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你最看好哪些物联网应用场景?
零售企业如果想成功转型,必然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全面实现员工在线、产品在线、客户在线、管理在线。但服务过程中,人与各种硬件设备的交互频次非常高,涉及的人员动辄数以万计,运营流程也比电商复杂很多,因此如何提升人机互动效率成为关键性问题。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以往由于缺乏移动互联网、机器学习、物体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近几年的技术发展,特别是机器学习、物体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成长,使得物联网连通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不仅是连接,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分析。
这里列出的是新零售物联网非常核心的几个应用场景:
收银台是整个零售服务的中枢神经,是一个传统到我们几乎都要忽略它的物联网设备。但是其实在收银台上,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体验改造,让收银效率和客户体验更好。
(1)扫码枪扫商品码体验优化
一边扫码一边显示商品信息;
提醒再购买什么商品即可享受多少优惠。
(2)扫码枪扫会员APP二维码完成快速支付和积分
扫码屏幕上即可显示客户姓名及语音问候;
如果是客户生日,显示个性化生日祝福和会员特权服务;
如果是VIP会员,显示会员等级图标;
提示可以通过会员APP查看电子小票,领取免费停车券和电商免邮券;
结账完成文字和语音表示感谢,欢迎下次光临。
货架上已经缺货了,但是后仓和仓储中心里却库存积压,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零售商往往需要雇用成千上万人不断去看货架排面的情况,如果有缺的及时补货。
采用摄像头监控+视觉物体识别技术,可以替代大量人眼的工作。不需要补货的时候,监控系统就自动忽略;只有真正需要补货的时候,才去提醒补货人员到后仓取货并补充到具体的货架位置上。这样就无需大量人手守在卖场里了,人员预计可以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如果再结合销量预测,就可以考虑按时段集中补货,比如集中在早上营业前、中午休息时段、晚餐时段。这样就可以将雇佣正式员工,变成雇佣临时工,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
而通过结合补货系统和仓储管理系统,补货操作也可以越来越简单。补货员通过手机APP收到补货任务,到后仓认领系统自动指派的拣货物流箱,然后拉到前场,按照补货系统指引逐项加到货架上。
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贸易流通效率,减少人力、货物装卸、仓储等物流成本。
(1)产品可追溯系统
例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为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要做到准确追溯货源,就需要让每一次运输、进出库、上下架都需要有明确的记录,这个过程中要保证高效和精确,就需要用到RFID标签等技术。
(2)物流过程可视化
在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货匹配、物流车定位、货品监控、在线调度、配送可视化等问题。
这里主要采用GPS定位、RFID标签等技术。
(3)提高物流配送中心效率
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尤其是在快速收货、智能分拣、叉车进出库、盘库整理、智能调度、温度湿度监测、过期管理、无人配送等场景中,对效率的提升尤为明显。
这里主要采用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
(4)减少商品损耗
以生鲜熟食为例,在消费者支付买走之前,往往过期或损耗掉了大概三分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缩短从田头到卖场的时间是关键。时间短了,环节少了,才能保鲜,才能减少损耗。此外,将生鲜熟食都逐步标品化,按照卖百货的方式进行售卖,在物流转运陈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折腾。
通过定位电子标签、温度湿度监控等物联网技术,结合移动互联网,将有机会大幅度降低这方面的损耗。
这里主要采用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
(1)收银台防损
中国零售业实际平均存货损耗率大约在1.5%,然而零售企业统计报告的损耗率一般在0.5%以下。这一“优秀业绩”很大程度得益于供应商补损,有超过六成的零售商规定:防损率超出规定部分由供应商或者员工补偿。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成本最后都会反映在售价内,降低了商品竞争力。更糟糕的是,很多员工不堪重负,就主动辞职不干了。
通过可视化动作行为分析,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等手段。从评估,分析,管理方面帮助连锁经营企业降低损耗, 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企业利润。这样就无需安排防损员在收银台附近值勤了,至少能节省三分之一的防损人员,更重要的是收银员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这里主要采用图像视觉识别,需要采用深度学习方式进行大量数据模型训练。
(2)惯偷和恶意打假人
几乎所有的零售商都购买了大量的监控设备,特别是大型超市往往还需要投入数千万资金配备存储设备、机房、监控人员,但是监控效果却不理想。
最关键的原因是监控人员不可能做到无时不刻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看着几十路视频还能认出惯偷来。事实上,能有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监控人员也凤毛麟角。说的更直接点,这些设备就是来吓唬人的,更多是个震慑作用。而事实上,这个到底有多大的震慑作用,也很难衡量得出来。
而采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采集头像数据,然后通过人脸识别比对,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监控人员的监控工作量。出现相似度超过一定比例(比如60%)的惯偷,防损员手机APP和监控屏幕上会出现报警提醒界面。
为了防止惯偷连环作案,可以将所有门店的监控系统打通,跨门店进行惯偷的筛选与盯防,大幅度提升联防能力。并可将这套系统与公安网警系统打通,直接将证据输送给公安局,成为有力的法律证据,形成真正有效的震慑力。
此外,大型超市经常会有所谓的“打假人”来恶意“打假”,他们惯用手段是把牛奶等容易过期的食品藏起来,等过期的时候再偷偷拿出来去收银台结账,然后拿着小票和商品找超市索要赔偿,否则就要上诉法庭。如果他买100块钱的东西,往往索赔金额上千元,十倍以上的暴利。
在这种情况下,超市为了息事宁人,只能协商赔款了事,非常憋屈又无可奈何。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有效盯防这些恶意打假人,一旦他们进入卖场,防损员手机马上收到提醒,然后贴身盯防。当他们到收银台结账时,不给他们结账同时回收过期商品。
这里主要采用人脸识别,需要采用深度学习方式进行大量数据模型训练。
(3)自助收银防损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消费者对于购物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年轻一族希望得到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但是,节假日期间超市卖场排长队结账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容易让消费者抱怨的是仅仅是买瓶矿泉水也要排十几分钟的队结账。
很多超市和便利店,都开始采用自助收银功能。用手机扫下商品上的条形码,然后放进购物车,买完东西后用手机APP完成支付,无需排队去支付。
但是这个功能有个问题,就是需要防损人员查下购物的清单和商品是否能对应上,以防偷窃。为了让客户感受更人性化,可以在卖场出口处放几台扫码器,客户自己扫下订单完成支付后自动生成的条形码,大屏幕和防损员手机上就会出现客户购买的商品清单。然后客户就可以离开卖场了,整个防损过程不超过10秒钟。
由于支付都需要经过微信和支付宝实名认证,防损员只要看一眼即可。如果配合摄像头监控和人脸识别,甚至都无需防损员在现场,就可以重点控防惯偷了。毕竟真正偷窃的人,是不超过2%的。
(1)远程统一调价
卖场几乎每天都要调整产品价格,尤其在促销期间,调价变得尤其频繁。这个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在大型连锁店往往成为大问题,调价不及时带来的客户投诉比比皆是。
(2)扫码查看商品详情
扫一扫电子价签上二维码,可以切换到商品详情页面,并可以快速完成自助收银操作。
(3)扫码参与互动活动
扫码也可以查看商品比价信息,或评论页面,或参与促销活动。
为了区分扫码后的活动内容,可以在电子价签上套一个或多个纸签,提醒客户参与互动。
物联网+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很难做复杂的操作,比如商品咨询、客户接待等都需要销售来承担。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物联网更适合重点解决流程控制、品质控制等问题。因为机器可以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出错率很低,而且不徇私情。
而在这其中,视觉识别技术将成为应用频度最高的领域。因为我们人眼的工作是最频繁的,部分替代人眼的物联网设备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