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人神共奋
+ 关注
2023-07-12 09:42
473次阅读
三种竞争

很多人有一个错觉,野生动物们都很暴力,需要用牙齿和爪子来决定输赢,每次见面都要搞个你死我活。

实际上,大部分的动物打斗都是逐步升级的,一开始都很讲“武德”,不会真打,比如炫耀、吼叫、炸毛,尽可能吓唬吓唬对方就能分出胜负,要是对方还是不识趣,也只是有限的“无伤害型”的身体接触,真正要运用到牙齿和爪子,见红见肉的,非常少见。

动物行为学中称之为仪式化战斗,是动物世界里最有观赏价值的场面。

事实上,人类社会也不乏“仪式化战斗”,那些企业家斗嘴的行动,都是商业性的试探运作,跟一般的泼妇骂街不同。

近期16家中国主流汽车企业签署的《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第一条要求“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也是“仪式化战斗”的标准过程。

只是,这一条不但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而且效果有限,接下来价格战升级的可能性很大。

野生动物的竞争手段是逐渐升级,而企业的竞争没有固定的路数,我总结为认知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和规则的竞争,这篇文章就聊聊。

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在经济学中,竞争是个特别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就要在竞争中打败对方。最后就变成了,你卖一块,我卖五毛,一定要把竞争对手都搞死,自己才能活下去。

实际的经济关系中,打价格战都是暂时的,企业都想避免竞争,避免竞争的方法就是垄断。

垄断也是一个常常被妖魔化的概念,好像只有央企或者互联网大厂才能做到垄断,其实不是,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产品都在某个细分市场追求垄断地位。

海飞丝最早进中国,它圈了“去屑”这个最大的需求,然后不断地通过广告树立“去屑第一品牌”形象。后进入的飘柔,就刻意避开“去屑”,讲“发质护理”,再后来的产品,就分别划走了“专业发型师”等等更细分化的需求。

所有品牌都跑马圈地完成了,再进来的人,只能去凭空创造一个“植物护发”的概念,给市场洗牌。

每一个品牌都在避免直接竞争,而去追求细分市场的“相对垄断”,否则,大家就只有拼命降成本的命了。

能好好赚钱过日子,谁愿意打打杀杀地竞争啊?竞争能力就像一个国家的军队,是保持威慑力的必要手段,但光靠军队无法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有靠垄断能力才能解决发展问题。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垄断就是把竞争对手都干掉(自然垄断),或者靠行政力量不让对手进来(行政垄断),但事实上,最常见的垄断是“认知垄断”。

 “认知垄断”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同一类品类,一个消费者能记住的品牌不超过5个;而且还不是那些广告做得最多的,而是最具差异化的品牌——最大、最贵、最便宜、最快、最搞笑、最大牌、体验最好……

相比成本竞争而言,消费者的认知是一个稳定的因素,才能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认为,“战略就是做选择、做权衡。战略就是有意识地让自己与众不同。”

不过,以上竞争理论在欧美成熟市场更适合,在中国此前二十多年,炫耀、吼叫、炸毛,一般不管用,最有效的武器还是拳拳到肉的“价格战”。

不过,同样是价格战,什么时候打也是有讲究的。

应该说,价格战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用,有时能让其中一方企业做大,有时是老大老二联合起来换老三的市场,而有时则是两败俱伤。

价格战最有效的,还是在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需求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在一个性价比区段内,挤入大量产品性价比无差别的企业,一旦行业走向成熟,行业过剩后,必然存在第一阶段的出清。

这个阶段的价格战非常有效,而且必然出现,在第一阶段的出清后,往往每一个性价比区段只剩下几家代表性企业。此时再打价格战就不一定划算了,带来的只是两个性价比段中间区域的一小段市场,就好像警察叔叔说的“不要打架,打输住院,打赢坐牢”。

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不过,中国企业在这种市场格局下,仍然倾向于选择价格战,价格由成本和毛利决定,成本是客观因素,企业无法决定自己的成本;但毛利水平是主动的,企业选择何种毛利水平,是定价策略和定价能力的体现。

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大部分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高毛利”只是阶段性的经营策略,最终大部分都会走向“低价正常毛利”,因为“高毛利”的经营策略会给竞争对手留活路,一旦对手也获得了成本优势,你就失去了优势,这无疑是“养虎为患”,不如用“低价正常毛利”永久性地消灭竞争对手,并以规模补充降价带来的利润损失。

“价格战”就像《让子弹飞》里的台词:“钱和你,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大部分行业的“性价比线”都会变成一条向下凹的曲线,即集中了大部分需求的“中质中价段”,由更具成本优势的企业所占据,而高性能的需求,只留下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

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过去二十多年,明知价格战“得不偿失”仍然要打,少数坚持“利润导向”的企业大多以失败告终,其背后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不断出现新的空白市场新的需求和新企业,新渠道和电商平台不断涌现……

但随着经济增速不断下降,消费萎缩,市场规模固化、新机会减少,单纯的价格战效果越来越有限,加上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企业与居民全面缩表,没有规模增长的价格战,不但无法达到战略目标,而且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损伤。

以后大部分市场可能类似于“两乐”,“肥宅快乐水”这么多年来没有真正的竞争者,两乐垄断了大部分中国市场,争夺多年,什么营销手段都用过了,也没有想到要打价格战。

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经济学告诉我们,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就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经济学上,有种竞争格局叫“古诺均衡”:在同一产品市场里,只有两个卖家,他们的产品都差不多,两个卖家之间也没有搞什么小动作,但是他们都知道对方打算产多少货,打算怎么定价,最终份额都会稳定下来。

归根结底是因为,可乐是一个非常成熟且增长缓慢的市场,后来者没有机会,现有玩家也不值得冒牺牲利润的风险扩张。

降价的竞争是最直接的竞争,认知的竞争是战略的竞争,而更高级更隐蔽的竞争是规则的竞争,中汽如果想避免恶性竞争,可以好好看看下面美国烟草业的案例。

有些博弈论的文章喜欢把打折促销和做广告当成“囚徒困境”的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广告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避免“内卷化”的差异化竞争。几家头部品牌通过投放广告,传递不同的品牌调性,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而大量的广告让这个品类的消费者总规模上升。

但如果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也可能出现“囚徒困境”式的“内卷化”竞争,各家都加大广告投入,但份额并没有提升。

竞争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内卷化”,每个人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总收益并没有变化,甚至变少了,类似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个人理性常常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人各自有利的聪明决策,最终常常损害整体的利益,“内卷化”竞争一旦发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身处局中的人是很难避开的。

此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规则。

烟草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被禁止在媒体上投放广告,很多人觉得这是禁烟运动的成果,其实没那么简单。

真正属于社会禁烟运动的成果是要求烟草公司广告中必须注明“吸烟有害健康”,并且大于一定的字号或播放时长。由于当时吸烟的危害还并不是人人皆知,这个法规一出,烟草行业每年销售下降,广告做得越多,销售下降得越快。

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更糟糕的是,明知广告“有害”,却没有哪一家烟草公司敢停止投放广告,因为虽然烟草广告损害所有烟草公司的利益,但如果不投放广告,自己的份额损失得更快。

各大烟草巨头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商量了一下,游说国会通过法案:禁止电视台和电台播放香烟广告。该提议自然获得所有方的赞同,并于1971年起执行。

广告不让播了,烟草公司的营收实际没有受到影响,营销支出却大大减少,利润大增。实际上,烟草公司虽然不能播放广告,却可以赞助各种体育运动变相传播品牌,还能绕开“吸烟有害健康”的“内卷化”宣传。

这就是改变规则避免“内卷化”。

总结一下这三种企业竞争:

《三体》有一个词“降维打击”,是指竞争对手自己降低竞争的层次,再用丰富的低层次竞争经验打败高层次的对手,价格战就是“降维打击”,打完后,胜的一方和败的一方都陷入低维度世界。

《三体》还有一个词“维度攻击”,意思刚好相反,高维打低维,三维生物在第四个维度上是毫无抵抗能力的的,规则竞争就是“维度攻击”,是没有战争但又完全改变各方势力范围的竞争。

品牌认知竞争,就是同一个维度的常规战争。

所以竞争手段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能够用最小代价的竞争手段赢得新市场份额,就是高手,能够每一步都提前建立核心竞争力让别人主动怯战的,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公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怎么才能远离低层次的竞争?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