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 | 浅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痛点与解决方案

瓴犀
+ 关注
2023-02-21 17:43
1023次阅读

农产品供应链 | 浅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痛点与解决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围绕产销对接、模式创新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本文在此背景下,剖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研究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出生鲜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建议,响应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战略,助力乡村振兴。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现出需求旺、潜力大,链条长、主体多,地域性、季节性,品类多、要求高四大特征。

(一)需求旺、潜力大

生鲜农产品市场空间庞大,根据相关数据,2021年生鲜行业零售总额达到5.6万亿元,其中蔬菜、水产、肉及禽蛋四类占比超过55%,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17-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3%,未来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消费需求旺盛。

生鲜冷链市场挖掘潜力巨大。目前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损耗较大,据统计我国果蔬类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比发达国家超过5-6倍,随着国家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逐步搭建,对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损耗率等也将降低。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未来全国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将趋向于精而美、品质高、品牌知名的优质产品,通过控制生鲜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等手段,提升生鲜农产品附加值,发展潜力巨大。

(二)链条长、主体多

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构成维度来看,包括上游生产、中游流通及下游消费三大板块,体现出链条长、主体多两大特征。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覆盖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包括“种(养)、采、加、运、仓、销、服”等环节,以香蕉产业供应链为例,从香蕉种植生产、采摘、初加工等经历数个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

其中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主体主要包括种植(养殖)户、代办企业/经纪人、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经销商及供应链企业等多方主体的有机组合,各主体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承担不同的责任。

(三)地域性、季节性

所谓地域性从空间维度分析,产销市场分布不平衡。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产地市场整体呈现“两超多强、东密西疏”的格局,农产品产区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其中山东、河南两省生鲜农产品产品过亿吨,成为最大生鲜产区。生鲜农产品销售市场整体呈现“三主五辅”的格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市场集群为主,以东北、陕甘宁、成渝、中原及长江中游五大市场集群为辅。

所谓季节性从时间维度分析,由于生鲜农产品需要满足一定的自然条件,致使各产区的生鲜农产品上市时间不同,故而生鲜农产品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同时通过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库,发挥“蓄水池”调节作用,可在全国绿色农产品集中上市时期,进行入库冷藏仓储,错开农产品销售市场高峰,实现错季上市。

(四)品类多、要求高

国内生鲜农产品品类繁多,在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鲜活农产品包括5大类共128个品种,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基本分为水产类、水果类、蔬菜类、肉类、禽蛋类。

同时生鲜农产品大多为易腐易变质产品,不能长期保持,在配送过程中,要用到专业的设施设备,比如冷藏车、恒温车、特殊的包装材料以及运输冰袋等,且需要严格的温度检测与监控,保证货物是在合适的温度下配送。

(一)商流之痛·流通链条冗长

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端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造成生产端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销售端的需求与市场分散,客观上形成并固化了层层分解风险并享有环节相应收益的多层级采购批发供应体系,即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由于供应链链条冗长,也相应拉长了生产者与消费市场之间的时空距离,市场信息反馈不通畅,导致市场供给需求不平衡,形成层层加价的现象,从生产端到消费者中间至少经过四个环节才能完成整个供应流程,整体加价率在45%左右。

由于种植户出产的产品多为农村经纪商进行采购,中下游企业与种植户之间联系较弱,种植户难以掌握企业需求,企业缺乏稳定供货来源。受获取各地生产信息成本高及信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中间商很难跨越经纪商直接向农户采购,迫使农村经纪商层级无法避免,导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形成“两端受损,中间获利”的格局,随着市场价格波动,易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发生。

(二)物流之痛·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内农产品基础设施短板较为突出,冷链设施网络有待健全,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未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发展需求,导致冷链流通率低、产品损耗率高。

在人均保有量方面,我国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每人0.037吨,冷藏车为每万人配有一辆,人均冷链设施拥有率远低于美国、日本与韩国。

在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方面,国内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不及发达国家95%冷链流通率和90%的冷藏运输率。

在农产品损耗率方面,相较于欧美日等成熟国家5%的损耗率,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损耗率高达25%~30%,国内生鲜农产品整体损耗率水平较高。

(三)互联之痛·企业信息缺协同

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目前存在信息交流不畅通、业务交互不关联等问题,增加了生鲜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管理成本,严重削弱了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信息化程度低下,并且上下游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显著存在信息断层,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和准确性受阻。另一方面,缺乏联运整合规划安排,各环节缺少整体规划安排,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

(一)补齐短板·完善全链条冷链基础设施网络

完善的冷链干线及产销两端基础设施,建设全链条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干支衔接、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冷链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冷链运输支撑保障能力。

一方面,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依托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所在地的货运枢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机场,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形成冷链物流干线运输通道。

另一方面,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产地仓,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从产地的“最先一公里”功能,在农产品主要销售区,建设前置仓,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到销地的“最后一公里”功能。

(二)赋能技术·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小农户”与“大市场”格局,应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及协同能力,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发展。

一是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集农产品生产、采购、仓储、配送、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平台,畅通对供应链全链条,为各环节主体提供更加透明、标准、规范的供应链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高效农产品供应链运营体系。

二是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智能化技术设备,实现智能调配、智能检测及智能预警等功能,提高生鲜农产品加工效率、质量安全及新鲜度,优化产品流通端的运输仓储运力资源,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时间。

(三)创新模式·助力供应链体系发展提质增效

1、生产模式创新

加快农产品供应链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覆盖供应链全环节,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农产品供应链规模化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及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品牌化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2、流通模式创新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流通体系革新进程中,新的营销理论、新的流通模式不断涌现,会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流通体系的优化。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农超对接、直采直销、生鲜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飞速发展,缩减生鲜产品在二级、三级批发市场的流通环节,提升优质农产品源头直采的力度,降低生鲜零售的交易和履约费用,缩短供应链条,提高流通效率。

 

文章来源:智慧物流践行者

编辑:瓴犀(微信公众号名称:“瓴犀”)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农产品供应链 | 浅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痛点与解决方案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瓴犀
瓴犀
0
广州市数商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实力厂商
实力厂商
优质服务
优质服务
及时响应
及时响应
立即询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