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戴珂:2023,SaaS需要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今天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节后开始的工作,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的一年。在新的起点上,SaaS也需要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1.可见的机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这个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是SaaS行业目前唯一可见的规模化发展机会。
如果没有这个认知和信念,在SaaS行业坚持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如选择“银货两讫”的其它生意。
2. 努力成为一家正经的SaaS企业
SaaS就是SaaS,在软件和SaaS之间,并不存在另外一种商业模式。做一家规范化的SaaS公司,不一定就会成功,但反之一定会失败。
成为一家规范的SaaS公司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规范化,才可能利用到SaaS商业模式的所有优势。也只有商业标准一致,才可能融入全球SaaS生态,而不是在自定义的规则里自娱自乐。
强调中国特色的创新,无异于放着大路不走,非要去荒郊野外寻找捷径。
SaaS是全球继软件之后的另一重大“发明”,在它的经济价值被充分利用之前,没必要再造车轮。
3. 认识到SaaS商业模式的高风险
SaaS根本不是什么“躺赚”的生意,相反SaaS订阅模式的风险非常高。
随便分析一家客户,大概率都会立即流失。比如:支持者离职、使用者抵制、竞品的诱惑、订阅疲劳、客户倒闭等等,简直找不到一条客户留下来的理由。
这意味着,预期收入的80%都可能化为泡影。所以,一不小心,SaaS就可能做成一个“无利可图”的生意。
4. 别对任何“赛道”抱有幻想
SaaS的“赛道”,曾经与互联网的“风口”齐名,直到各个赛道头部SaaS公司纷纷折戟。
古今中外,一家SaaS公司能否成功,跟赛道没有一毛钱关系。与其一门心思研究赛道,不如研究理解赛道那端的客户,看看自己在这个赛道上,到底有没有优势。
实际上,目前所有已知赛道上,都早已人满为患。热炒赛道反而可能导致踩踏,而错过了其它需求未被满足的领域机会。
5. 技术型公司将面临更大挑战
一个不可规模化的SaaS的公司,没有存在的价值。可规模化的同义词包括:可复制、可重复和可扩张等。
在SaaS行业,难以规模化的公司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复杂的、面向大企业的复杂业务,前一篇文章讨论过。
另一类是技术型SaaS公司,或者有SaaS业务的技术公司。刚看到的一个数据,说国内AI四小龙,三年间累计亏损超过500亿,迄今仍然没有找到规模化的扭亏能力。
实际上,从技术到可规模化,中间还多了一步,即从技术到商业化,从商业化再到可规模化。无疑,落地的姿势,又增加了一个难度。
其实除了AI,大数据、RPA概念公司,都面临类似挑战。
更麻烦的是,时间是技术的头号敌人。留给技术公司形成可规模化能力的时间不多了;而技术的优势,也在时间中慢慢消失。
6. 抓住疫情的“红利”
疫情造成的影响,也并非全是负面的。实际上,很多SaaS公司因为疫情,收获了极为宝贵的东西-用户习惯。比如通过远程访问方式的工作习惯,使用户自然接受了使用SaaS的工作方式
疫情期间养成的习惯,在疫情过去之后仍可能得以保留,从而形成了习惯。对于SaaS公司而言,没有什么比用户习惯更值钱了,比如海外的Zoom、国内的腾讯会议。
Zoom自不必说,据传腾讯会议要全面收费了,还有钉钉、飞书也在积极收费。
谁给了它们收费的底气?还不是习惯。
7. 管理者挑战:SaaS公司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公司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商业模式都很简单:生产东西和卖东西。而SaaS商业模式,因客户生命周期的“无限”延长,变得极为复杂和难以管理。
甚至直到公司濒临倒闭,营销、产品、销售和客户成功,各个业务部门的绩效都还是毫无挑剔。以至于很多CEO都有个疑问:既然每个业务都这么优秀,为啥公司却不行?
8. 选择一家靠谱的SaaS公司,可能比高收入更重要
最近收到最多的问题是职业选择问题。
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说句不中听的话,现在真正理解SaaS的人并不多,无论是SaaS公司的什么岗位,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成功。
当然,进入这个行业,只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这也完全没有问题。但长期来看,时间的损失和能力的损失,还是蛮大的。特别是考虑岗位的可替代性,待行业成熟后,可能连工作都不好找了。
所以,个人的建议是:找一家靠谱的SaaS公司,可能比高收入更重要。哪怕最后这家公司没有成功,个人能积累到真正的行业经验,未来会更有价值。
写在最后
实际上,SaaS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如果弄清了这些基本逻辑,SaaS创业就不至于偏得太远。
对整个行业来说,2023注定是最为艰难的一年,喊了好多年的“SaaS寒冬”,是真的来了。
但寒冬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虽然会让一些本来就外强中干的企业消失,但是也会让那些功底深厚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而愈发强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eSaaS”(ID:gh_66062ec0961b),作者:戴珂,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