户的成本。最终分摊到所获新客户的头上,当然就高了。
建议你也像LTV那样做一张图。我们先把CAC的绝对值放一边,主要看CAC的走势。
正常情况下,随着各方面的成熟和稳定,CAC一定是逐年走低的。但是,如果CAC始终平稳、甚至是越来越高,那一定是出大问题了。
说到成本,这里只考虑了S&M,其实还有研发、管理、客户成功、云服务设施等更大的成本,所以才有人提出LTV/CAC>3。
最后说回复盘的事,其实无需搞那么复杂,两个指标就够了。
用LTV从单位经济学角度,可衡量出团队的能力、水平和成果;而CAC则给出了这个生意,能否做成有利可图。
用一个养鸡的比喻,LTV评价这是不是一只产蛋率高的鸡?而CAC说明值不值得花这么高的成本养它?
在这两个重要结论的基础上,再找出提升LTV、降低CAC的措施,也就是分析和拆解指标背后的业务逻辑和执行方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eSaaS”(ID:gh_66062ec0961b),作者:戴珂,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