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戴珂:腾讯会议,改变了什么?

戴珂
+ 关注
2023-07-25 10:01
1.3w次阅读
719北京InfoComm China 2023展会之机,我以一名腾讯会议资深用户的身份,访谈了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和腾讯会议总经理、商业化负责人钱敏。

虽然一路伴随和目睹了腾讯会议的快速发展过程,但通过这次对腾讯会议两位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对腾讯会议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01

“习惯”的力量

我与他们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关于用户“习惯”的问题。因为我认为:绝大多数ToB产品或服务最终没有成功,最根本原因,是企业用户没有对产品使用形成习惯。不同于互联网公司所说的上瘾、粘性等模糊概念,“习惯”却是一种真正令用户离不开的、产生依赖性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ToB产品领域,只要形成用户习惯,包括付费在内的大部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三年疫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很多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工具使用。而变成习惯的,当属云会议方式的开会、讨论、决策等。随着疫情的结束和全面放开,虽有很多会议、沟通、交流回到线下,但这更多的是出于人的社会性和现实的沟通需要。实际上,云会议的使用习惯,在大部分行业和业务场景得以保留,或者是变成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比如,学校虽然恢复了线下课堂,但云课堂也进化为可跨校区的、可打通“虚拟空间和实体教室”的智慧教室新解决方案。比如展会上腾讯会议首发的“轻量化混合式教学方案”。

对于腾讯会议来说,经过三年的服务历练,终于把云会议“熬成”了企业用户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也意味着云会议增量市场的形成,以及云会议市场红利时代的到来。

虽然云会议市场红利,为所有云会议服务商所共有,但市场并不会平均奖励每个参与者。要成为云会议市场的领导者和享受到更大市场红利,还需要更多的能力和准备。

02

死磕产品体验,摆脱行业内卷

像所有企服业务一样,随着云会议市场的成熟,内卷不可避免。国内主流的云会议服务商也并非只有腾讯会议一家,还有钉钉会议和飞书会议,并且已经开始卷了。

内卷问题,同样摆在腾讯会议面前。不过,吴祖榕和钱敏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了一个另外的故事,而故事的核心始终没离开“体验”。

比如,出租车上参加会议,怎样解决音视频的稳定性问题;在工位上开会,怎样消除其他人的讲话声音;在玻璃墙的会议室内,怎样解决回声反射干扰;在会议智慧记录时,怎样利用声纹识别,分辨出多个与会者谁在讲话;更夸张的,还有人拿着电钻去演示降噪效果... ...

吴祖榕举了一个因为延迟影响体验的例子:当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打断对方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动,看到对方的动作,可以准确掌握插话的时机。但是线上会议,总要等他全部讲完。但是等他讲完之后,你准备打断他,他又讲了,因为有延迟。

的确,这样的体验,一次就够了。

为了提升客户的体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解决延迟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腾讯会议的研发团队一毫秒一毫秒地在抠,在攻克压缩50ms的基础上,又定下下一个目标。所以现在我们开会时,已基本感觉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了。

的确,摆脱内卷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除了差异化的极致体验,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

03

凭借核心技术,成为标准的制定者

在绝大多数领域,都是由标准制定者引领。

传统的视频会议已有标准,从通讯协议到音视频指标,都有明确的指标,后来者只有照做的份儿,就别想制定标准的事了。不过,基于互联网的云会议,迄今也没有明确定义的标准。“云会议为什么没有标准?”,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不少专业人士。我比较赞同的一个说法是:因为你不知道用户场景要求,要达到何种极限程度;另外,你也无法预测在常规环境下,技术能做到何种程度。

因为没有标准,所以目前云会议产品水平参差不齐。从基本能用,到满足极端场景要求,都可以称为云会议。但它们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可能就会天差地别。

所以,腾讯会议就把云会议的标准,定在各种场景下用户极致体验的刻度上。

但是,在云会议这么窄的技术领域,提升哪怕一丁点的用户体验,都是极其困难的,更别说根本性的改善了。或者说,要想做到极致的用户体验,没有强大的专业技术能力,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在云会议领域布局的核心技术,钱敏和吴祖榕也透露了一些。钱敏介绍了腾讯会议在声纹识别领域的领先技术:为什么要做声纹识别呢?比如今天这个会议室里有十几个人,我们要做会议纪要,这十几个人你认为是一个人还是十几个人,你能分请谁是谁吗?这就用到天籁实验室的声纹识别技术。这项技术还在微软的声纹识别大赛上拿了第一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腾讯会议为什么要参加微软的声纹识别大赛,现在就可以揭秘了。

而吴祖榕则举了一个更直观的例子4K 60Fps 10bit HDR的技术突破,因为行业几乎没有人做到用软件实现4K 60Fps 10bit

其实腾讯会议在云会议领域布局的核心技术还有很多,现场被众多硬件厂商采用的“腾讯天籁 inside 音频解决方案”,则说明了一切。

对于突破客户体验的极限吴祖榕还讲了一个例子,即腾讯会议支持混合云的由来:过去还有很多企业对于数据放在公有云上有很多的顾虑,虽然我们的公有云有非常强大的保护,但是他们因为合规的要求,要求一些音视频数据不能出内网。

于是,为了满足这部分企业的要求,就开发了支持混合云的产品。即在客户的内网里部署一套会议的媒体服务器,可以在预定会议的时,勾选为这是一个内网会议,这样所有的音视频流只会在内网里流动。支持混合云的云会议方案,是行业内的一个新突破,其工程价值和商业价值不可低估。

从极致用户体验出发,用不断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去定义云会议的标准。这无形中为自己修建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04

帮助伙伴成功,构建原生生态

腾讯会议是行业内最先宣称不做硬件的公司,他们也确是这样做的。不过,腾讯会议还有更深远的布局。

不做硬件,并不等于说不做硬件的技术赋能输出标准,不做硬件,他们却为硬件伙伴提供了天籁模组方案。用吴祖榕的话说:硬件厂商如果单卖一个屏,它只是一个显示设备;如果结合天籁模组,就是一个真正发挥实效的云会议工具,这有非常大的不同。

以承载腾讯会议核心技术和算法的天籁模组,将云会议的高端能力,赋予合作的硬件厂商以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构建和扩大云会议的原生生态。这个生态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会与生态中硬件厂商形成竞争关系,而是紧密的互补关系,形成生态的聚集效应,利于快速做大。

据介绍,目前腾讯会议的生态伙伴达到200家,帮助硬件厂商打造了高水平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实际上,腾讯会议不只是会开会。基于不同行业所积累的技术和服务经验,腾讯会议服务扩展到金融、医疗、教育、制造30多个行业,在路演、财报会、远程医疗等细分业务场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此外,通过丰富的开放API,企业可将腾讯会议的音视频能力,集成或接入自己的业务,形成会议之外的更广泛的生态。

一个生态要想做起来,就必须帮助伙伴成功。不过,对于伙伴有很多帮法,比如给政策、给资源、给流量、给项目,其实最有效的办法,是技术的开放。正如腾讯会议合作伙伴MAXHUB副总裁陈思炯在访谈中多次提到市面上普通的产品”和“搭载天籁的产品”,在市场和用户层面的不同反映。

05

商业化准备就绪,静待规模化增长

听了钱敏对腾讯会议商业化背景的说明,我觉得对于腾讯会议来说,其实并不存在商业化的问题。因为从2019年腾讯会议推出伊始,就是一个商业化服务。

这与目前大多数协同办公产品的免费到收费,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还在商业化探索;一个已经做好了商业化的各项准备。

随着疫情的结束,腾讯会议的商业化开始回到常规路径。结果也表明,腾讯会议商业化的进展要比预想的好很多。比如原来担心的用户流失和因收费而弃用的现像,并没有明显发生。据钱敏介绍,与收费前相比,各项指标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用户习惯、极致体验、核心技术和原生生态,构成腾讯会议的商业成功基础。有理由相信,腾讯会议将率先进入云会议市场红利时代,迎来规模化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eSaaS”(ID:gh_66062ec0961b),作者:戴珂,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专家团|戴珂:腾讯会议,改变了什么?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戴珂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