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业绩牺牲价值观,到底值不值

转型刚刚好
+ 关注
2023-07-03 10:42
575次阅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企业管理的诸多难题中,员工业绩与价值观的背离,是最令企业家和管理者头疼的一个。

逻辑上讲,除了那些原本三观就不正、天天想着谋取暴利与不义之财的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喜欢“又红(价值观认同)又专(业绩好)”的理想青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很多企业,业绩与价值观俱佳的员工,不是没有,而是像熊猫一样稀少。当然,如果业绩不佳、价值观表现又差,这种情况也不难处理,勇敢分手说再见。最令管理者纠结的,莫过于剩下的两种情况:一是业绩很好,但价值观不认同。这类员工往往特立独行,不把公司的流程、机制与文化放在眼里,信仰“用实力说话”,很多行为往往对团队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二是业绩不好,但价值观很认同。经常是“事事有回应,件件无着落”。通常表现为态度很积极,但能力存在问题,在达成目标和绩效层面,总是表现不佳,然而价值观很正,对公司的流程、制度与文化很支持。

别以为这类问题只有中小企业痛苦。包括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行业领军企业,也会遇到员工业绩与价值观背离的问题。以阿里巴巴为例,有一段时间,阿里巴巴借鉴GE绩效强制分布模式,将员工评价按照“3-6-1”进行强制分布。其中,30%被评为“优秀”(绩效评价在3.75-5分),60%被评为“一般”(绩效评价在3.5分),10%被评为“较差”(绩效评价在3-3.25分)。而在具体如何评价员工绩效的问题上,阿里从业绩表现和价值观两个来评价,分成五类员工:

第一类,业绩好、价值观评价也好的,阿里称之为“Star(明星)”,要升职加薪、重点培养;

第二类,业绩好、价值观评价不好,阿里称之为“Wild Dog(野狗)”,要会判断其是否触碰到公司的底线,触碰原则底线的员工会被开除;

第三类,业绩不好、价值观评价好的,阿里称之为“Rabbit(小白兔)”,会给予其培训、转岗和进一步考察的机会,但如果不合适也会开掉;

第四类,业绩不佳、价值观评价也不好,阿里称之为“Dog(狗)”,马上开除;

第五类,业绩与价值观都不错,处于中间的员工,阿里称之为“Bullring(黄牛)”,要帮助其成长和发展,最好能成为明星员工。

在阿里看来,业绩好、价值观评价不好的“Wild Dog(野狗)”与业绩不好、价值观评价好的“Rabbit(小白兔)”,就是典型的业绩与价值观背离的“问题员工”。尤其是到了年底“分赃”时刻,或者某个岗位有两个候选人,都不是明星,管理者是优先选择那个业绩好的,还是选那个价值观表现更好的员工?在公司或部门急需业绩增长的时候,要不要为了业绩,而选择暂时不管员工的价值观表现?如果那个价值观表现好的员工,迟迟见不到业绩提升怎么办?如果某些员工就是为了“上位”,摸准了上级的“脉”,用刻意表现的行为来作为价值观表现,骗取上级的信任怎么办?如果那个业绩很好但价值观表现不佳的员工,离开公司后,成了竞争对手的“明星”,又该怎么办?这样看来,业绩与价值观背离问题还不能用简单的两分法来看待。如何解决的事先放放,我们今天聚焦一个问题:为什么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员工的业绩表现与价值观表现不能合二为一呢?

对有些企业而言,顾头不顾尾,只考虑当下,只要有钱赚,管它文化不文化,管它价值观不价值观,想那么多干嘛。这种短视的心态,强化了企业“交易”的属性:谁能创造业绩,谁能让企业活下来,谁就是公司的功臣。在很多管理者看来,这样的人才,当然要千方百计的留下,偶尔做点出格的事,当然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看在钱的份上。

于是,老板和管理者的默许,纵容了员工在文化与价值观层面的破坏,流程和制度形同虚设,公司到处是“破窗效应”。而老板和管理者的“交易”初衷,也会助长这类员工的“算计”:我水平这么高,我贡献这么多,我在团队中如何特殊,可抠门的老板才给我这么点,当然不公平。于是,双方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成为公司管理的常态。实在不行,老板和管理者就祭出升职加薪、虚拟股权、虚假承诺,来换取暂时的“忠诚”。这样的收买策略,最终会让员工的业绩和价值观完全分离,直到企业遇到危机,双方的交易戛然而止,最终分崩离析。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业绩表现属于客观评价标准,有行业通行的量化指标,也相对容易达成一致。但价值观就不一样了,必须要承认的是,价值观很难做到客观。对一家企业而言,最鲜明的文化与价值观,一定和企业家有关,这点无可非议。价值观无所谓高低,但价值观却往往是一种单项选择:在同一件事上,选了A,就不能选B,AB都选,就属于“骑墙”了。因此,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很独特,与行业里的其他公司不同很正常。

但,公司在发展,除了那些亘古不变的底线原则,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也要随之变化。这个时候,企业家的胸怀、格局与视野就非常重要。能不能与时俱进,是否能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否建立起对企业家自己的约束机制,是否认识到自己也会看不准、也会错误百出等等,这都将决定企业的未来能走多远。那些强调危机、持续推动团队进化、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公司,最终都能克服一个又一个问题,老板也会克制自己的任性与自大。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依旧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哪怕外部环境变了,员工群体变了,还是依然我行我素。这种情况下,那些当初“又红又专”的人,就会发生分化,一些人离开实属正常,这并非他们的价值观出问题了,很可能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停留在多年前,没有随外部市场环境与公司发展而变。

到底要不要向现实妥协?这在书生那里,有标准答案。但在企业家和管理者那里,却很难有标准答案。连华为都要提“灰度管理”,你就能体察到,理想与现实、原则与现实、目标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深。比如,如果企业当下需要业绩为王,需要走出困境,那么,谁能帮企业出业绩,谁就是企业需要人才,这就是现实;再比如,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人才流失严重,这个时候谁能坚守不离不弃,谁能在为难时刻坚定的与企业在一起,谁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现实。在现实面前妥协,既是很多企业的无奈之举,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所有的企业发展,都需要不断突破现有的流程、规则与机制,打破旧习惯,开启新发展。只不过,如果是习惯性妥协,如果是原则层面的妥协,如果妥协后没有坚守底线和红线,就会逐渐加大业绩表现与价值观表现的背离。

再回到企业的发展阶段。其实,在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创业期,活下来是最主要的,其他都不重要;而进入到高速成长期,就不能放任野蛮生长,就必须有规矩、有体系、有流程、有章法,不然,企业很容易失控;到了成熟期,企业需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想办法激发团队和组织的活力,避免官僚化等等。总之,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矛盾,以此来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增长。那,要不要妥协?回答,要的。而且,会经常妥协。但,经常妥协,是否代表毫无原则,毫无底线?当然不是。很多情况下,企业家和管理者要意识到:必须守住原则那条底线,要把某些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在某一个时间或节点,想办法纠正过来,让可能会出现偏离的轨道,重新切回到正轨。

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因为经常妥协,到最后就“习惯性妥协”,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应该找一个时点来拨乱反正。于是,业绩表现与价值观表现,就陷入到长期背离的境地,再难将他们拨乱反正复合到一起。‍

三个“元凶”找到了,该如何让业绩与价值观合二为一?或者说,业绩与价值观还会继续背离吗?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转型刚刚好”(ID:gangzhuanxing),作者:杨继刚,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为业绩牺牲价值观,到底值不值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