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宋星:品牌专门组建的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地狱级难度的挑战?

Sidney 宋星 Fenxi
+ 关注
2023-07-22 09:09
966次阅读

品牌企业,意识到围绕消费者进行数字化营销、互动以及深度运营的重要性,但实现这个事情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

而在企业放开手脚,真正开始实践消费者数字化运营的当下,负责这一使命的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却不知不觉地,开启了一场地狱级难度的旅程。

于是,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乡。在众星捧月和一片质疑的前后对比中,分外耐人寻味。

专家团|宋星:品牌专门组建的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地狱级难度的挑战?

“双赢”定位?

“我该如何给消费者数字化部门定KPI?”一个企业的CEO问我。

这个问题反映了消费者数字化部门的第一个与生俱来的困境。消费者数字化部门,被创立起来之后,它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背负什么样的责任?

大部分企业的思考逻辑并不复杂:今天的数字营销和消费者沟通,都是数字化的,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以(潮流)数字化的方式,跟消费者打交道。

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企业原生就存在的那些与消费者打交道的部门,例如市场(包含产品市场)、品牌、渠道、销售、CRM、客服等,也都正在十分迅速地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数字化改造。这些部门职能中的很多部分,都跟消费者数字化团队有着或多或少的重合。

消费者数字化团队,或者被称为数字化转型团队、数字化创新中心、消费者运营中心等,无论它是什么名字,它都必须避免跟现存的部门定位重合,都需要有具有明确区隔的定位。

职能上存在重叠,往往会引发诸多内部问题,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门道。为了解决这个隐忧,消费者数字化部门的定位,往往有两个。

第一个定位,作为业务支持团队,为前面提到的那些同样跟消费者打交道的业务部门赋能。在这个定位下,消费者数字化部门不需要身背业绩的KPI,但要为业务部门提供策略方案、实现路径,以及各种技术、数据及内外部资源的支持。在必要的情况下,这个团队还要提供人员,帮助业务团队进行运营执行。

此时,消费者数字化部门就如同一个企业内部的咨询顾问公司,外加运营服务公司。

但这个定位,少有企业采用。其中原因,我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换做你负责这个团队,也可能不希望只是在幕后做好服务工作,体现不了自己“真正的价值”,用不了多久就逐渐“靠边站”。

因此,第二个定位,就成了诸多品牌主的选择。

第二个定位,是让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建立并运营一个新的“获客与销售”渠道。比如,建立一个数字化的私域平台,并在其上完成用户获取、用户运营、销售转化,以及忠诚运营等一系列与消费者有关的数字化业务。

在这样的定位下,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实际上等同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线上渠道。它掌管着自己的消费者数字触点,也有自己的用户,还拥有一定的预算可以招募用户,以及拥有围绕用户开展一系列互动与运营活动的能力。

而企业内的各个品牌,还有传统渠道,都被要求支持这个新建立的部门和它要负担的重要使命。

这个定位,对于企业和该部门的leader而言,看起来都是很好的安排。

企业相当于把该部门提升为一个事业部(尽管实际上这个部门往往归属于市场部),让它承诺销售业绩上的保证,并且让各品牌事业部支持这个部门,最典型的政策,就是“业绩双记”——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做出的销售业绩,也同样会算到各品牌事业部的头上。

企业心里是把这个消费者数字化部门当作“战略资产”去定位的。这个部门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尝试的“侦察连”和“先锋队”,他们如果做大,企业就能多一个潜力巨大的新消费者渠道;如果不能,也为企业的数字化经营趟了路,获得了宝贵经验。

而消费者数字化团队,既有了清晰的目标,也有了相当大的自由度,并且不用躲在幕后做“无名英雄”,这样也就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赶紧。马不扬鞭自奋蹄,有多大能力,跑多大业绩!

这种看起来双赢的局面,在大多数企业那里却都难以维持长久的双赢局面。情势会很快急转直下

专家团|宋星:品牌专门组建的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地狱级难度的挑战?

处境尴尬

按照前面所讲的第二种更“双赢局面”的定位,一个独立承担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工作,且背负增长业绩的专门部门,很快就会面临相当尴尬的处境。

首先,拥有自有的数字化触点或平台是一个双刃剑——它看起来像是你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实际上你要如何把用户引进来呢?真正的品牌吸引力掌握在品牌部门手中,人气爆满的抖音之类的触点,也早有相关部门负责。新的触点,新的阵地,看起来万象更新,但却非常依赖传统的数字化触点和数字触点的引流。

也就是说,这个部门并没有稳固的品牌资源,以及由品牌资源转化来的流量基盘。它虽然不是完全白手起家,但难度一点不亚于白手起家。

你会说,品牌部门不是跟它业绩双记吗?一定会非常支持它才对呀!

品牌部门心里也有杆秤,一个独立的消费者数字化部门,是不是把我的消费者慢慢“撬”到了它那边去了?到时候我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就弱了。这是零和博弈,人口红利慢慢越来越少,还谈什么一起做大消费者数量,那真是矫情。

而且,你的体量还那么小,而我的业绩压力又那么大,我也没功夫也没心思花气力帮你呀!完成老板规定给我的指定动作之后,剩下的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当然,还有些别的原因,就不方便写在这里了。总而言之,只要消费者数字化运营部门有自己独立的业绩考核,品牌部门的积极性就不会高

但这个尴尬,基本上还属于大市场部门自己的“家务事”,多做思想工作,多多建立感情,有些事情是能解决的。

但是,另外一个尴尬,就没有那么容易化解了。

这个尴尬,来自于传统渠道

消费者的数字化运营,无法不跟传统渠道打交道。就算一切接触消费者的环节都在线上发生,最终商品履约交付到消费者的手中,还是要让传统渠道帮忙。

你会说,干脆供应链仓储物流全部都自营呗!

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很难。一方面,这么干直接形成了跟传统渠道的竞争对立关系,这种做法在快消行业是非常敏感的

另一方面,这么干也非常规模不经济。在数字触点搭建之初,流量稀少,自己建全套线下体系是不可能的。所以供应链物流等物理世界不可规避的业务,要么请TP来兼做,要么请渠道(大B)和经销门店(小b)来协作。这时,可能又不得不跟传统渠道打交道了。

只要有物理世界的存在,消费者数字化部门就不可能定位成一个独立的背负销售业绩的主体

因为原本应该提供帮助的传统渠道的态度一定是暧昧的。

传统渠道对消费者数字化运营的内心充满狐疑:你让我帮你,说不定是让我帮你一起把我的老命革掉吧

并且,传统渠道比品牌“更加现实”,线上消费者运营这块的增量太小了,就算业绩给我记双份,也不值得为你花大力气去折腾线下诸多事宜呀!

甚至,很多企业的渠道会直接挑战,公司你搞这个消费者数字化运营部门有什么价值,能帮到我们什么?(事实上,这完全是把先后关系反过来了。消费者数字化团队首先要得到渠道的襄助,才有可能最终反哺给渠道。但渠道不可能考虑那么长远的事情。)

都是生意人,谈什么三五年后的事情呀!所以,渠道不跳出来高声反对已经不错,让他们全力帮助,这个实在勉为其难。

不过,来自渠道的尴尬也不是全部,让这个定位变成地狱难度的,还有来自消费者的挑战

消费者用脚投票。

虽然这个部门叫做“消费者数字化”部门,但前提是你得有消费者。

可消费者为什么要来你这个部门的触点或者平台上呢?打出旗号“私域”,消费者就自动来了?这是天方夜谭。

消费者来到你这里,一个新的数字化平台,一定是你这里有足够的差异化的、吸引他们的东西。否则,干嘛不去天猫、拼多多去解决问题呢?

这个道理,我在我的这篇文章《私域的本质,是反人性的》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这些差异化的东西,虽然要靠企业(品牌部门)提供资源、渠道提供帮助、自己(消费者数字化部门)用心用力共同铸就,但更核心的,是策略上的定位要精准,要能够打到消费者的痛点痒点和爽点。

品牌、渠道、消费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而很多消费者数字化部门的负责人,很有可能是外来空降,要真正能俘获品牌、渠道和消费者的真心,实在是太难了,说地狱级难度,一点不为过。

这不是负责人的能力不行——他们往往都有很多非常厚实光鲜的履历,却不可能在完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凭着个人的信心和努力就建起楼阁。

专家团|宋星:品牌专门组建的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地狱级难度的挑战?

如何通关

谁都不希望踩坑,企业自己也不希望。

大家的初衷,还是希望真正能把消费者的数字化经营做好。

消费者数字化部门,应该如何定位?如果前面讲的第二个定位不靠谱,那么是不是应该退回第一个定位——踏踏实实地做业务支持部门?

业务支持部门或许也不是一个最佳选项,它容易被边缘化,然后被质疑价值。

有第三个选择吗?

有!把两个定位结合起来,然后“取二者精华,去风险和尴尬”。

简单讲,第三个定位选择,是业务支持 + 业务探索

业务支持,这是消费者数字化部门存在的本职工作。

支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策略的支持。诸如要不要做私域,要不要做会员,要不要做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平台之类,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完成这些想做的事情。

第二类是帮助业务部门构建消费者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例如CDP、MA、消费者的标签体系、完成与各媒体端的用户数据对接与数字化营销合作等。

这两件事情,能做好,对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言,意义已经足够重大了。

业务探索,则是让消费者数字化部门能够持续体现重要性的另一项工作。让消费者数字化部门真正成为“侦察连”和“先锋队”,而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

三得利数字化转型业务负责人Eric,向我描述了他的成功经验。

我手里有预算,跟品牌比起来,这些预算当然是很小的,但是这些预算让我有足够的自主性,去选择一些结合真正消费者场景的、能够落地的数字化项目。这些项目都不是巨大需要数年才能实现的项目,但在行业中却较为前沿,还少有人尝试。

无论对我,还是对各个品牌而言,这些项目就像MVP(最小可变产品),就是test and learn。我自己手里握着这些预算,我去找各个品牌跟我合作,愿意合作的,一起干,不需要你(品牌)出钱,但是需要你出人出产品,并且给予足够重视。

做出来有成果了,咱们都受益,你(品牌)找到了一条好的数字化打法,我(数字化部门)可以把经验推广给更多的品牌,从而让整个集团公司都获益。

当然,前提是这些尝试都是有业绩KPI的,我(数字化部门)背主责,你(品牌)背次责,万一没有达到预定KPI,没关系,责任主要在我,但我也不怕,因为也收获了可行或者不可行的经验。

这样,品牌方压力小,而且我拿钱帮他们做,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很好的增量。做成功了,对他还是一个很好的“政绩”。

如果某个品牌跟我合作成功,示范带头效应也非常明显,其他品牌也会慢慢跟我合作。总之,品牌不损失什么,也不担心我抢他们的饭碗。因为我一直是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嘛。

至于,消费者经营的数字化转型中一些关键性的全局性的节点,比如多品牌的会员融合、全渠道的线上线下打通,只要我前期的这些合作慢慢顺畅起来,大家看到好处,看得到数字化带来的生意增量,再推动这些全局性的变革,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不可能一步就登天吧!但,不积跬步也无以至千里。

摆正心态,如同GSK的前CDO Alence所说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做数字化,要“卡位”但不要“越位”,真的是非常精辟了。

再难,也有通关的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宋星的数字观”(ID:chinawebanalytics),作者:宋星,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专家团|宋星:品牌专门组建的消费者数字化团队,地狱级难度的挑战?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