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体验设计误区之「我觉得客户需要」:谨防“甜蜜负担”吓跑客户

倍市得
+ 关注
2022-02-14 15:33
470次阅读
正所谓“每逢佳节胖三斤”,每到节假日,守在父母眼前的你是不是也被迫沦为没有感情的“干饭人”?从刚开始的干劲满满到逐渐失去战斗力,着实让人体会到“有一种饿叫父母觉得你饿”。
客户体验设计误区之「我觉得客户需要」:谨防“甜蜜负担”吓跑客户

▎客户体验中的“甜蜜负担”

与父母、亲人的过度关怀一样,我们很多企业与品牌在客户体验设计方面也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而让客户承受“甜蜜的负担”。
 
比如此前,某火锅门店就曾因服务员在卫生间门口问候“上厕所辛苦了”而引发热议(可以想象,听到这声问候的顾客有多么尴尬)。
 
精心设计的客户体验惊喜不足,反成惊吓,为什么?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是否给客户好的客户体验时:80%的企业自认为“做得很好”,但当访问他们服务的客户时,却发现只有11%的客户认为“感受到好体验”,这说明:客、企之间认知的鸿沟是导致“甜蜜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及品牌优势,企业方常滔滔不绝于领先的技术、强大的科研实力、行业领导品牌、购买体验好、24小时客服、完善的售后流程等等……企业倾尽全力,只为了将自己的好产品与好服务传达给客户,希望借此将他们转化成自己的忠实用户。
 
看起来,企业方处处“为客户着想”;但在客户的角度,客户方却不一定乐意为此买单。因为对大部分客户而言,相比于企业能给到他们多少,客户更关心的是能为他们解决多少痛点。
客户体验设计误区之「我觉得客户需要」:谨防“甜蜜负担”吓跑客户

▎客户: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为客户着想」和「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看似大同小异,但事实上却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为客户着想」终究是以企业为中心,为当下服务;而「站在客户立场」,则跳出了企业自身视角的局限,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未来服务。
 
▶ 为客户着想:企业不断挖掘客户对更好的体验的需求,并且尽可能去满足。核心的出发点是完善自身的产品或者服务,目的是更好地吸引客户。
 
▶ 站在客户角度思考将自己带入客户角色,站在客户的视角以及场景去洞察,寻找潜在的需求,并通过行动的改善,去实现和创造出更好的体验。核心的出发点是客户,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关于两者的异同,711作为便利店中的知名品牌,其创始人铃木敏文在《想法1:突破成长的烦恼》就指出:不是“为了客户”,而是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考虑。
客户体验设计误区之「我觉得客户需要」:谨防“甜蜜负担”吓跑客户
以ATM自动提款机在日本的普及为例:
 
90年代的日本,很多顾客接受调研时纷纷指出“希望能在便利店里增设ATM”。此后,ATM机成为日本大大小小便利店、商超中的“标配”,这便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客户着想的表现。
 
与众不同的是,711则从客户底层期望出发,在“增设ATM”的呼声中,首创了代缴水费、电费等生活缴费的服务。
 
站在满足客户对便利性的角度来看,当时日本普通家庭需要在指定的金融机构缴纳水电等生活费用,而这些机构通常都是周末休息,对于上班族来说十分不便。711的代缴服务则成功解决客户缴纳费用的不便,满足了客户最底层需求,因而也成功吸引了同行的竞相模仿。
▎体验小结:
我们常说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客户体验是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突破口。
 
而当企业一味把自己认为的好产品、好服务填鸭式提供给客户时,如果在客户满意度敏感程度较低的领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很容易发生高投入、低回报的情况。
 
只有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换位思考、挖掘需求,才能了解到客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马车,而是更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客户体验设计误区之「我觉得客户需要」:谨防“甜蜜负担”吓跑客户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倍市得
倍市得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