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驱动合同智能化升级,解决“合同管理五大难”
本文根据幂律智能CEO涂存超在2022WELEGAL法盟大湾区峰会的分享整理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幂律智能的涂存超,非常荣幸幂律智能再次以协办单位的身份参加这次大湾区的峰会。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主题是企业合规驱动的合同智能化升级。合同智能化升级是幂律这几年专注的方向和赛道,我们也在合同智能化升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欢迎对智能合同,对法律科技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参与交流。
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自己不是法律人,但一直在法律圈里活跃。我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读书期间进行人工智能领域下面的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向研究,这个方向就是教计算机理解文本。在博士期间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建了幂律智能公司。幂律成立以来的使命是用科技推动法律服务更好更普及,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智能合同的赛道,通过AI算法的应用在合同领域提升合同质量,降低合同风险,带来更智能化的升级,幂律团队在技术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国内非常顶级投资机构的第一轮融资。
回到今天这个主题,去年国资委10月份正式发布了企业合规的办法,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是讲信息化建设,把合规制度和风险记录记录到整个信息化系统里面,包括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把一些具体的合规要求,以及具体的一些法务措施纳入到管理当中。这个办法当中提到了要把合规的信息化系统和业务系统,比如财务系统、采购系统数据打通,实现数据共享。可以看到对于合规的管理最终的落地,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落实到具体的系统里面。同时这里面也提到我们应该利用一些大数据先进手段才能实现对于合规风险的整体及时的预警和快速处置。企业的合规管理最终落地,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提高合规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回到合同的话题,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并不陌生,我们日常工作也是和合同在打交道,合同作为企业商业行为的主要载体,企业日常商业行为,花钱、收钱都是以合同作为承载,合同也是交易双方权利义务最主要的法律依据。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合同写得好不好,中间审查得好不好,最后履约状态好不好,这个环节非常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成败。我们在最开始做智能合同方面探索时,包括我在内的内部解决官与产品经理同国内三十多家企业有非常深入交流。大家沟通了目前合同方面的现状,痛点是什么,央企、外企、民企都有,整个交流下来,大家一谈到合同管理普遍反馈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合同管理太难了,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决策,而且这个事情很难被推动,也很难推动别人,很难管理。但几百家企业总结下来还是有一些普遍的共性,我们把大家反馈的和提到的问题做了一个总结,叫“合同管理的五大难”。五大难分别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孤掌难鸣,鞭长难及、暗箭难防、神鬼难测、众口难调。下面具体讲一讲:
第一个是“孤掌难鸣”,主要是针对在合同场景的一些业务人员。大家经常反馈,新上了一个系统,新系统可能用的效果不太好,法务反馈这个业务不太支持,这个系统不太好用。业务也有充分理由觉得这个系统不上手。如果管理者一厢情愿去推动这个事情,对业务来说,一方面是对整个效率没有提升,另一方面对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孤掌难鸣”是看系统对大家的工作习惯有没有更改,在他具体的使用过程当中真的实现了效果,还是他只是需要简单的合同审批。之前是改完合同随便群里一发,现在是系统使用起来比较复杂,很多人员不愿意被这样管理。
第二个是“鞭长难及”,刚才是一些业务人员的反馈,鞭长难及是法务反馈的问题。合同里面的风险很多是发生在合同提交后、法务审批和审查之前,前期埋藏了一些风险,比如业务明明有最新的模板,但是他用了旧的模板,里面很多条款内容在后期已经修改过,已经规避了。但是业务在前期起草合同的时候,为了签约,为了成单,对一些合同条款进行自行修改,到了法务修改的环节这个风险前期埋藏下去了。前期法务没有很好的抓手把前期的风险进行比较好的把控,这就造了鞭长难及的情形。
第三个是“暗箭难防”,我们在进行企业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个现象特别普遍,就是大家谁也不能保证法务审完一份合同,这个合同是百分之百没问题的。大家不可能说这个合同百分之百安全,百分之百没有风险。我们当时有几个体会,第一个体会就是法务实际在审合同的时候,大家不是完全抱着这个合同百分之百没有风险,更多的是在效率和质量当中进行一个选择和抉择。我今天上午和丰巢科技的李总交流,他跟我提到他们法务部每年要审28万份合同,大多是跟他们租快递柜相关的合同,其中有6万份不是他们自己的标准合同,一些可能是对方提供的合同,或者是被对方改的合同,审核工作压力很大。有的同事一天要审几十份非标准合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让一个法务能够把合同每个字过一遍,保证合同里面没有太多风险,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审核的工作是做效率和风险的权衡,人是不可能聚精会神把每一个字过一遍,只有机器适合做。
我们之前交流过国内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内部对合同审查要求比较高,而且对法务的培养,包括整体法务的水平也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他们就有一个现象,你拿同一份合同找企业内部的两个法务来审,可能不是特别重要的合同,大家最后反馈的审核结果一定不一样,肯定有差异,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不同的法务,大家的专业知识背景、审核经验和工作习惯不同,业务是催着法务马上要,还是过两天给,这些因素都对审核合同有一定差异,法务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有把握,这是暗箭难防。
第四个是“神鬼难测”,这个比较好理解,很多合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不是前期的环节,而是在合同履行过程当中双方发生了一些纠纷,或者履约不畅的情形。针对后续的履约怎么管理,法务一方面是没有抓手,另一方面是很难进行预测,往往后续履约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法务作为救火队员来解决问题。
第五个是“众口难调”,同一个系统很难适配不同的企业,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关注点,导致使用习惯的差异非常大。一方面不太能指望每个企业都有足够的人员成本、足够的精力和预算给企业定制一套系统。另外我们也不太能指望一套系统能够适配所有企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更好的协调?是我们在最开始访谈几百家企业之后总结出来的问题。
想要更好的解决在合同管理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离不开智能技术和智能化的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也是幂律的智能合同审查和智能合同管理两款产品最主要的驱动力,我们之前在做企业调研的时候会预先准备一个非常详细的问题清单,每个企业关于合同的问题到具体场景的问题都有涉及。访谈过后发现得出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反馈,一是我们问到企业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你这个企业每年有多少合同,你这个合同的标的是多少,这个大家都能回答上来。但是我问到,你这个企业每年的模板使用率、变更率多少,具体条款的采纳率多少,这个能回答的企业寥寥无几。其实大家每天多在跟合同打交道,跟合同模板打交道,但是能回答上来的几百家企业里面不超过几家,这个反馈挺让我们惊讶。我们想这个问题到底在哪儿,并不是大家对这些数据不关心,因为这些数据对大家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甚至提高模板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更多的还是目前的一些管理系统或管理手段限制了大家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大家之前更多的是关注合同的流程,这个流程推进到哪里,是不是能推进得更快,但是合同文本本身蕴含了非常多我们关注的数据。如果想要把合同文本本身的数据更多挖掘出来,合同管理从流程化的管理聚焦到合同本身,离不开智能技术的加持,我们通过智能技术把合同文本里面的内容抽取出来,这是我们在技术赛道的应用。不管是智能审查还是智能抽取,数据分析,对这个原始的合同通过基于规则和AI理解的技术,无论是粗粒度、细粒度的抽取,把这种原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变成一个结构化的信息,有了这个结构化的信息之后我们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智能审查、智能抽取,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后续的应用。
有了智能技术的加持,应该怎么样进行合同智能化升级,我主要分享幂律在这一块的实践,由于时间有限我挑几个典型的场景,分别是合同的起草、合同的履约、合同的审查、合同的最终分析。
首先是合同的起草,大家非常有经验,不知道大家背后的企业是如何起草合同的,比如我们有一个合同起草系统,我可以线上进行起草。但是大部分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线下模板把这个合同起草好,再上传到自己的合同审批系统,把表单填一遍,后续进入到审批流程。其实这个工作一方面是线下起草方式准确性很难把握,另一方面是在线下把合同信息都填一遍,再到合同审批里面再填一遍,填一个表单,这个操作非常浪费工作精力,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当然最理想的方案,也是把我们对于合同管理逻辑应用到这个系统里面,我们把所有模板进行在线管理、更新、制作,比如合同模板的更新一定要用最新的模板,你不能找旧模板,每个位置的模板怎么更新都会有管控的,在起草的过程中是不同形式的起草,这个主体可以多处进行相应填充,包括里面一些具体的文字性、日期性的内容都可以在进行相应的把控。
这里面还有一些特殊的场景,像合同里面一些特定的条款,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内部的条款级别的标准模块,可以在起草过程当中进行非常强的把控,每一个条款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相应勾选,这样的勾选在合同里面进行相应的回显,这是我们起草合同最终的一个选择。大家的实际情况还有非常多场景,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反馈很难推,如果说只是推我们自己内部法务部的同事很好推,但是很多起草工作场景是其他部门的同事,他们如果推不动,还是习惯于之前的起草方式,能不能比之前更优的方案呢?这就是一个具体的演示,我们按照线下的方式,直接上传,上传完之后可以免去大家填第二遍表单的动作,帮助大家匹配是不是用了最新的模板,以及更改了哪些地方,更改的地方能不能接受,以及你在合同里面填的信息填充到表单里面,而且这个填充是模板填充还是非标合同这都是支持的。这是在合同起草场景,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不用填两遍。
第二个是合同履约环节。这是非常头痛的点,不像其他工作有限范围内就能做好,合同履约涉及的角色更多,想要把履约环节设计到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甚至是业务场景里面,还涉及到项目缴付实施的人员,涉及到内外沟通,跟客户沟通履约的情况,想把履约管好的难度是更高的。具体到履约场景,大家最直观的一个痛点是来了一个合同,要把履约日程手动创建一遍,但这样它的准确性非常难保证,也很难保证有效的执行。我们是怎么做呢?其实也是刚才的一个观点,这些信息我们明确的写在合同里面,我为什么还要再手动填一遍呢?这个就是我们的演示过程,比如一个合同提交审批了,在提交审批之后,自动的在合同里面把大家约定好的履约事件进行自动抽取,我们合同什么时候签订,什么时候到期,什么时候给对方开票,该缴付、验收,我们会自动帮助大家进行履约合同的抽取,抽取的信息会更加直观的显示,和各个办公系统进行打通,实现信息的通知。另一点是公司的信息也有提示,这个公司在合同过程当中有没有违约的行为,不好的评价,我们都会在风险监控的环节实时监控,对项目方进行提醒。
第三个是合同审查,这是大家最关注的环节,因为合同审查这件事情,做好了这个价值不好体现出来,但是出问题了你一定是背锅的。合同审查也算是我们幂律智能的最大的方向,我们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基本上是两个思路,也是大家正常审合同的方式。一个是是否是我方模板,如果说是我们的模板,没有修改的话,可以自动帮助你交给法务的审批,如果没有就进行差异比对。如果不是我们的模板,就进行差异化的比对。这是个操作案例,我们这个是扫描件的版本,在这个环节当中调用自动比对来显示扫描版和定稿版里的差异,这也是针对模板比对的方式。
下面就是我们针对非标合同的用户,为了更直观的呈现,我们是用智能审查的产品做一个设计,这个是完全公开的,可以使用。我们合同设定完以后可以上传,审查完了之后有配制化的审查清单,不同的企业审查标准不一样,我们可以个性化配制自己的审查清单,基本等个几秒到几十秒就会有相应的审查结果。具体来说,我们看到了有风险的地方有一些链接,有一些审查点会给大家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案例参考,不仅告诉你风险,也告诉你依据的是哪里的法律文本。
具体来说我们目前的服务,大家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线下审查方式,线下打开文档,这个是和我的产品可以互相配合,我把里面提示的一些条款复制到线下的文档里面,还有一个方式是直接打开产品的编辑模式可以实现最新及时修改和记录,给大家提供了很多修改建议,很多提示文案可以查一些记录和提示信息,这是智能审查解决的场景问题。我们审查完了之后也可以把中间所有的修改过程,插入的批注、内容都可以导入到文档里面,和线下的是一样的。
最后一点是数据分析。大家认为合同里的数据分析是最简单的,我把数据拿到,拿个折线图把结果呈现就行了。合同的难点不是呈现信息是什么,而是这个信息数据来自哪里。对于大家常见的合同里面的数量,数字的金额,我们在表单里面都填过了,在很多过程信息里面都有记录了,当然这些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分析。如果我们想分析合同的条款,在整个审核过程当中接受到的信息,被拒绝的信息,它往往是藏在合同本身里面,通过AI的技术能够对合同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达到之前不能分析到的维度。
下面是两个具体的案例,一个是南方电网,南方电网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客户,也是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我们对他们的智能化系统升级的思路,南网有非常完整合同管理系统的建设,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些智能化模块进行智能化的升级,像智能审查、智能匹配这些能力,这些智能化升级的功能对他们的效率提升非常明显,基于基本的智能化能力能够对他们的合同进行全面分析。右边是我们基于分析能力给他们呈现的数据分析平台,帮助他们对于合同进行更完整的分析和决策。
这个是三一集团,也是制造业的头部企业,他们和南网不太一样,他们是完整采购了整个智能审查平台的解决方案,这个合同如果说没有进行修改,我们可以帮助它智能化审批通过。右边是三一集团的法务帮助我们站台,分享他们的实际经验。
最后是我们的感悟,大家对AI有关注是听到高频的词汇,聊天机器人、自动生产图像应用等等,这些是AI比较火的方向,正是因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和想象边界,让我们关注到之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通过对合同智能化的探索,更明白智能化是企业发展和升级的方向。
这些是我们服务的一些企业,以国央企为主,还有一些集团企业、互联网、制造业等行业客户。大家如果对智能化感兴趣可以和我们来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