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家电大佬才是头号玩家

全天候科技
+ 关注
2023-01-13 10:05
561次阅读
跨界“造车”,家电大佬才是头号玩家

当历史的车轮从传统能源时代向新能源时代飞奔,“上车”这件大事,家电企业都不想错过。美的之外,格力、海尔、海信、TCL、创维等家电巨头都在依托自身优势布局新能源。

跨界“造车”,家电大佬才是头号玩家

作者 | 于惠如  编辑 | 罗丽娟

美的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又见大手笔。

近日,美的旗下威灵汽车部件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一期正式投产,预计今年2月下旬完成产能爬坡。
在官方的规划中,该基地投产后,将朝着年产能100万台电动压缩机、120万台EPS转向电机和20万台驱动电机的目标迈进。
这是美的威灵的第二个生产基地,其首个生产基地地处安徽合肥。从签约至今,安庆项目的建设不到一年时间。
跨界“造车”,家电大佬才是头号玩家
威灵汽车部件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鸟瞰图  图源:美的集团官方微博
“合肥基地某些产品线,比如压缩机,2023年已经满足不了客户需求。如果没有产能,客户不可能合作,所以必须快速地打造新的基地和产能。”美的集团副总裁、美的工业技术总裁伏拥军表示。
美的威灵成立于2018年,属于美的工业技术事业群,主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其也是美的“上车”新能源的依托。
在新能源汽车风口之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跨界玩家——手机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都想分一杯羹。而“上车”这件大事,家电企业自然也不想错过。美的之外,格力、海尔、海信、创维、TCL等家电巨头都在依托自身优势布局新能源产业。
家电与汽车虽然有共通之处,但终归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欲企稳风口,家电巨头该如何“上车”? 

1

美的“不做风口的猪”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是美的未来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在一年前,面向全体员工的主题演讲中,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表示。

事实上,美的与汽车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
彼时,美的通过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和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等企业,进入商用车领域。之后,美的又在长沙、昆明建立了客车生产基地。并定下了3至5年成为国内领先客车生产商的目标。
然而,那一次,美的低估了跨界造车的难度。2008年,因经营不善,美的造车项目被迫停止,两大生产基地易主。
再一次入局汽车行业时,美的不再执着于“造整车”,而是选择了与前一次完全不同的路径——从汽车零部件制造切入。
2018年5月,美的成立汽车零部件公司,并以威灵品牌运营;2020年3月,美的旗下子公司美的暖通收购合康新能,并将其整合进原美的集团机电事业部,升级为机电事业群,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次年5月,威灵汽车部件公司正式宣布三大产品线: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底盘执行系统进入投产状态。
对美的而言,布局汽车业务也是其向To B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年末,美的机电事业群更名为美的工业技术事业群。去年5月,美的以29.96%的表决权成为科陆电子的控股股东。后者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充电及运营业务)及综合能源服务三大业务。
美的为什么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
伏拥军给出的答案是:美的选择的汽车电动化过程中需要的增量部件,对于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来说是新产品,但美的拥有零部件生产技术积累和优势。“逻辑自洽,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跨界“造车”,家电大佬才是头号玩家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工业技术事业群总裁伏拥军  图源:美的集团官方微博
在他看来,技术积累之外,研发投入也是美的敢于入局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原因。“从战略投入角度来说,我们的研发投入非常大,现在的研发投入是70%、80%,别人可能是5%、8%、10%。研发投入是今年投后年。”
尽管新能源汽车是近几年最热的风口,但美的强调,公司入局该领域是为了长久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去年上了一个历史台阶,我们预判明年的增速可能会放缓,但是作为一个零部件企业,我们不是要去做风口上的猪,我们要长远的(发展)。”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公司总经理陈金涛在安庆项目投产当天对媒体表示。
自2018年成立,美的威灵便定下了“333战略”:第一个3年,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汽车核心部件;第二个3年,公司将部件集合成模组,更多供应组件;下一个3年,公司计划提供整个系统解决方案。
“2018年刚成立时,很多企业甚至我们自己内部都觉得这个行业还处在不确定的阶段。过去三年,我们靠产品赢得了客户。”陈金涛介绍, 美的威灵已与高合汽车、东风、理想、问界等车企展开了合作。
而在产品规划上,过去几年,美的威灵以配套高端车型为主。“我们从20万、30万以上的车企往下去打,打的还是相对高端的客户,市场份额中25万车型占了很大的部分。但是在十万、十五万的车型里做的还是不足。”陈金涛透露。
2023年,美的威灵将在已有积累上扩产新产品,从中高端的客户向“量大面广”的客户拓展,供应售价更低的车型。
此外,海外市场也是美的威灵今年的重点发力方向,包括建立海外基地。
“在家电行业,某些品类的核心部件,我们能做到40%的市场份额。在汽车行业,核心部件做到这个份额很难,但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会努力去实现。”伏拥军说。

2

家电企业“造车”众生相

在家电行业,跨界“造车”早已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早在2000年左右,奥克斯、美的、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就曾掀起过一轮跨界“造车”热潮,它们大多采用收购商用车品牌的模式入局。不过,这一批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纷纷以失败告终。
近几年,美的、海尔、海信、格力、TCL等家电企业再掀起新一轮的跨界“造车”热潮。与上一轮相比,这一轮的大部分家电企业选择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入局。
两个月前,海尔控股的青岛卡泰驰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其经营范围涵盖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等。海尔“造车”的传闻再次被外界关注。
海尔官方多次澄清:海尔不造整车。但在该领域诸多方式的布局让海尔已然成为汽车工业不可忽视的一员。
2021年,海尔利用智慧家庭的技术和场景优势,与多家车企牵手,合力共建车家互联新生态。同年8月,海尔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物联网技术服务等,打造汽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建汽车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海信则选择从汽车空调入手。2021年3月,海信家电收购了全球汽车空调头部供应商日本三电控股权,正式入局“造车”。在当年的财报中,海信表示,公司将不断加深综合热管理等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布局。
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对“造车”有特别的情结。数年前,倡议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曾遭股东否决后,董明珠以个人名义入股银隆。直至2021年8月,格力电器才通过参与司法拍卖获得银隆30.47%的股权。
根据格力披露的信息,目前格力钛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已覆盖从6.8米到18米的车型,整车产品链齐全,包括市政车、工程机械、物流车等。
不久前, 格力电器确认,公司在向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装备。同时,格力的子公司珠海格力智能装备公司已向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装备支撑。
TCL盯上的是车载屏市场。2019年开始,TCL华星进入汽车显示器市场,目前,已经与比亚迪、上汽、奥迪、奔驰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客户在车载显示业务上开展合作。
跨界“造车”,家电大佬才是头号玩家
搭载曲面车载显示屏的梅赛德斯-奔驰 Vision EQXX 图源:TCL华星官方微博
与其它诸多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不同,创维“造车”与创维集团关系不大,它是创维创始人黄宏生领导下开沃集团乘用车业务的载体。
13年前,黄宏生当年通过南京金龙的重组切入客车领域,后来进军乘用车领域,相继推出天美汽车、创维汽车。目前,创维旗下在售车型基本均为中型SUV。

3

赚钱的生意?

第三方市场机构奥维云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为7603亿元,较前一年年增长3.6%,但与2019年相比,下滑7.4%。

家电市场已成为存量市场,行业增长乏力,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在此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同时,家电企业拥有强制造能力。美的曾认为,“天下机电是一家”。无论是家电零部件还是汽车零部件,都绕不开“驱动+能源转化+散热”三大板块。这也就不难理解家电企业为何纷纷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后部件的简单化,技术快速更迭使得整机厂更愿意直接和部件厂开展业务合作,这对家电企业入场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伏拥军说。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增长是永恒的话题。那么家电企业选择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这个“第二曲线”能否为它们带来增长?
在行业分析师马继华看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处在构建过程中,零部件领域也有很广阔的机会,有很好的前景。
以热管理零部件为例,国信证券的行研指出:“包括汽车空调在内的热管理系统相关市场增长空间可观。”
据其测算,国内电动压缩机对应内销市场量级将从2021年约62亿元增至2025年180亿元;热管理系统单台车价值量约6000元,对应内销量级则将从2021年186亿元增至2025年540亿元。
而热管理恰好又是家电企业的强项,家电企业布局电动汽车零部件,有天然技术优势。
不过,目前来看,家电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还处于早期的投入阶段。
以美的为例,威灵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10亿元。官方透露,因投入较大,美的威灵目前还在亏损状态,2022年销售额在数亿元,2023年目标收入十亿元。不过,在美的的规划中,该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6000万套产能,实现年产值400亿元。
前景可观,但前路漫漫,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爆发能否助力家电企业成功转型?仍需时间验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全天候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