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和余承东想做的事,何小鹏捷足先登了
通过对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加码和布局,大众有可能成为合资品牌最有希望的选手。
7 月 26 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 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0 亿元),收购小鹏汽车约 4.99% 的股权。
这个消息的看点在于:大众不仅向小鹏投资,还对小鹏的智能化技术有诉求。
具体来说,双方将达成技术框架协议,预计在 2026 年向中国市场推出两款 B 级电动车型。其中,大众负责新车的开发、工程设计和产业链,而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软件则交给小鹏。
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与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新势力牵手,本身就十分有戏剧性。
外界普遍认为,搭载小鹏的智能化技术,未来大众的产品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将更有吸引力。
对小鹏而言,长期坚持的智能化投入,终于迎来了曙光。
小鹏汽车名誉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小鹏汽车预计从大众交易中获得可观的经常性收入,可能比预期更早实现盈利能力。
大众斥巨资打造的纯电平台 MEB,以及基于这一平台的推出 5 款 ID. 家族车型,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评价:大众 ID. 系列是令人踏实的产品。
但落在智能化上,ID. 系列却被中国消费者视为不具有太多优势的产品。
「用心造电车,用脚写软件」,是大多数人对大众 ID. 系列的评价。
可以说,软件系统已经成为大众新能源转型最大的短板。
这也正是小鹏替大众解决的重要问题。
早在小鹏 P7 车型上,小鹏就已经拿出了用户普遍认可的全场景语音交互系统,以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最新车型 G6 发布后,小鹏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上又做了不小的提升。
首先是提升落地效率,小鹏 XNGP 现阶段可以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使用,下半年开放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 50 个主要城市,明年的目标是落地 200 个城市。
其次是加快覆盖速度,推出 AI 代驾模式,在用户经常使用的路线上,通过部分深度学习和更加精细的调整,提供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让小鹏的智能驾驶长板渗透更广泛的市场。
可以期待的是,2026 年面世的大众纯电车型,交付即拥有高度灵活人性化的语音助手、多场景座舱,以及覆盖上百个城市的高阶辅助驾驶。
为了减少软件开发工作,小鹏并不只是充当大众智能驾软件 Tier1,而是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软硬件一系列方案打包方案出售给大众,后续再通过 OTA 升级功能。
根据协议约定,小鹏与大众的合作框架分为两部分:
- 2024 - 2025 年,大众向小鹏支付相关的技术服务费;
- 2026 年新车投产,软件将以 OTA 方式收取费用。
对小鹏而言,这样的合作方式必然是一件「稳赚不赔」的好事,一来可以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通过规模化效应来控制成本,同时也能够在车辆交付之后再收一笔钱。
「技术服务的收入对小鹏估值的参考有很大变化」,何小鹏表示。
关键技术获得国际车企的认可,这样一本万利的买卖,其实是何小鹏抢先实现了马斯克、余承东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
大众安徽首席技术官吕尔曼曾表示,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大众必须要去界定、发现并识别全新的中国本土需求,包括互联、数字、自动驾驶。
为了满足「在中国、为中国」的市场需求,大众先扩大朋友圈、再押注研发中心。
我们看看大众最近几年的布局,针对中国市场,用中国本土化方案:
1、2021 年 4 月,大众安徽的部分车型定点给了大疆车载。据悉,大众 MQB 平台 L2+方案选用大疆,将于 2024 年在国内 SOP;
2、2022 年 4 月,大众旗下全新软件公司 CARIAD,在中国设立子公司,以此增强区域软件开发实力。最新的数据显示,CARIAD 中国的软件专家规模已经突破了 1200 人。
3、2022 年 10 月,大众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大众持股 60%,创下入华 40 年来最大的单笔投资(24 亿欧元)。另外,MEB 平台 L2+方案也将用到这个合资公司的方案,将于 2024 年在国内 SOP。
4、2023 年 7 月,大众投资小鹏,双方将基于 G9 平台以及小鹏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技术展开合作,在 2026 年推出两款 B 级车型;
至于研发根据地,大众也正不断加大在合肥的投入力度,将优势资源向大众安徽倾斜。
2023 年 6 月,大众集团在安徽合肥成立的全资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实力、强调与合资公司的合作效率、优化盈利能力、将新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周期缩短约 30%。
7 月 18 日,大众集团宣布投资约 10 亿欧元,在安徽合肥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这个地方将成为大众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预计将于 2024 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据了解,这是大众除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将用于开发最先进的车辆和零部件;可与创新团队建立联系和采购;并为生产「电动网联汽车」进行采购,团队规模将超过 2000 人。
总结来说:
- 智能驾驶很特殊,因为数据合规和安全监管的问题,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是与本土公司合作。
- 提升研发速度和缩短上市时间,提升成本优势和竞争力的最好方式,也是与本土最先进的技术公司合作——大疆车载、地平线和小鹏,都是大众在中国对智能驾驶布局最好的诠释。
于小鹏而言,作为一家国内本土新势力车企,小鹏在智能驾驶不仅具备数据的本土化优势,并且两年前就已经搭建基于 Transformer 的 BEV 视觉感知系统 XNet。
为处理 XNet 的海量数据标注,小鹏还开发了全自动标注系统,曾经 2000 人一年的标注量,现在 17 天就能完成。
基于大模型、计算中心、大数据三件套,小鹏的智能驾驶数据驱动模式得以建立。
截至今年 5 月,小鹏高速 NGP 的用户渗透率达到了 94.38%,城市 NGP 用户渗透率达到了 90.07%,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达到了 4 亿公里。
在中国,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何小鹏比马斯克、余承东更有机会,向大型国际车企开放授权智能驾驶技术。
「在国内合作伙伴中,新势力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市值,不会选择华为。而国际巨头们,因为制裁的原因也不会选,传统的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择,这就让华为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2023,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一语道破华为目前尴尬的处境。
余承东只好大力推动智选车业务,以此打破僵局。
而另一个玩家特斯拉,也希望将自家的 Autopilot/FSD 技术授权给其他车企。
在今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更是透露:正在洽谈将 FSD 技术授权给一家大型车企。
从目前官宣的进展看,小鹏比华为、特斯拉更快——马斯克和余承东想做的事,何小鹏捷足先登了。
与大多数合资车企类似,大众也正面临销量持续低迷的问题。
2022 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交付了 826.28 万辆汽车,同比减少 7%,创 11 年来新低;其中,大众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 456.33 万辆,同比下降 6.8%。
电动车方面,大众 2022 年累计交付 57.21 万辆纯电动汽车,占其总交付量的 6.9%。
虽然同比上涨了 26%,但从全球电动车销量排行来看,只有 ID.4 一款车型挤进了前十(排名第六),且与排名靠前的特斯拉两款车型相差较大。
汽车商业评论爆料称,大众和小鹏的谈判从 2022 年三季度就已经开始了。
因而,大众也清楚自身在中国的竞争压力。
那么,一款百年造车技术+百年品牌沉淀+中国最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的电动汽车,在 2026 年有没有竞争优势?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降本增效。
大众的产品技术优势,一直是基于巨大销量体量下的平台模块化,MEB 诞生之初的首要目标也是用规模化带来经济效益。
何小鹏认为,大众对成本控制优化比小鹏强,通用的零部件都有大众内部系统的全球采购模式,成本很低,而大众也愿意分享自身的供应链降本技术。
极致性价比从来都是巨头的游戏,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成本不断压低,做到油电同价;特斯拉可以再多次降价后,依然保持近 20% 的毛利率。
据了解,为了最大化削减成本,以及完善垂直供应链闭环,大众 CEO 奥博穆正计划对进行大规模重组,这也是大众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其次是产品力。
作为首批跨国合资车企之一,大众不仅有着百万级的年销,也手握数以千计的经销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德国。
此外,国内消费者正在逐步回归理性,优质品牌、优质产品、优质技术的价值正被进一步证明,这也是百年车企的造车底蕴被全面释放的机会。
另一方面,何小鹏认为,未来的五年将是全自动驾驶的黄金五年,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全自动驾驶,2026 年向无人驾驶过渡。
我们开个脑洞:
如果把今年能买到同级续航最高(CLTC 工况,755 公里续航)、补能速度最快(标配 800V 快充技术,可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300km)、智能驾驶能力最强(已经打通城市、高速和泊车场景的 XNGP)、价格最低(25 万级)的小鹏 G6,换成是大多数人更为熟知的大众车标,G6 的订单是否会在这个基础上翻倍?
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合资品牌长期被中国网友笑称「杂牌电动车」。
一方面,跨国车企对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油改电产品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虽然电动化的技术路径百花齐放,但如今谁把握住了智能化的大势,谁就有可能会赢得智能汽车之争。
历史的发展何其相似。
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特斯拉,也曾拿到了戴姆勒、丰田的投资:
- 2009 年,戴姆勒以 5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特斯拉 10% 的股份,并与特斯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指定特斯拉为 1000 辆戴姆勒电池供应商。
- 2010 年 4 月,丰田以 5000 万美元收购特斯拉 2.5% 的股份。
回过头来看,当年戴姆勒和丰田的投资都比较短视,没有战略可言。
戴姆勒、丰田只是将特斯拉作为补充自身产业链条的小角色,他们更加料想不到,特斯拉在未来有朝一日能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
而如今大众投资小鹏,与当年戴姆勒、丰田投资特斯拉又有所区别。
「一方面是产品成熟度,本土辅助驾驶算法积累,还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在应用和效率上,我们一直都很强,但关于底层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我们的路还是挺长的。」博主 @老麦煮机评论道。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是一场关于车企体系力和长期主义的竞争。
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所说,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速度与耐力的比拼,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飞速的变革,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具有相同的速度。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中国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值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之心”(ID:Auto-Bit),作者:郑森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