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戴珂:北森 vs Workday,瓶颈在于可规模化能力

戴珂
+ 关注
2023-01-16 10:40
857次阅读

事先声明,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分析海内外SaaS企业的可规模化能力。并非是对文中公司的评价,更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原本准备是用Salesforce作为参照,怎奈国内CRM虽不少,但是都没有多少可比性。无论是年头、还是年收入(20+年,260亿美元)。

所以选择了HCM领域,至少北森和Workday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Workday的营收近43亿美元,员工数约12000人;北森的营收为5.56人民币,员工数约2000人(没有核对,可能有出入)。

专家团|戴珂:北森 vs Workday,瓶颈在于可规模化能力

Workday

专家团|戴珂:北森 vs Workday,瓶颈在于可规模化能力

(北森)

直接对比的结果,Workday的年收入是北森的40多倍,同时人数也比北森多5倍。

前几天还真有人问我:“北森有这么大的国内大企业市场,如果把人数也增加40倍(那就是80000人),有没有可能赶上Workday”?

这个问题虽然幼稚,但也挺有启示。

如果是软件业务,理论上还真有这种可能;但对于SaaS来说,几乎没有可能。

因为这问题没有考虑到SaaS业务的“可规模化”这一增长的充要条件。

如果对可规模化还不太好理解,那么它还有几个近义词,比如可复制、可重复、可扩张等。

可规模化的好处在于,它不但能增长营收规模,还会增加利润。

SaaS要胜于软件,就必须提升可规模化的水平。

业内流传一个梗,说的是一家企业要上HCM,于是分别找来OracleSAPWorkday三家厂商。客户提出一个要求:能否做本地化部署定制开发?

Oracle:没问题。

SAP:我们考虑一下。

Workday:不干。

这个梗讲明了一个道理:要想可规模化,就必须坚持高度自律。

高度自律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做到。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可能变得不可规模化。比如,有些技术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本身就难以复制,也有的是从销售开始发散,实施阶段更是容易发展成旷日持久的项目,更不用说客户成功的规模化。

所以,只有在产品管理、订阅销售、实施交付、客户成功和客户增长的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必须做到可规模化,最后才能实现整体业务的可规模化。

实际上,因为面向大企业、复杂的业务环境等方面的原因,HCM领域的可规模化本身很难,Workday的规模化之路其实走得也不轻松。

靠着前期大量的R&D投入,通过套件化、集成平台、低代码等技术的应用,把不可规模化的内容,尽力压缩到最小。

一个SaaS业务,如果不具备可规模化能力,而硬要靠人多势众的方式,去实现营收的规模化;那根本就走不了多远,除非有烧不完的钱。

缺少可规模化能力的公司,最大的麻烦是:虽然市场空间巨大,但是自己很快就到了增长的天花板。

即使烧钱可以让天花板升高一些,但终究也无法持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eSaaS”(ID:gh_66062ec0961b),作者:戴珂,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戴珂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