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多个月入百万的“可怜人”被封杀,到底怎么回事?

运营研究社
+ 关注
2023-06-07 11:24
755次阅读

旧小屋里,灯光昏暗,年近古稀的老人和衣衫褴褛小孩半蹲在一堆柴火旁,津津有味地喝着稀饭。

博主指着老人与小孩说:“这是祖孙两人居住的地方......”

看到这一幕的网友直呼“好心酸”,甚至有热心粉丝希望通过捐赠,给予这对爷孙一点帮助。

但很遗憾,这个画面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目的是博取网友同情,骗取流量和卖货。

运营社发现,像这样的“假慈善”不是孤例。在很多视频平台,正能量、公益助农等话题是“流量密码”,相关博主常常能够得到网友的关注与支持。

这本来是“科技向善”的好现象,但有一群心术不正的人,却通过“伪慈善”打起了虚假恶意炒作的主意。

他们通过“假慈善”,实现真敛财。有人甚至 2 个月“收割”了 60 万元人民币。

这群人是怎么作恶的呢?他们有受到制裁与整治吗?

今天这篇文章就聊聊“伪公益”是如何损害互联网环境的。

01

 “伪公益”乱象

打着公益旗号收割流量

运营社发现,“伪公益”事件在互联网平台屡有发生。

所谓“伪公益”,实际是指极个别创作者试图利用虚假人设、情节、场景、道具等编造不实信息,刻意卖惨博取同情,引发各方关注,从而达到不当获取流量甚至变现的目的。

比如,前段时间,自媒体博主 @云南波波 就发布了多条在大凉山“助农”的视频。视频里,他仿佛正义的化身,一边为孤苦无依的孤儿提供资助,一边向衣衫褴褛的老人发钱。

然而真实情况是,他先通过摆拍“资助”一名老人 3000 元人民币,视频拍完后,便立马收回 2800 元。

抖音多个月入百万的“可怜人”被封杀,到底怎么回事?

视频中“辍学的小孩”“孤苦无依的老人”也基本都是 @云南波波 刻意编造的人设,连拍摄场地也是故意选取多年无人居住的闲置房,而非老人的真实居所。

经当地警方调查,“云南波波”对自己摆拍虚假视频并发布到互联网,以吸引增加粉丝的行为供认不讳。目前,因涉嫌寻衅滋事,其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15 日,涉事短视频账号也被封禁。

像 @云南波波 这样的博主并非孤例。部分自媒体博主以去贫困地区“助农”“助贫”为借口,摆拍博流量,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产业链。

此前有段视频很火:

一位老爷爷,步履蹒跚地摘着苹果,结果一不小心没站稳,摔倒在地。

摔倒后,老爷爷瞬间哭了出来,并眼含热泪地哭诉:“苹果都要烂了还卖不出去”。

无数网 友被这一幕感动,视频瞬间冲上百万点赞。随后该账号  @韩文团队 立马开始通过卖苹 果变现。
在网友的支持下, 整整卖掉近 4 万箱苹果,交易额超 100 万元。
但《焦点访谈》的报道显示, @韩文团队 打着“助农”旗号卖掉的苹果大多并非来自视频中的老爷爷,而是一位开着奥迪汽车的年轻老板。他们只是在果园里借用了场地,苹果基本来自供应商。
这次卖货“成功”后, @韩文团队 又陆续复刻了多场直播,卖核桃、石榴等农产品。
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先 编剧本、拍短视频卖惨,然后挂链接卖货,对外宣传这些产品来自“贫困”的农民,但其实是与供应商合作出货。
最终,该团队的负责人被凉山警方行政拘留 7 日。
很显然,摆拍卖惨、“伪公益”已经成为这些利欲熏心的博主、商家眼中敛财的利器。网友却被骗得团团转。
这些靠“伪公益”敛财的博主和商家必须严惩并加以防范,否则只会让网友寒心,打破博主与粉丝间的信任,让互联网环境走向恶化。同时也会让真正对“助农”“助困”“助残”有帮助的慈善事业受影响。

02

治理“伪慈善”,抖音出新规

既然这些“伪公益”行为已经伤害了网友的信任和互联网环境,那么该如何避免呢?
抖音作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之一,率先做出了表态:
为进一步加强对“伪公益”现象的治理,服务广大公益机构和人士制作、传播正常公益内容的需求。针对有账号试图以“助农”“助困”“助残”为由编造不实场景、实施虚假公益等行为,近日,抖音宣布,将实施公益行业治理新规。
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加大审核,慈善募捐需持有资质

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其主体需在国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可提交合法注册证书及证明,再按规定认证;政府、媒体等其他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需自身持有相关资质,或与有资质机构联合进行。
对于无上述资质的账号,新规要求其“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商销售等方式变相募捐。”

②打假,严厉打击不实信息内容

严禁以公益为由,博取关注、骗粉骗赞、非法获利。如发布摆拍、“贫困悲惨”、夸张凸显社会与家庭矛盾等不实信息内容,或借助发布“助农”“助老”“助残”“助困”等内容,谋求商业变现。

③禁止公益类账号变现

为确保经认证后的公益账号发布的内容真实、募捐合规、导向积极,新规要求账号必须由公益组织、公益从业者直接运营管理,并为账号的内容质量、画风规范负责。“不得委托第三方 MCN 机构或他人进行账号代运营、不得批量生产发布同质化内容。”
总体而言,抖音此次新规的出台对“伪公益”现象的打击十分严格,既重点审查相关内容,又掐断了“伪公益”账号的变现途径,让那些蓄意敛财的博主及商家无利可图。 可以说是从源头上处理了平台上的“伪公益”乱象。
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抖音平台持续加大巡查力度,尤其对发布虚假“生活困难”“房屋破旧”“老少留守人群”等内容,且存在营利性行为的账号实施重点排查,严格处置存在虚假编造、骗取爱心、不当营销的“伪公益”内容与账号。
例如,在直播间假冒低收入人群寻求打赏,或日常收入、生活水准与实际开播情况不符合等虚假现象,以及通过发布“卖惨”“贫困”等不实内容,实施虚假宣传带货等行为。
据悉,2023 年 4 月至今,抖音已经下架相关视频 1131 个,对 3518 个账号进行了无限期封禁等处置,并抹除其不当获取的新增粉丝,取消其变现功能权限。
抖音此举,也得到了慈善领域专家的认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表示:

“伪‘公益’内容行为利用了公众的善良,也破坏了公益慈善的良好生态。在平台上存在的伪公益行为,平台有责任也有权利进行监管。抖音通过发布新的规则,进行主动治理的行动,有利于推动网络公益内容的有序规范。

虚假的公益行为大多发生在线下,单纯依靠平台识别,难度很大也不现实,需要各方共同治 理。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认为,“抖音能出台新规,就是一个质的变化。”

03

一个短视频平台的责任与义务

运营社发现,除了本次针对“伪 公益”乱象的 抵制和治理,抖音在更早之前就开始重视平台中出现的摆拍、造谣传谣、假冒仿冒等不实信息现象,并通过预防、治理、提示等方式处理不实信息、维护网络清朗。
抖音多个月入百万的“可怜人”被封杀,到底怎么回事?
抖音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治理虚假信息、遏制“伪公益”乱象呢?

①维护用户、博主、平台,三者间的信任关系

「信任」是短视频平台用户与博主之间的纽带,粉丝因为信任博主和平台,才会为内容点赞转发,对博主打赏、消费。
虚假信息与信任关系天然对立,用户每刷到一次虚假信息都会对博主的专业度、平台的甄别能力产生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埋下怀疑的种子,甚至对那些专业的内容、优质的产品也会持怀疑态度,最后的结果是平台的美誉度、商业价值受到冲击。
所以抖音必须对虚假信息严惩,以儆效尤。 仅 2023 年 1-3 月,抖音就针对虚假摆拍清理了相关违规视频 119.8 万条,对 110 .8 万条存在风险的视频进行打标提示。

②短视频平台的责任和义务

抖音作为头部互联网平台之一,一直努力以记录和传播真实而美好的生活为己任。数亿用户在抖音上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抖音理应承担起“数字看门人”的职责,帮助用户做内容把关。
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去伪存真”,把不良信息过滤掉,帮助用户规避诈骗、虚假信息等网络风险。
针对这一点,抖音确实不遗余力。
2023 年以来,针对互联网平台出现的摆拍、造谣传谣、假冒仿冒等不实信息现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可能带来的虚假类风险。抖音推出了抖音小安等产品工具,有效提升了治理能力。
具体上线了预警、溯源、提醒、跳转、粉丝抹除、谣言库、拦截、打标、推送等多项能力。
另一方面,抖音还从规则入手,陆续制定并发布了《“演绎”类作品内容创作新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等平台规范,系统地打击、治理不实信息。

③帮助真正有志于公益的从业者做好公益服务

除了为用户提供清朗的网络空间,抖音平台另一重目的是助力公益事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伪公益”乱象一直存在,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网络上各类公益活动的真实性。很多人有心助力公益事业,但缺乏辨伪能力,只能“干着急”。
抖音上述新规的出台,分别从资质认证、严格打假、长期打假、联合治理等方面着手,过滤掉了绝大部分“伪公益”,让平台上真正有价值的公益服务脱颖而出,被更多用户关注和支持。

04

结语

即便抖音投入的精力巨大,但也不得不承认“伪公益”行为难以 100% 根治。核心原因是“伪公益”行为源于线下,抖音作为线上平台鞭长莫及。
而且网络世界是流动的,一个平台政策趋严,这些“网络蛀虫”就会跑到其他平台继续“重操旧业”,抖音很难触及,更谈不上治理和防范。
所以在运营社看来,单个平台的“单打独斗”,成本高,见效慢,是一场相对漫长的斗争。在互联网环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更好地办法是更多的平台一起联动,与“伪公益”以及虚假消息做斗争,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社”(ID:U_quan),作者:运营社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抖音多个月入百万的“可怜人”被封杀,到底怎么回事?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