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卷体力,高手拼认知能力

笔记侠
+ 关注
2023-07-19 10:03
554次阅读
没有目标感,只会陷入低水平内卷。

别卷体力了。如果真的避不开,就带着目标感去卷,去那些别人跟你卷不了的地方卷。

什么意思?

现在,很多人可能越来越有一种感觉:卷不动了。

每天早出晚归,干起工作加班加点,假不敢请,事不敢拖。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会忽视身体因素,把工作视为最重要的事。

这时候,所谓的“996”,真的变成了好事、福报。

即便是这样,竞争压力还是那么大,收入还是那么多,生意还是那么难做。

但是,还不能躺平。

作为老板,每天一睁眼就得盘现金流、盘业务、盘团队;

作为管理者,每天得盘项目、盘进度、盘管理;

作为打工人,要吃饭、要生活、要加薪。

只能往前走,无论有多卷。

躺不平,卷不赢。哎,有一种无力感。

就像一条小吃街,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但顾客的胃就那么大,在这家吃饱了就不去下一家吃了。如何给他一个选择我们的理由呢?甚至,再来一个五星好评。

没办法,只能卷。卷价格、卷服务、卷卫生……

但是,付出多了,成本高了,时间花了,却得不到更好的成果。

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处。”这句话,或许是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就像加班。所有人都在加班,在上级心中,就相当于“所有人都没有加班”。你看,付出更多了,但结果没变。

这真的让人很不甘心。到底怎么了?难道付出的还不够多吗?

不,不要自责,这不怪你。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立铭认为,进化必然会导致内卷。这不是愿不愿意、想不想的问题,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规律。

商业始终在进化,每家公司也都在不断进化,让自己能与变化的环境契合。

特别是当增量空间越来越小,所有人都要去挖掘存量、激活存量的时候,内卷就一定会出现。

那么,面对这种必然性,该怎么办呢?

别卷体力,别卷加班。真的要卷,最好培养出自己的目标感。

那么,什么是目标感?

目标,我们都知道。它的制定方法,通常是参考德鲁克的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成的(Achievable)、相关联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ound)。

目标,可以是你自己制定,也可以来自别人的制定。

比如,你定下目标,这个月要存款5000元;父母给你定下目标,30岁之前结婚;上级给你定下目标,月底前完成10万销售额。

但是,目标和目标感,是两回事。不是说有了目标,就一定有目标感。

目标感,是自驱的、主动性的。核心是“感”,是一种感觉、感知。

对于目标感,每个人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但总体来说,所谓目标感,就是经常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明确你与它的联系和距离,以此作为行动指引。

举个例子。你的公司今年计划实现500万的营收,如果你是目标感强的人,你就会经常盘点目前与目标的距离,完成了多少?还差多少?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这个目标就像灯塔,时刻挂在你的心里,而你在不断努力接近它。

有目标感的人,尊重目标,不会轻易妥协。

比如,你今天的目标是完成一个PPT,但临近下班,才发现很多数据还有待确认。你心想,算了,明天再整吧,反正没人催你。

你跟自己妥协了。这里有目标,但没有目标感。

再比如,你提出了一个技术思路,并得到了团队成员的认可。但在执行中,为了让能力稍差的团队成员跟上项目节奏,你降低了一些标准。

你跟目标妥协了,降低了目标的标准,也没有目标感。

那么,目标感的好处是什么?

目标感,能带给你意义。比如,生活中,总会有人感叹“这一天过得太没意义了”,或者“人生到底有啥意义?”

不知道该干啥,干了也不知道能得到啥。这就是缺乏目标感。“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有目标感的人,能时刻感受到自己与目标之间,不断拉近的距离。从中,你就能找到意义。

目标感,能让你专注当下的每一步。

马云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这句话,透露着强烈的目标感。

可能有人会反驳,这就是鸡汤、忽悠,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确定、非线性的,谁能保证扛过了几轮激烈竞争,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后天?

是的,没人能保证。但能多扛一次,赢的概率就增大一分。想要扛得住,就得有目标感。

要延迟满足,做好当下,踏实走好每一步。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眼前的焦虑、不安全感,常常蒙蔽我们。

目标感,能帮你打破这种蒙蔽,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同时,对个人来说,目标感实际上与幸福感有着全面的联系。

例如,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在你观察或从事目标性活动时,大脑的特定区域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当你的行为是目标在驱动时,位于大脑中掌控社交和道德判断的特定神经元网会被激活。

而且,对老龄化的研究表明,老年时期健康和幸福感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是这个人是否依然有目标感。

研究人员还发现,对有精神健康问题的患者、身体残疾患者来说,帮助他们寻找目标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缺陷。

也就是说,目标感的影响范围很大,也会贯穿几乎所有人的一生。

培养目标感,首先要拆解。把离你很远的目标,拆解为离你很近的任务。那么,如何拆解?

比如,这个月你的目标销售额是300万,那你可能会把这个目标拆成20天300万,每天15万。这么拆对吗?

不对。这是拆分,不是拆解。照这么拆完,对如何做到每天15万,还是没有头绪。

拆分是加减法,但拆解是乘除法。什么意思?

你想想,之前是如何实现销售签单的?

可能你是先电话沟通,再与意向客户面谈,最后达成签单。

那么,你就要统计一下,打多少次电话能获得一个意向客户?面谈多少个意向客户能转化一个签单客户?

假设,打50次电话,能获得一个意向客户。面谈10个意向客户,能获得一个签单客户。而一单的销售额平均是30万。

那么,要完成300万的目标,就要签10单。也就是要获得100个意向客户,要打5000次电话。

按每个月20个工作日算,每个工作日至少要打250(5000/20)次电话。

这时候,你就把目标拆解为了任务。而且,有清晰的实现路径。每天打完250次电话,你就知道,自己距离目标又近了1/20。

并且,拆解之后,你会发现,关注点变了。

为了完成300万目标,你关注的不再是每天完成多少万。变成了,如何提高转化率(复购率)?如何提升客单价?如何拓宽漏斗,拜访更多的客户?

所以,如果你不得不卷,那最好先把目标拆解,带着自己的任务去卷。

在目标拆解上,你可以参考鱼骨图法。它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发明,本是用于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但也能作为目标拆解工具使用。

普通人卷体力,高手拼认知能力

用鱼头表示公司的战略目标,而后按照各主要模块拆解鱼骨。

如上图,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六大影响因素:客户服务、利润与增长、核心技术能力、业务运营、人力资源、流程和IT。

并且,再次拆解细化为更加具体的目标,比如把业务运营拆解为用户获取、留存、活跃度。

这样,整体的战略目标,就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小任务了。

培养目标感,还需要找到关键成功要素。什么意思?

二八法则,你一定知道吧。放到实现目标上来讲,就是20%的关键动作,决定了80%的成果。

所以,找到你的关键成功要素很重要。

比如更高的利润率,可能没人不喜欢吧。但是它在不同行业,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对服装店来说,利润率是最重要的吗?

不一定。假设你是某服装店店主,进了一款衣服,成本价100元。过了一年,顾客花了300元买走了。

哇,一件衣服赚了200元,利润率是200%啊。真开心!

但是,隔壁服装店主进了同样一件衣服,以150元的价格一个月就卖了出去,他一次只能赚50元。然后,他又进一件,还是150元一个月卖出。一年以后,他赚了多少钱?

不考虑利润的再投入,简单累加计算,12个月×50元=600元。

你看,同样一年的时间,你的利润率200%,一年卖一次,赚了200元。他的利润率50%,但他一年卖了12次,赚了600元。

更高的利润率,真的是好事吗?商品利润高,但库存时间太长,资金使用率太低,反而无法增加你的利润。

所以在服装行业,减少库存、提高周转率是很重要的。某种程度上,更高的周转率比更高的利润率更重要。

发现了吧。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关键成功要素,甚至不同级别、不同职位也是如此。

比如,如果你是基层员工,那个人业绩越好,你就越厉害。如果你是管理者,那带领的团队业绩越好,你就越厉害。

如果是社区小店,那复购率越高,就越厉害。如果是商圈店铺,那客流量转化越高,就越厉害。

所以,找到你所处位置的关键成功要素,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

即使是内卷,也要在关键点上卷,在关键的动作上卷。

有一个现象,你一定看到过: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执行路径,不同的执行人员,为什么有快有慢、有好有坏?

其实,别人无法卷到的,永远是你的底层能力。

他可以跟你卷加班、卷体力,但你的底层能力,他看不到也卷不了。

比如,你时间管理做得好,同样的加班时间,你能比别人多干一些工作。或者,你工作方法好,加班少,但工作成绩排在前列。

这样的话,你就能降维打击。他在跟你卷时长,但你在跟他卷效率。

1.练习升维思考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

罗伯特•迪尔茨认为,人的逻辑思维分为6个层次。从下到上分别为: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信念/价值观层、身份层、愿景层。

普通人卷体力,高手拼认知能力

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应对模式。

思维模式在环境层的人,聚焦于外在环境、支持条件,喜欢“外部归因”。比如,没提职是领导偏心,没成果是队友不行。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抱怨”。

行为层的人,关注自身行为。结果不好,他们归因于自己的行动力不够,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行动、行动、再行动”。比如,工资低就多加班,赚更多的加班费。

能力层的人,关注能力提升。把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比如,工作没有做好,就去提升职业技能。

信念价值观层的人,关注的是“什么对我是重要的”“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要做对的事情”。

身份层的人,关注的是“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主要的应对模式“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会做出某种选择和行动”。

愿景层的人,是极少数的,如乔布斯、马斯克等。关注的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如何能改变世界?”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让它更好?”

但要注意6层之间的关系:上三层决定下三层,下三层是上三层的影子。

一些组织、一些人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就是因为过于聚焦下三层 (如何做?做什么?何时何地?) ,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上三层 (我与世界有什么关系?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 。

实际上,不管是人或公司都是由上三层引领的。一个人思维层次的上限,决定了能力高度和解决事情的效果。

在低维层次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了高维视野可能就变得很容易,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

所以,升维思考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或许是对抗卷的好方法。

2.培养流程思维

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说,流程管理日常工作,经理管理意外事件。

一个好的流程,能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让你做事有条有理,步步为营。

那么,如何培养流程思维呢?

目标导向。流程是为目标服务的,是目标的路径。

总结提炼。别人的流程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即便你们同处一个行业,但你们两家公司背景、资源、人力结构等等,都不相同,拿来未必管用。还是要从工作中,提炼出自己的流程。

全流程优化迭代。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由多个流程、步骤组成,把每一个流程、步骤都进行优化,做到(接近)最好,就叫全流程优化。

比如,你在某平台用图文带货。假设流程是确定商品,撰写文案,图文优化,推文发布,吸引顾客,下单成交。最近顾客咨询的很多,但是下单的很少。

如果是点状思考的人,可能会认为在“下单成交”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把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放到了“下单成交”上。

也可以,但不是最优解。最优秀的商业,一定是从全流程优化的角度出发的。

你想,会不会是商品选择出现了问题?文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无法激起购买欲?所以,全流程优化才是最好的。

全流程优化,往往也具有复利属性,能帮你最大化的拿到结果。此外,识别流程的结构、类型,并学会全流程优化,也是领导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3.提升沟通能力

据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要花60—80%的时间,在“听、说、读、写”等沟通活动上。甚至有人说: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可见,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如果你想更高效,沟通能力是一堂必修课。

首先,有明确的沟通目标。

简单来说,“沟”是方法,“通”是目的。沟通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谈,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共识、消除隔膜,最终解决问题,取得一致。

为了取得沟通效果,在一开始就要明确彼此的目标。

然后,善于倾听。

倾听是沟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是“把耳朵带上”那么简单。它由5部分组成:接收,理解,记忆,评估,做出回应。

例如,下属要求你给他涨工资。在沟通中,你一定会关注他的加薪理由,评估这些理由,最后做出回应。

所以,为了充分接收信息,不仅要听,也要关注音量、手势、表情等信息,甚至换位思考。等他说完,不要着急打断,也不要着急下定论。

而且,用合适的语调、语气。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听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沟通结果也会天差地别。

那如何知道语调语气合不合适?同理心,可以帮你。

别人悲痛时,你理解他的悲痛;别人烦恼时,你理解他的烦恼。总之一句话,“你懂我!”这样的沟通效果,自然差不了。

还有,用好肢体语言。

沟通时,眼睛看向哪里,表情如何呈现,身体什么状态……这些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语言+38%的声调+55%的肢体语言。

我们经常无意识地表现出一些肢体语言,但不能确定别人对此的印象好坏。

所以,你需要有意识地去感受肢体语言,并调整好它,尽量多加分。

最后,双赢心态。

如果不能实现双赢、多赢,再多的沟通技巧,可能都无法阻止矛盾的产生。

本着真诚、利他、双赢心态,才能减少沟通中的摩擦,高效实现沟通目标。

内卷,绝不是什么好事,但却是进化的必然规律。

所以,遇到内卷,别太自责,这不是你的错。

当你真的躲不过去,不得不卷时,也不要误把内卷当成了目的,别卷加班、体力,不妨保持目标感,升级底层能力。

把目标拆解为任务,并找到关键成功要素。

练习升维思考,培养流程思维,提升沟通能力。

稻盛和夫有一条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卷,不是目的,别被它蒙蔽。最后的结果,对你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少将,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普通人卷体力,高手拼认知能力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笔记侠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