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企业信息化建设三驾马车:ERP管理系统、PLM管理系统与MES管理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三驾马车:ERP、PDM与MES,ERP管理的是企业的资源,比如人员、设备折旧等,PDM管理的是产品的设计过程,比如产品图纸、工艺等。
MES管理的是制造的过程,比如生产计划、生产作业等。ERP是从客户开始,到订单,到主计划,回答的是为什么生产。
PDM从产品需求开始到工艺编写,回答的是怎么生产,MES是从计划到具体加工,回答的是到底是怎么干的。
综合来看,ERP、MES与PDM都属于管理系统,MES全称是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面向的对象是管理层:
战略层:战略层如企业总经理、型号总师等,主要获知生产的趋势性数据,如生产问题发生率、任务完成率、额定工时统计等等,都属于分析统计类数据,简称为高阶数据;
管理层:管理层如计划员、调度员等,主要获知生产的实时数据,如生产进度、现场问题等,属于实时性数据,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较高;
执行层:执行层如班组长、现场工人,主要获知的是相对静止的信息,如产品的操作手册、加工工艺或者临时工艺通知等内容。
综上执行层虽然处于数据采集最核心的位置,但对于他们工作KPI(工时/件数)等均没有增益,甚至会影响产量。虽然MES大部分功能是面向管理层的,主要解决计划员、调度员、厂长的核心痛点,但是MES能不能用起来,或者用的舒适度,主要靠执行层来表现的。
执行层的数据主要来源有:机器采集、手工录入、上游系统传递、硬件集成,但是根据离散型制造业企业性质来分析,执行层数据基本来源于手工录入。所以上线MES之后执行层首先面对的是工作方式的更改,需要学习MES系统操作;接下来是由于管理对数据的需求,造成工人置根本而不顾(生产任务是执行层的根本)去在MES系统当中录入数据。
1.系统培训浪费时间,造成本职工作未按时完成;
2.没有减少工作量,反而因为要录入数据降低了效率;
以上原因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执行层很排斥MES系统,影响MES系统的应用效果,这也是提出MES系统是“一把手”工程的根本原因,只是利用行政压力去实施是一种手段,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造成了一个智能制造之殇:管理层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数据,执行层希望更具备效率更简单舒适的工作工具。如何轻松简洁的获取数据,再将数据串联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业务融合是目前智能制造的重中之重。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由现场工人倒逼式的实施方式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自扫门前雪”的形式风格造成了信息化系统需要牵头人,相当于政变领袖,带领的是一种方向,解决的是内部矛盾。
所以信息化建设除非是企业的单点应用(如本来一直需要手抄纸质数据,通过软件自动解读,我们称之为工具型软件)执行层可以提出之外,比如MES、ERP或者PDM等管理型系统,执行层提出的难度相当于让农民少吃饭去支持国防建设是一样的,实属难为人之举。
其实在我国工厂的很多车间里,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和控制器之间,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连通,规模大的公司里,整个工厂已经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连通起来,而业务部门全部通过ERP连通起来了。
没连起来的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开发公司通常是两拨人,搞财务的和搞生产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对方的职业术语,鸡同鸭讲,而且互相看不上对方。另外,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公司里通常是分开运营,各自的领导有各自喜欢的供应商。当然这个问题工厂车间通常会定期把MES的调整项做成一个表,交给业务部门,然后由业务部门手动在ERP中调整过来。ERP和MES的问题只是工厂内系统断层的一个问题缩影,事实上工厂里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统,设计、制造、采购等,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在干啥,到哪一步了。只有等到问题出现了,再一个个改。
但是现在产能过剩问题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一款产品卖三十年的做法已经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撼动了工业时代的一大基础,信息不对称。工业时代里,因为生产厂家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产能过剩和互联网逼迫着传统工业必须做一件事,一件工业社会最不爱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
所以这个时候最应该完成的就是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统彻底打通,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从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进入了完全的自动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业3.0大圆满阶段。本阶段不需要将某个单点功能做到尽善尽美,不需要做到深入,但是已有数据的融合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