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反而成了大赢家?

企服点评的朋友们
+ 关注
2021-12-10 20:17
951次阅读

今年前三季度,多家互联网巨头失速、亏损,京东的业绩却超出市场预期。

有声音认为,回过头看,刘强东的“幸运”和王健林有几分相似,看似遭受挫折,最后反而成了大赢家,旗下数家公司上市,身价飙升至接近2000亿。

在腾讯、阿里第三季度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后,京东集团的收入增长却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

具体而言,2021年第三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阿里巴巴三季度总营收为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若不考虑合并高鑫零售的影响,其总营收为1804.38亿元,同比仅增16%。

财报发布后,京东股价盘前一度涨超5%,阿里巴巴一度跌逾9%。

按业务结构划分,三季度京东三大块主要业务收入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零售收入为1980.8亿,上年同期为1610.81亿元,同比增长22.98%。京东物流收入为257.49亿元,同比增长43.33%,新业务收入57.33亿,同比增长33.26%。

京东零售作为京东集团的“基本盘”,在社零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有超过20%的增速,成了互联网巨头中最“能打”的一个。

拆分来看,零售业务中的电子产品及家电收入为1108.8亿,同比增长18.8%;日用百货收入751.3亿,同比增长29.4%;包含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在内的服务收入326.99亿元,同比增长43.32%。

尽管三大部门的业务都有两位数增长,但盈亏情况却不尽相同。京东零售不仅是营收主力,还是主要盈利来源,京东物流与包含京喜在内的新业务则呈亏损状态。

其中,京东零售三季度经营利润为79.42亿元,同比增长17.92%;京东物流经营损失为7.26亿元,环比第二季度3.56亿元亏损有所拉大。关于京东物流亏损扩大,或与持续投入有关。据财报,一年间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增加了约500个,相当于京东自建物流前10年的仓库增长总量。

新业务经营损失为20.73亿元,环比第二季度30.2亿元亏损幅度则有所收窄。根据统计口径,京东的新业务收入主要包含社区团购、京东产发、海外业务、技术创新等。二季度以来,京喜拼拼关闭了数个省份运营并减少了补贴,但仍是新业务的亏损大头。根据中信证券的预估,Q3京喜拼拼单季亏损很可能超过15亿元。

这些亏损也导致京东集团三季度经营利润仅有2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4亿元下滑40.9%。同时,京东三季度归母净亏损达到28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76亿元,原因在于因投资损益引起的营业外损失达50亿元,而去年这一指标为收益42亿元。

从竞争的角度看,京东是反垄断受益者。当“二选一”不再可行,京东承接住了更多品牌入驻带来的红利,尤其在服饰品类的劣势有望扭转。更长远而言,供应链和产业深度的比拼有望成为电商平台下一个核心竞争要素,这方面耕耘多年的京东并不输于对手。

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这是刘强东继京东、达达之后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根据2021年中业绩公告,其母公司京东集团持股京东健康67.49%,为京东健康的控股股东。

刘强东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要追溯到2011年。这一年,京东和九州通合资成立“京东好药师”,开始试水医药电商领域。但不到两年时间,双方合作分手,京东又收购了青岛安吉堂大药房上线京东医药城。

2014年,京东上线“药京采”提供医药批发,建立区域独家经营的排他性销售模式,并通过与线下连锁药店合作提供送药上门服务。这时的京东并没有向个人消费者销售药品的资格,直到2015年底,才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

相较于医药电商,京东的医疗健康业务起步晚很多。2017年7月,京东健康与江苏泰州市合作建设现代化医疗健康产业园。同年12月,京东健康推出在线问诊服务,标志着京东健康开始从医药电商阶段跨入互联网医疗阶段,京东健康着手打造的“医、药联动”闭环形成。

此后沿着阿里健康的成功之路,京东健康经历了拆分、融资和上市。但时至今日,曾被资本市场追捧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却深受商业模式的拖累。

京东健康上市首日,市值轻松涨至3000亿港元,到2020年12月23日一度突破6000亿港元。经过一年的下跌,目前市值2297亿港元。阿里健康市值仅剩下1036亿港元,不足京东健康市值的二分之一,年内跌幅超60%。

市场分析,市值“腰折”背后,与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有关。征求意见稿将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联网医疗概念清晰厘定,明确了以医疗为核心,互联网为辅助的定位,避免互联网医院沦为贩卖药品的平台。

这对京东健康这类目前以卖药收入为主的平台而言,存在较大压力。京东健康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上半年京东健康总收入为136.4亿元,其中京东大药房收入占比达86.5%。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现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要探索出以严肃医疗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难度不小。这不仅要有线下合规实体医疗机构作支撑,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匹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流程和机制。

目前来看,京东健康仍在摸索阶段。近期该公司小范围邀请专家组建了“互联网医疗专家委员会”,共同探讨如何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化发展。

以电商起家的京东,很早将物流供应链作为重点投入方向,但这些业务始终没有超出电商的范畴。

在竞争对手阿里巴巴热衷于投资数字科技和云计算时,京东方面迟迟没有动静。直到2016年,京东才决定在云计算领域奋起直追。先是成立百亿级云计算产业基金,紧接着与360签订“京奇计划”,并且召开合作伙伴大会搭建生态体系。

但京东的起步已然太晚。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云计算早已经过了起步阶段的技术之争,迈入以资源融合为主的第二阶段。

国内布局云计算最早的阿里,2009年就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为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去年4月中旬,阿里云对外宣布,未来三年计划陆续投资2000亿元,强化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并且扩大 5000 人招聘规模,引入顶尖科技人才等。

今年二季度,有多家机构上调阿里云估值,其中高盛给出的93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三季度,阿里云收入为200亿,较上年同期的150亿增长33%,连续四个季度盈利。

相比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620亿元,同比增长38.3%。即便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作为后来者京东云想要在巨头之下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根据《2021上半年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追踪》报告,2021年上半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在2021上半年中国IaaS公有云市场和中国IaaS+PaaS公有云市场处在三甲位置,市场份额都在两位数以上,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紧随其后的是

处于第二梯队,他们各自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后发先至。

例如,百度云主打“智能”二字,将百度多年在AI行业积累嫁接到云服务业务上;天翼云作为电信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客户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通过借助“云网一体”率先卡位;金山云则从游戏云、视频云细分赛道突围。

京东云、浪潮云、UCloud等处于第三梯队。其中京东云上半年在 国内IaaS公有云和IaaS+PaaS公有云两个市场的份额分别为2.3%,占比仅高于UCloud。

在云产业里,头部厂商都有一些共性,它们基本都是从自己现有云计算的技术积累和需求,从先满足自身需求,然后再把这种技术能力输出赋能产业,AWS、阿里云和腾讯云走的都是这条道路。

京东云似乎可以复制这种策略。但实际上,云计算不仅对硬件要求高,而且可以与之结合的AI、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都是非京东擅长的地方。

随着云市场的竞争重点从云“计算”的竞争,转为云“服务”的竞争,以及“云+行业”正逐步超过“云+技术”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IT背景类云厂商迎来更加有利的竞争形式。这也意味着,京东云想要弯道超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不过,京东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据多家媒体报道,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今年4月发布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京东云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第五,在头部厂商中增速排名前三。

有分析认为,未来若京东云分拆上市,刘强东身价还将上升。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明州事件后,刘强东收获了京东集团二次港股上市、达达集团上市、京东健康、京东物流上市。

2021年,刘强东、章泽天夫妇以1880亿的财富,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54位,中国榜第18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达财经”(ID:leidacj),作者:李亦辉,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