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工作难题,背后都是沟通问题

创业酵母
+ 关注
2023-07-13 11:10
649次阅读
真诚是沟通最大的必杀技

有项权威调查显示:多数人处理自己工作内容的时间只占 10%,其他 90%的时间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多数难题,背后都是沟通问题。

比如说,跨部门协同。

但你会发现,无论怎么说,对方根本没兴趣听;即使听到了,做事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反馈,等你去追进度,才发现他卡在一个地方。

再比如说,向上沟通。

你觉得领导或者老板的决策不对,敢不敢说真话?为什么别人一说老板就听,而你刚说几句话就被老板打断?

到底该怎么沟通,才能让别人入耳又入心?为什么沟通这么难?

第一,沟通的本质就是暴力的。

沟通是围绕问题产生的需求,既然已经存在问题,那么势必有对立和冲突。

也许你不认为你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自己或别人的痛苦、误会。

第二,语言在沟通里是模糊的。

语言在沟通里永远是模糊的,我们会因为立场、视角、认知、教育背景的不同,衍生出巨大差异。

你以为别人知道,也许人家根本不知道。

我们永远没办法让一个没见过雪的人,去理解雪景的美。

就像下面这个沟通漏斗:你可能只表达出了80%,别人只听到60%,最后做到了20%。

90%的工作难题,背后都是沟通问题

正如萧伯纳说的那样:沟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都以为自己沟通了。

第三,沟通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沟通,不仅仅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说话技巧那么简单。

它难就难在,你愿不愿意打开自己,让别人主动走进你的世界,你是否有兴趣了解别人的世界。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与人沟通的时候,要能听出别人的言外之意。

也就是说,在沟通中,你是否能准确理解对方的动机和目的,怎么让你们利益一致?

对方不理你,是他没有听懂?还是说他忘记了,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有问题?

另外,很多问题不是沟通层面能解决的,那你是不是能及时区分出来?

沟通能力对于职场人来说,是生存能力,更是被低估的核心竞争力。

回想一下,自己身边那些擅长沟通的人,是不是能轻松搞定人和事,拿到好的结果?

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高效沟通?因为这些人都避开了三个沟通误区。

误区一:“踢猫效应”带来的自我PUA

当你收到周遭人的负反馈或者批评时,会不会陷入内耗:

自己被批评,是因为“我”不够好?

是“我”把事情搞砸了,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做到,只有“我”出了差错?是不是“我”能力不如别人?

下面讲个故事。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他下班回家以后,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被骂心里窝火,就去踹身边在打滚的猫;猫被吓到逃到街上,正好有一辆车开过来,司机紧急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

这就是“踢猫效应”,即负能量传染导致的恶性循环。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负面情绪而迁怒别人,有时候当事人甚至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当你接受到负反馈或批评时,它不一定是事实,不要过度解读。

如果你因此感到内疚,或者有情绪起伏,也不是你的问题。

这,是对方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所以投射到你身上,想让你帮他处理,在心理学上叫投射效应。

你不需要把别人的负面情绪接过来,解读它、消化它,更不必为此质疑自己。

误区二:只讲道理,不讲感受

当我们需要跨部门协同,或者跟其他同事有合作时,你有没有一种心累的感觉:

一遍遍跟人家强调,摆事实、讲道理,甚至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都抬出来了。

任凭你说破嘴皮,人家还是不理你,甚至更烦你了,进度依然卡着。

比如说,小 A 是销售,在签单的时候需要法务配合审合同。

为了尽快签单,拿到更高的业绩,小 A 总是疯狂会催进度,面对法务同事提出的风险点,他觉得不是大问题,不太在意,认为把单签了最重要。

当法务再次提出疑问时,小 A 一会讲公司的目标,一会又把公司价值观拉出来,反复强调为什么必须配合他。

但他没想过,对于法务同事来说,在什么背景信息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审合同当然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毕竟出了问题自己是第一责任人。

小 A 为了签单,实在是急功近利,不尊重别人的专业和工作。就算完成业绩目标,也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陷入一个沟通误区:只顾着讲道理,忘记谈感受。

任何事情背后都是人,事情的问题归根究底,都是人的问题。

道理人人都懂,但理解道理和接受道理是两回事。

别人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感觉不爽,认为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需要,不被重视,所以不想干而已。

误区三:说话口无遮拦,是一种伪善

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这种人,他们开口第一句话是“我这个人性格比较直接,没有针对你的意思。”

但你听他的后续发言,全程都在冒犯别人,丝毫不在意对方的感受。

被冒犯的人还不能翻脸,甚至是表达不满,因为他一早就作了免责声明:

无论我说什么,都不是故意的,只是个性使然。我可以冒犯你,但你不能跟我计较,否则就是你情绪化、听不了真话。

把“我说真话是为你好”变成挡箭牌,却全程只有“我”的视角、“我”的感受,实际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不是真正的善良。

这也是不少人会陷入第三个沟通误区:觉得只要自己说的是真话,就要勇敢表达出来。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真话会让别人难堪,受到伤害,你看到的所谓真相只是冰山的一角。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段话,大意是:

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除非你穿他穿过的鞋子,走他走过的路。那时候,你会发现仅仅是路过,都会感到难过。

所以,在与别人沟通时,请把对方当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来对待。

那,应该怎么做?四个字:直言有讳。

不是不让你说真话,而是你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一下:这些话是不是非说不可?他当下的状态能不能听进去?有没有更好的场合和时机?

当你避开这些沟通的认知误区后,下面再分享3个高效沟通的原则:

原则一: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

所有事情的背后,都是人在解决问题。一个人的状态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他想不想干这件事,能做到什么程度。

当然,先解决心情问题,也不是让你去讨好别人,给他拍马屁。而是说,你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他是被你尊重和需要的。

比如,在开会或者做事之前,你可以先问问对方,最近心情怎么样?压力大不大?他就会感受到尊重,认为自己不是工具人,而是你的伙伴。

原则二:别害怕冲突,沟通可以是不愉快的

如果你认为沟通应该是理性的,愉快的,这个想法可能会影响你沟通的效果。

沟通中有冲突很正常,因为你们本来就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当你们发现聊到某个话题时,氛围急转直下时,不要害怕,这恰好说明你们沟通的足够深入,触碰到了彼此的边界或者问题的核心。

沟通可以是不愉快的,我们就是在这种沟通中,才能更深入得了解对方,更坦诚的面对自己。

原则三:不预设立场,沟通的双方可以共赢

你一定见过或者经历过,不少剑拔弩张的沟通场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时刻?

因为沟通的双方都预设了立场,他就是来找茬的,我们是对立的,我们之间只有输赢。

但是,沟通里的对立只是观点、立场的不同,并非人与人的对立。沟通的双方完全可以做到共赢。

就算你赢了嘴上的官司,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你们的误解只会加深,这种赢也是输,因为你们把对方都推远了。

所以,沟通时一定不要预设立场,把对方当成敌人,否则只有双输。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中 90%的问题背后,都是沟通问题。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你的职场生涯是莫大的助力。就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的那样:“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和汤、咖啡一样的商品,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东西都高昂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祝福每个人,都拥有这项能力,以沟通为杠杆,撬动和拥抱你的美好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酵母”(ID:chuangyejiaomu),作者:酵研院,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90%的工作难题,背后都是沟通问题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