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市界
+ 关注
2023-07-24 16:04
1.1w次阅读
《碟中谍7》打不过动画片

曾经所向披靡的好莱坞电影,如今在中国扑得毫无水花。对国人来说,好莱坞已经从闪耀的英雄主义,逐渐蜕变为世界观设置落后、“正确”价值观令人生厌、题材千篇一律、叙事套路化,与中国的现实更离题万里。特别是如今的电影营销,要倚赖于下沉市场和短视频等平台,而“傲慢”的好莱坞与国人的距离只能更加渐行渐远。

“过去总爱说国产片保护月,以后恐怕要变成好莱坞保护月了。”一位天津的影院经理对「市界」调侃道。

所有人都没想到,上映刚刚一星期,好莱坞的著名劳模阿汤哥不仅被《长安三万里》的李白反杀,《碟中谍7》这个延续了快30年的经典大IP,连“东北话”动画片《茶啊二中》都打不过了。

7月14日,好莱坞经典大片《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以下简称《碟中谍7》)在中国正式上映。上映前一周,在某影院经理群里,人们调侃:如果《碟中谍7》还不能帮好莱坞回血,“以后就没人再敢给好莱坞排片了”。

上映首日,《碟中谍7》的走势尚可。据猫眼电影显示,当日票房超过5000万,位列票房第3名,与《长安三万里》大致持平。不过上映仅3天后,《碟中谍7》便开始急转直下。

经过一个周末后,《碟中谍7》单日票房从5000万直接腰斩到了2000多万。与之相对,《长安三万里》则在周末冲破亿元大关后,只略微回落到了6000多万。

上座率不景气,也直接导致院线给《碟中谍7》的排片量一落千丈。首映当日,《碟中谍7》的排片量约为25.4%,高于《长安三万里》的12.7%。三天后,《碟中谍7》的排片量便降至了13.5%,比上映快一个月的《消失的她》还低。而《长安三万里》的排片则完成了反杀,一路高歌来到了23.3%。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碟中谍7》上映三天后票房情况来源:猫眼电影)

进入本周,《碟中谍7》的颓势仍在持续,排片数量已经比与其同日上映的国产动画《茶啊二中》还要低。7月21日,《碟中谍7》的票房排名跌至第7位,进账不足当日新晋上映的国产喜剧《超能一家人》的十分之一。

由于上映一周,《碟中谍7》票房还未能突破3亿;票务平台对其预测的最终票房也从6亿跌至了3.96亿。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图注:《碟中谍7》首映一周后各大影片排片情况)

好莱坞电影这是怎么了?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今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扑街”了。回顾上半年,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成绩表现均十分平庸。其中票房最高的《速度与激情10》,甚至没有突破10亿元的大关。

而在5年前,《碟中谍6》在中国的票房还一度以12.45亿元,创下了《碟中谍》同系列最佳票房的成绩。现在来看,《碟中谍7》逆袭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每一部《碟中谍》票房都能刷新前作的历史,也势必将在这一部迎来终结。

“我家最近一年给好莱坞片搞惨了,已经不敢再排片了。”前述天津影院经理对「市界」说。

今年,好莱坞的经典漫威系列电影已经扑得毫无水花,《黑豹2》的首映票房不到2000万,创下了漫威自2012年以来在内地市场的最差纪录。

而今年上映的《蚁人3》总票房更只有1.06亿,与2015年的《蚁人1》和2018年的《蚁人2》曾经分别拿下6.7亿和8.3亿的票房成绩相比十分寒酸。连被寄予厚望的、“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水之道》,在内地的票房最终也仅收获了16.9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部在国内遇冷的好莱坞电影,在海外依然延续着较高的热度。

目前《碟中谍7》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为98%,外媒称这部电影是“好莱坞的奇迹”和近十年来最好的动作片。去年在北美首映的《黑豹2》则打破了北美历史上11月的首周末票房冠军;《阿凡达:水之道》则拿下了2022年最赚钱的好莱坞电影榜第一名。

实际上,只是中国观众,不再喜欢好莱坞的叙事了。“马上今年的电影票房前十名,将没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出现”,有影评人指出。

目前来看,“2023年电影票房前十”的榜单中只剩下一部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10》,总票房为9.83亿,排名第七。而不久的将来,它便会被《长安三万里》赶超。据平台预测:《长安三万里》的最终票房将在15亿元左右。

而好莱坞在中国不断遭遇滑铁卢,已经让影院经理和发行人产生了更为悲观的预期。

7月21日,《芭比》新晋上映。首日仅收入了不足1000万票房和3.2%的排片。对于接下来将陆续登场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经理们也难以投入更多信心。

“好莱坞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导演不多了。《阿凡达2》才卖了十几个亿,诺兰的这部《奥本海默》不是他擅长的科幻片,而是传记历史片。别看现在炒得挺热,传记片从来都不好卖。”前述影院经理对「市界」说。

好莱坞大片究竟为什么被中国观众抛弃了?

“好莱坞电影公式化、模式化的制作流程已经让观众疲劳”,某影视行业制片人对「市界」表示。“好莱坞电影拿手的英雄主义叙事让观众很容易一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因此也就产生了对于此类电影的审美倦怠。”

“一切都太老套了。”这是Kiko看完《碟中谍7》的第一感受。

作为碟中谍系列的忠实粉丝,她还清楚地记得5年前看《碟中谍6》时,电影院人满为患的场景。她回忆,当时禁止“盗摄”还未成为观众的共识,不少人会兴奋地在汤姆·克鲁斯徒手扒直升机时,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

而到了今年,她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再对《碟中谍7》感兴趣。也没人在意阿汤哥在电影中又突破了怎样的极限。

Kiko连着询问了好几个朋友,是否想一起去看《碟中谍7》,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无奈之下, 她只好一个人走进电影院。

观影时据她观察,看《碟中谍7》的观众的确少了很多。Kiko表示,电影间隙不仅有观众提前离场,还有人因无法忍受164分钟的时长,在剧情走到后半程时起身站到影厅侧边,一边活动筋骨一边观看。

“当看到大屏幕上出现的汤姆·克鲁斯,我的第一反应是麻木。因为突然发现自己不能接受只有美国‘白男’才能拯救世界的戏码了。”

Kiko还提到,“之前一直觉得《碟中谍》系列的女性角色都很出彩,现在看来她们仍然充当着为男主角榨干价值的工具人存在,而且死因还都莫名其妙。”

除了不能接受刻板单一的人物设定,落后的世界观设置以及最具卖点的阿汤哥“跳崖搏命”也不再能吸引中国观众为此买单。

人类大战人工智能的剧情在时下的影视作品里已经屡见不鲜,而62岁的汤姆·克鲁斯在特效技术如假包换的今天,仍然坚持真人拍摄、驾驶摩托飞身悬崖跳伞的“古典主义”也被看作是“没必要”与“不值得”。

“什么是陈旧好莱坞,碟中谍系列就是陈旧好莱坞,too old for everything”,在豆瓣的热门评论栏里,有人如此评价道。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除了情怀粉仍愿意去电影院买单外,《碟中谍》系列已经难以再带动新粉丝。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成绩更多是依赖国产影片产出。而好莱坞的价值“正确”也在与中国观众渐行渐远。

对于好莱坞曾经令人血脉偾张的特效、刺激节奏、拯救题材,如今观众也更青睐于国产电影的表述。和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叙事相比,中国宇航员拯救地球的《流浪地球》系列,以及中国军队英勇无畏的《长津湖》系列,如今更对国人的胃口。

事实上,中国观众并非是对所有海外影片都一概拒之。今年,与好莱坞电影集体扑街的情况不同的是,《铃芽之旅》《灌篮高手》等日本电影在国内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其中,《铃芽之旅》的国内票房甚至超过了日本的本土票房。《灌篮高手》在掀起了一波波的“回忆杀”后,又罕见地宣布内地第三次密钥延期,累计票房已经突破6亿元。这两部电影虽然题材不同,但其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细腻情感却是殊途同归——而这也正是近年来好莱坞电影“文戏”中最薄弱的环节。

而反观好莱坞,“他们如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对中国观众来说太极端,比如黑色美人鱼就是为了迎合这种正确取向,但中国观众会在意这些吗?”一位来自长沙的院线经理表示。

在日渐丰富、多元的电影艺术培养下,中国的观众已经完成了一场审美的再教育。

前述制片人提到:“随着近几年文化语境的回溯和迁移,我们逐渐发现,国内观众更加关注自身的题材取向。会偏向于观看贴近真实生活、产生情感共鸣的现实主义影片。而好莱坞电影中飞檐走壁、刀口舔血的情节已距离观众的生活越来越远。”

此外,过去3年,好莱坞影人被动地远离了中国市场,国内的电影受众却在同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观影人群占比首次超过了40%。这意味着,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完成了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的下沉。

“1亿票房的门槛在于话题度,5亿票房的门槛在于能否吸引一二线城市观众,若想达到10亿以上的数量必须要靠下沉市场”,前述制片人对「市界」表示。

而一贯更习惯于讨好一二线城市观众、“躺着收钱”的好莱坞,在打开国内下沉市场、寻找增量的路上屡遭瓶颈。

例如,如今短视频平台早已成为了各大电影宣发的前沿阵地。《八角笼中》便是先在短视频平台上引爆了多个热点,进而完成了票房的“逆跌”。《茶啊二中》则是以讨巧的“东北属性”在短视频平台先期展开密集宣发。

反观好莱坞电影,却迟迟未能打入短视频这块腹地,甚至对于新的宣发营销全无投入计划。

「市界」搜索发现,仅在抖音平台,近期热播的电影几乎都开通了官方账号,粉丝数也均在百万左右。其中《茶啊二中》粉丝数最高,达到了近1500多万——而《碟中谍7》甚至连官方账号都不存在。

曾几何时,作为先进电影工业的代表,好莱坞强悍的文化渗透能力,让国产电影不得不使用一些“保护”和配额调剂手段,以保护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

1994年,华纳兄弟在国内首次发行电影《亡命天涯》,这也被看作是好莱坞进入中国的开始。据当时媒体报道,影片上映期间曾一度遭遇业内联合抵制,最终仍收获了2500万的票房成绩。有些地方的电影票从原来的15元炒至50-60元。

4年后,《泰坦尼克号》登陆国内院线,以3.6亿票房的纪录登顶了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也由此拉开了好莱坞电影统领中国电影市场的序幕。

2012年前后,国内将进口分账大片的配额从每年20部提高至34部,同时将美国的电影票房分成比例从13%提高到了25%。

由于对国外大片引进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外来文化侵袭的担忧甚嚣尘上。“国产电影保护月”(每年暑期不引进海外分账大片)的说法也从这时流行开来。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说法从来没有下发过正式文件”,但一些进口大片在过去暑期档被延缓引进,事实上起到了对国产电影的票房拉动作用。

例如,2004年要上映的《蜘蛛侠2》《怪物史莱克2》,在北美定档时间是5月和6月,而在国内的定档时间则被推到了8月份。取而代之的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在空档期上映,最终拿下了1.6亿的票房成绩。

2015年,《碟中谍5》的北美定档时间为7月31日,国内上映的时间则为9月8日。2018年,《碟中谍6》的北美定档时间是7月21日,国内上映的时间则是8月31日。

不过即便如此,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仍一度所向披靡。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12-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至559亿元,进口电影票房也从88亿元扩充至258亿元,翻了将近三倍。

2013年,《钢铁侠3》成为首部在中国举行全球首映礼的好莱坞影片,再次刷新了漫威影业的中国票房纪录。2017年的票房前十中,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半壁江山,包括《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等IP大作。

2019年,在《复仇者联盟4》的宣传期中,迪士尼举办了漫威影业堪称在华最盛大的首映礼。包括“美队”克里斯·埃文斯在内的四位主演与导演罗素兄弟在上海亮相,引起了全民追“复联”的火热景象。

不过,这部《复仇者联盟4》一举收获的42亿票房,也被看作是好莱坞电影最后的落日余晖。

就在这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增至642亿元,进口片票房则仍停留在230亿元左右。在当年的国内票房前十中,好莱坞电影已只剩下《复仇者联盟4》与《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两部。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2019年票房总榜来源:猫眼电影

《复仇者联盟4》成为最后的绝响,除了中国电影的飞速崛起,也与好莱坞的“傲慢”不无关联。在《复仇者联盟4》之后,好莱坞接连上映了几部被批评为“辱华”的电影,包括《尚气》《奇异博士2》《黑寡妇》等,而这些电影均未通过国内的上映审批。

“受到民族文化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消失了一段时间”,上述制片人表示。“而观众的观影是一个连续性的习惯,一旦出现断代,便很难再将用户的习惯培养起来。”

此外,好莱坞自身也在近年来,逐渐陷入“大IP+数字技术+宏大叙事”的重复套路,曾经百花齐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也开始走向末路。

“好莱坞实际不仅仅意味着大制作的类型片,还包括曾是情节剧为主体的中等预算、中等制作规模的影片。正是后者成就了与美国乃至全球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互动、对话,甚至水乳交融的电影。然而,这类电影在走向衰退和消失”,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表示。“在这种情形下,电影丧失了捕捉、对话现实的能力,本身就是电影危机的表征。”

某种程度上,让好莱坞滤镜破碎的,正是陷入了路径依赖的自己。

“如今,行业内希望让大片带动更多票房上座,已不再对好莱坞电影施加限制。但从今年好莱坞电影表现低迷来看,未来也不太会有保护月这个说法了”,业内人士对「市界」表示。

对于内容创作方来说,工业化生产始终是一把横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诚然,环环相扣的工业化流程能够带来稳定长久、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但也令其陷于无法跳出舒适圈的桎梏中。

此次,《碟中谍7》在系列中被首次同步引进。在今年的暑期档,所有的好莱坞分账片也都获得了同步上映的机会。但从实际的票房来看,未来好莱坞电影的“扑街”或许还会持续下去。

特别是近期,好莱坞开始了63年来的首次全行业大罢工。这让《怪奇物语》《最后生还者》等热门剧集制作推迟,也让《碟中谍8》《死侍3》《毒液3》等好莱坞大片暂停拍摄。汤姆·克鲁斯因此停止了《碟中谍7》的巡回宣传;诺兰新片《奥本海默》首映后的座谈会上演员离席举牌抗议,现场只尴尬地出现了诺兰和制片人。

这次大罢工缘起于流媒体的兴起,导致行业收益分配模式的不均;叠加人工智能的崛起给演员、编剧带来了生存威胁。

显然,好莱坞的编剧演员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职业将被替代的危险。当AI可以熟稔地将演员换脸、换声音,甚至于参与影片制作,当AIGC能够自动生成剧本初稿并进行润色;那时,也就不再需要一个只擅长规模化复制的好莱坞了。

(文中Kiko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界”(ID:ishijie2018),作者:张继康,编辑:李原,运营:贾天宇,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好莱坞式“正确”在中国走到尽头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市界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