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蒋祎 Johnny
+ 关注
2021-12-29 15:09
712次阅读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

又有许多应届生挑好了Offer,签下了三方,准备迈入职场。

今年,小蒋有幸全程参与了公司的秋季校园招聘,不仅负责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甚至做过地面推广、去过高校拜访,担任过面试官与宣讲会主讲。

我想聊聊,在这次难得的深入机会中,我的收获和想法,以及可能的数字化机会,分4个主题:

  • 雇主品牌建设
  • 应聘体验优化
  • 招聘效率提升
  • 数据分析完善

其中的重点,是在上篇聊的第一个主题。

非常希望能和大家讨论,并向更有经验的企业、更前沿的供应商多多学习!

1-1 企业背景:

我司没有知名的雇主品牌,

但却是小而美的宝藏平台。

我们身处的行业巨头林立,

在校招季里更难被人注意。

不过,我们清楚同学们对去同业大公司的顾虑,

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差异化的设计。

团队的氛围、成长的机会、工作的丰富度,都适合应届生在这里层层升级。

薪酬有一定市场竞争力,更有包罗方方面面的福利,

正如宣讲会上我给自己加的霸道总裁戏: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在线下的双选会上,但凡对深圳不排斥、这个行业有兴趣,
基本上都只需三言两语,就能拿下同学的简历。
只是如何获得这三言两语的契机,其实并不容易。

1-2 秋招中的发现:

信息爆炸与广告失灵

现在的毕业生每天都被海量招聘信息轰炸,校内校外、线上线下 。

例如在某所中部985院校,秋招有超过8000家单位为抢人掐架。一天能有130场校内宣讲。

而某头部校招平台,仿佛被眼里只看到广告费,首页刷了几屏都还是广告位,各种动图乱闪乱飞。具体数字这里不便分享,但不出意外,吸引简历的效果让人感觉不会再爱。

同样不再奏效的,还有在招聘门户上的广告,尽管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宣传玩法。

最糟糕的是,这些平台甚至不提供最基本的流量数据。到底是目标人群没触及到、还是广告内容太无聊,亦或某个环节流失率高?问题处在哪里,没有数据都无从分析。

线下活动与疫情影响

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线下活动的依然有效且直接。

其中,流量最大的还是双选会,有政府、学校组织的,也有专业商业机构组织的。我们在参加某校双选会后的一周,来自该校的简历增加了7倍。

值得考虑的是,线下活动要如何与线上结合,如何在线上维系线下吸来的粉丝?

然而今年疫情反复,入校受到严格限制,我们准备参加的多场活动直接取消,也就失去了不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新来袭的奥米克戎变种病毒令人生畏,明年有没有什么新形式能将线下的损失挽回?

就业中心的线上平台

在各简历来源中,占比提升最明显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由他们发布的招聘信息,既代表了学校对企业的认可,也代表了企业对学校的认可。

但对企业的难度在于,每家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中心,每家就业中心都有自己的就业网和微信公众号。

但我并不看好有招聘系统能做出“一键发布到各高校就业网”的功能。各家高校就业网要求的格式都不同,而且学校审核可能要几天,稍有不慎填错了,又要几天。

高校就业信息网同样信息爆炸,一天能有好几页更新。他们公众号推文的效果其实更好,每天就推几家单位,而且外校同学也能关注,阅读量是就业网的5-10倍。那么如何获得推文机会?

说个题外的有趣发现,不少高校就业网是由一家叫云研科技的公司搭建。

宣传范围的局限

我们从各校了解到的情况都类似,准备考研考公的大四学生超过了五成。而他们当中,能成功上岸的大约只有三成。

秋招时做的雇主品牌宣传,常常是覆盖不到这些春招的潜在求职者的,更不用说还在低年级的未来求职者。雇主品牌宣传工作每年都像是重新来过。

即使当期找工作的同学中,也不乏不够主动的。有什么办法接触到他们,让他们投简历?想想双十一的电商,有多少方法让你掏钱。

1-3 数字化解题思路:增长思维

风靡电商、互联网的增长思维(Growth Mindset),也许也是提升校招宣传简历转化率的解题思路。

增长思维出现的背景和校招的境遇如出一辙——传统广告越来越贵、效果却越来越差。

互联网公司会成立专门的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团队。他们首先要确定现阶段最关注的一个指标,称之为北极星指标。在北极星的指引下,尝试各种手段,实现增长。其实在很多成功的增长案例中,使用的手段可能并不新颖,比如文案优化、界面排布优化、消息推送时机的优化。

但我认为增长思维不同在于两点:

  • 快速实验,通过小规模测试的不断迭代,验证试验假设,并将成功结果不断累加。
  • 数据驱动,借助实时的数据指标,分析增长趋势,并支撑决策。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这与企业在校招中的做法可能是很不同的。因为涉及企业形象,校招的行动往往更加“深思熟虑”,就连海报上画的小人穿裙子还是穿裤子这样的细节也会被认真讨论。此外,校招行程匆忙,往往整个周期结束,才能复盘总结,在下一个周期再做调整。但这时已经是半年之后,面对的已经是另一批学生了。

用增长思维做雇主品牌宣传,在传统企业一定是困难重重的,投入、数据、决策链都可能是问题。但我相信这是值得尝试的。快速试验更多手段,及时对指标进行分析, 一开始不必求精,但求精益。

1-4 一些可能的数字化手段

能用什么数字化的手段呢?我也有一些想法:

更主动的新媒体广告渠道

擅长推荐算法的大众新媒体平台会不会广告效果更好呢?特别是针对不够主动的潜在求职者。

例如用之前聊过的抖音,又例如小红书。不是面试我都不会知道,真有学生会在小红书看求职攻略。

更游戏化的内推和校园大使玩法

我们发现,如果帮忙转发招聘消息的人对企业的了解有限,那么无论是转发意愿还是转发效果也很有限。有没有什么新玩法,能够鼓励内推人和校园大使更加大力、更深入地宣传呢?

更便捷的私域引流、更丰富的私域运营

我们也发现,无论平台说有多少简历、学校说有多少简历,只要没投递,都不是我们的简历。

也许不该首先想完成简历投递,而是先想如何将可能投简历的人,快速引入私域。无论是用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公众号、还是其他方式,都要考虑要用什么样的内容,什么玩法,将关系维系、让热情持续。

更多互动、更低门槛的在线直播

虽然我上一篇写直播带岗完全是在搞笑,但其实我也认真看了几场校招直播。有一类更正式,像在电视演播厅直播宣讲会,甚至有导播切换多个机位;另一类更亲切,像在网络直播间,但也绝不是一部手机就能搞定的。且不说内容的策划,光是直播设备都还是有些门槛的。

更敏捷的宣传物料效果A/B测试

穿裙子和穿裤子,30秒视频和3分钟视频,长文案和短文案,转化效果是否有差异?在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企业可能就只有一次曝光机会,当然要选效果最好的。如何选?有可能先做A/B测试吗?能得到测试数据结果吗?

用饭圈的说法,希望有数字化的手段能帮我们出圈、引流、吸粉、固粉。

在应聘体验这件事上,我们被误伤过。原因是,大行太过复杂的流程、太过卷的竞争,让学生对整个行业的校招刻板印象颇深。导致线下活动中,小蒋变成复读机,重复3句话:“扫这个码,填我们网申很快。笔试题目不难,没那么变态。初面是一对一,不会因为插不上话被淘汰。”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应聘体验确实会影响简历的转化率、影响各环节流失率。对于拔尖的学生,各家公司给的待遇、机会很可能也大差不差。最终决定他们的选择的,可能就是应聘体验的印象加分。而对于落选的学生,好的体验会让他们觉得是自己不配,而不是面试官傻X,企业形象反而更高大了,说不定回头还给小伙伴推荐。

当然,好的体验,其实都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员工体验/候选人体验已经不算新的概念,它借鉴了服务设计、客户体验、软件用户体验等领域的方法和理念。应聘体验设计的关键工具和方法,是应聘旅程:要回顾候选人应聘的全过程,拆分成子旅程,拎出企业与候选人的所有接触点;分析出其中的关键时刻和痛点,打造爽点和痒点,还要设计旅程中情绪起伏的波峰和波谷。为应聘者带来具有整体性的优秀体验,同时传达了品牌的价值观念。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所谓痛点、爽点、痒点,我参考了互联网产品专家梁宁的定义:

  • 痛点,让应聘者恐惧和抗拒;
  • 爽点,带给应聘者即时的满足;
  • 痒点,满足应聘者对理想自我的想象。

好的数字化触点,能让痛点变成爽点。

害怕因为时间冲突而错过面试?害怕学校突然说有事,却联系不上HR改时间?自主预约就能让他们悬着的心立马落地。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面试预约原型示意图

问询怕得不到及时回复?客服机器人(Chatbot)能当即回答一部分问题。

面试不知道还要等候多久,不敢喝水怕来不及上厕所?叫号面试、等候提醒就能让他们随时了解进度。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再说痒点,网综《脱口秀大会》上,前银行职员House的首秀非常之精彩,他回顾了自己学金融专业和刚入职银行时的内心: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有多少真心话是在玩笑间说出来图片。痒点,就是要让人感到现实中的自己和自我认知中的自己一样棒。它常被设计在特殊时刻,将情绪曲线拉到高点,留下一段难忘的体验。因此,人们也更愿意分享这样的美好时刻,雇主品牌借机在学生人群中被建设。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考虑,让应聘者有得晒。比如,有人会把录用通知截图,分享到社交网络,可能是想分享梦想成真的喜悦、可能是想分享难以取舍的纠结、可能是想做分享求职历程的总结。但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与其不许应聘者在网上公开收到Offer的消息,是不是还不如把录用通知设计得易于分享呢?在应聘流程中的这些特殊时刻,值不值得设计更多的仪式感呢?说不定,在学生的想象中,自己签约的场景应该是这样: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我甚至在想,我们是否常常太把学生当学生看了,而他们的痒点其实是当社会人[狗头]。

应聘体验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指标来衡量:

  • ▶  费力度(ES),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感到的阻力,特别是IT方面的阻力。
  • ▶  满意度(SAT),应聘者对某个环节的实时满意程度。
  • ▶  净推荐指数(NPS),应聘者对企业的推荐度和雇主品牌认可度。

其中,NPS是由贝恩咨询的佛瑞德·赖克霍徳(Fred Reichheld)提出的,他还专门为它写了一本书。这个指标常被用于评价顾客的品牌忠诚度,计算方法和直接计算平均分有所不同。
越来越多公司在面试后,向应聘者发放面试满意度回访问卷,就像企业完成客户服务后那样。现在有不少在线问卷工具,都提供这个满意度、NPS的收集功能(组件):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如果想把校招做得精细,HR对应聘体验的重视,会越来越接近企业对客户体验的重视。那么,未来的招聘系统,会不会越来越接近管理客户的SCRM(社交型客户管理)系统呢?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我关于校招数字化的想法,原本还有两个主题——招聘效率提升、数据分析完善。在整理好之后,却发现并不太适合在公开场合细说。就简单写写:

  • ▶ 校招的特性,是SaaS落地的绝佳场景;
  • ▶ 校招是让HR接受线上先进工具,提升数字化思维的绝佳机会。
  • ▶ 要分析流失的人,而不仅是投了简历、参加了笔面试的人;
  • ▶ 要能分析用户行为,做更细致的漏斗和归因,而不仅是统计流失率;
  • ▶ 要将“选”的数据和“用、育、留”的数据拉通,用入职后的数据回过头来评估招聘的效果,用入职后稳定、绩优员工的画像反向指导招聘标准的确定。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Johnny HCM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SaaS干货和方法论,欢迎访问36氪企服点评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深度参与后,我对校招的数字化有些想法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