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进化论 | 华创资本对话 ONES & 为知笔记创始人

万事ONES
+ 关注
2022-02-22 11:07
543次阅读
近期,企业级研发管理工具 ONES 完成对知名文档工具为知笔记的全资收购。此次并购背后有哪些故事?并购将会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知识库的技术轨迹是怎样的?华创资本合伙人谢佳(下称「Jake 」 ),主持直播对话 ONES CEO 王颖奇(下称「颖奇」)和为知笔记创始人李峻(下称「峻哥」),对这次并购作深入交流和解读。

合并的契机

Jake:我们直播的主题是知识库进化论。大家应该已经看到了新闻,就是「ONES 全资收购为知笔记」, ONES 是企业级研发管理工具,为知笔记是文档工具。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是 ONES 创始人颖奇,以及为知笔记创始人李峻。
这次收购在行业蛮有代表性的,所以我们一方面会聊聊这次收购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聊聊对企业知识库这个行业的观察和理解
我们知道,为知笔记是2011年创办的,有十年以上历史,无论是在行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客户的认同方面都非常不错,业务一方面是协作文档,另一方面是知识管理,在 ToB 领域也有深耕,先请峻哥来介绍一下为知笔记的情况。  
峻哥:在大部分的用户眼里,为知笔记是一个面向个人的笔记品牌。但实际上,我们在2013年前后就已经全面定位做服务企业的 SaaS 类的产品,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中小企业市场,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就开始转型,把我们文档方面的产品能力输出给 500 强的大客户。先后服务了像华为、百度,和一些大型的房产公司,给他们提供完整的、文档协同和知识库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企业或团队的规模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文档知识库基本上不是刚需,是可用可不用的东西。但一旦这个公司研发团队到了一定规模,以文档来提高他们内部的沟通效率,沉淀内容,以及给新员工传承知识就已经变成了刚需。除了我刚才提的那些大公司,招行、美团、滴滴等一些非常出名的公司也曾经找过我们提相关的解决方案。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这些大公司无一例外是希望替换早期用过的私有部署的 Confluence 。
所以,很荣幸地加入了 ONES 这个集体,作为 ONES Wiki 的主要创新力量。
Jake:ONES 的定位是企业级的研发管理,特别是以那些研发团队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知笔记则擅长协同文档、知识管理。那两者合并之后,客户对于各方面的提升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期待呢? 
颖奇:ONES 主要是做研发管理工具的。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除了项目管理,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模块,叫 ONES Wiki,我们在帮助研发管理团队的过程中会发现企业对文档有很大的需求
ONES 在2015年开始做的时候,有想过项目管理和 Wiki 这两个产品怎么整合。ONES Wiki 其实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产品。但是我们发现,从对未来的计划来看,我们的文档编辑、协作能力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也是看到了企业里,特别是研发管理项目上,大家对文档的需求是我们自己很难能够完全搞定的,然后又有这样一个契机,我和峻哥联系,想说是不是能够一起把这个事做起来。
ONES 主要做企业服务,客户多数都是有100人以上研发团队的的企业。而为知笔记之前更多是做个人工具,但其实刚才也说了,他们在企业文档这块也有很多积累。所以这些也是我们所欠缺、需要补齐的。从 ONES 的角度来看,肯定还是重点会给我们的专业客户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软件研发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期待。
Jake: ONES Wiki 在整个 ONES 产品矩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刚才颖奇提到主要是产品能力的补齐和提升,对于这次收购大家肯定会好奇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这次合并的契机是怎样的?
峻哥:颖奇和我都有参与 WPS 工作的经历,都是从金山软件出来的。为知笔记的另一个创始人老魏,也是从 WPS Office 出来的。大概是在2017年的时候,为知笔记刚开始做大客户,我经常跑深圳,去找招行、找华为。正好颖奇他们刚刚搬到新的办公室,我就过来参观一下。
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颖奇一直在玩弄他的乐高,他对我说,虽然是做企业级的产品,但是一定要做成组件化的产品——以通用产品的形态和组件化的方式来服务不同需求的个性化的企业流程。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做产品的理念是一致的。
去年我们新做的协同编辑器成熟了,我是负责销售的,我就把创业圈的所有创始人全部都聊了一遍,其实就是想把新的编辑器卖给他们。然后刚好聊到颖奇的时候,他说业务里比较缺这一块,所以聊着聊着先是说一起帮着升级一下 ONES Wiki。后来就说要不就一起干呗,然后我们比较顺当地一起达成了这一次交易。  
颖奇:我是2004年毕业,到了金山 WPS 部门工作。听同事说,2002年的时候,我们 WPS 部门有两个好兄弟出去创业,做一个产品叫「网文快捕」。就是你在网页上点个按钮,就可以把整个网页的内容全部下到本地,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随时随地查看。
那是一个非常棒的产品点,并且他们能把它实现出来,我后来之所以想去创业,也是因为刚毕业的时候,就有一些大哥在做一些创业的尝试,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包括峻哥和峻哥合伙人老魏,他们当年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很大。虽然 ONES 对于文档本身有一些概念,但是从专业度来看的话还是差一点,为知笔记是「术业有专攻」。
也是通过一些契机和双方的吸引,我和峻哥也是聊了非常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不止三顾茅庐。ONES 做标准产品,没有任何的定制,老魏他们这个团队也是愿意来参与的。所以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意义很不一样的大合作,真的是非常期待未来能够再做一些好产品
Jake:刚才颖奇提到了对「术业有专攻」的 Respect ,还有在金山的工作经历,这段经历对创业有什么特殊的情结和启发?
峻哥:当年像我和老魏以及颖奇能够在毕业后选择金山去做 WPS,潜意识里面可能都是对通用型的产品抱有一定执念的。包括颖奇后来的几次创业也都就是做类似的通用型或互联网类的产品,我和老魏两个人也是一直折腾着想做通用的软件产品。
所以在团队后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产品想做成什么样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沟通上非常愉快,同时 ONES 团队里好些人都有金山的背景,效率达人也很多,其中有不少还是为知笔记多年的老客户,所以感觉两个团队的重叠度非常高。  
Jake:颖奇还有什么其他故事可以透露一下呢? 
颖奇:我觉得还是大家在对软件、软件工程、软件行业、以及怎么组织一个软件公司,怎么去做产品上,有非常多文化上的相似性,比如雷军,雷总是对做好产品、怎么做好客户都能处理得非常好的一个把关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成长的公司,底层逻辑上还是和他一样。所以我对于 ONES 与为知笔记合作有一个感触,好像没怎么磨合,就已经彼此认同。大家各自征战很多年,又能回到一起来去做一件事,这种感觉很好

知识库的十年

Jake: 金山软件是国内的通用软件里非常有代表性的存在,这次并购也算是通用软件领域国内创业的「金山系」的一次重新汇聚。
其实华创是 ONES 的 A 轮投资机构,因为 ONES 本身做的事情也是一个通用软件。我们当时投资很重要的原因,也是颖奇过去在金山软件耀眼的工作经历。对通用软件以及软件工程的整个研发过程,颖奇是训练有素的,是有客观的理解的。所以,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这是颖奇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
那我们再聊聊产品技术相关的话题,回到峻哥这边,为知笔记在协作文档和知识管理这个领域运营了十年。如果回顾过去十年的话,协作文档中的编辑器,知识管理,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呢?
峻哥:其实分为两个关键的领域,一个叫做协同文档,另外一个是知识库,这两个领域是彼此相关的,我们一直以来的定位就是协同文档和知识库。现在我分两块来讲一讲这些年的变化。
首先是文档编辑器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在英特尔和微软统治的时代,Office 可能是每个人办公的刚需,WPS 也是那个时代出来的产品。但是后来 Google 出现让所有的软件全都 Web 化了,实时的 Google Docs 让大家眼前一亮。但是 Google Docs 的方式还是兼容的以前的历史三件套,只是变得实时了、跨平台了。这一块一直是 WPS 的战场,所以我们创业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碰这一块的。
但是到了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当 Dropbox 这种产品出现的时候,尤其是 Quip 作为一种新型的平台,它不但适配移动端,另外一点它强调用户间的互动,而不是去关注排版这件事情。这一点极大地触动了我们。我们当时做了第一次重大的重构,将整个产品改成了全云的架构,也是跨平台的方式,来搭建了文档编辑这一块的能力。核心也是从以前的 IE 内核全部搬到了 Chrome 的内核。
软件这个东西是5年,可能不到5年就有一次大的飞跃。再后来的话就是前端技术的崛起,促成新一代的产品,比如国外的 Notion ,包括 Coda 这种文档性的产品,带来了一个新的使用体验。比方说所有的信息都不再是基于一页一页的文档了,而是基于一块一块的信息。有了这种更细粒度的块以后,我们就可以在中间去自定义或者是嵌入各种不同的块,可以包含复杂的音视频信息、图文信息。这个文档承载的东西已经完全脱离了打印排版的这件事情,存储变成了在线内容的载体。
再过了几年后,Notion 又参考了 Airtable,把 Database 这个概念引入文档,非常巧妙地用非结构化的文档来承载结构化的信息。你会发现文档变成可计算、可排序、可统计的一个东西了。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创新。
国内协同文档竞争激烈,尤其像近期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合在一起了,你会发现在国内协同文档已经绝对的能力过剩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件事情呢?
因为编辑器是一个核心,我们想做知识库,需要有编辑器的能力,而且不能够比别人差。所以我们自己大概2019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完全重构了协同编辑器,我们并不是要去和那些大厂、WPS 这个老东家竞争,而是说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也是在服务这些大客户的过程中慢慢做出来的。
第一点,因为我们都是服务的各种研发型的团队,所以在开发这一块的功能会做得比较细致一些,比方说完全兼容 Markdown 以及开发的流程图,还有程序员最喜欢的代码高亮,这些功能都是我们做得非常细致的扩展。
另外一点是我们做了一个有史以来第二次重大的技术栈的重构。因为以前的东西过时了,过时的话就应该把它放下,去重构一遍。但是需求还是以前的那些需求,然后我们用 share-db 做编辑器前端,采用完全原生 H5 去实现。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们可以把编辑器组件嵌入到不同的应用里面,比方说面向企业的 Wiki ,个人笔记方面,可以用到最新的编辑体验。所以这一套编辑器是我们第二次重构的最主要的核心。
另外一点是它的可扩展性。不管是哪家公司想用这款产品,肯定不仅仅是只用一个文档产品,而是要和他自己内部的研发系统挂钩,所以都会定制自己的块,在这个块里显示不同的报表、统计图。我们做到的一点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只需要花几行代码的时间,就可以快速地构建一个自己的文档块。它的可扩展性和可开放性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亮点,这就是在文档编辑器这一块的变化,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
另外一个重点是,我们对知识库产品的理解,这十几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我自己本身也是在国内,不管是企业知识管理圈子,还是在个人知识管理圈子里面,都是相当活跃的。虽然我都是以匿名的身份参与的,但是我还是很愿意跟大家去交流,也洞察到了一些变化
第一点是在5年前或者更早以前,会建一个文档库来管理公司的知识文档,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文档类型的知识库其实就是一个归档库,它活跃度是非常低的,如果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系统的活跃度非常低,就会很容易被其他的产品替代,所以现在的企业知识库产品已经成为了协同文档这种形态,成为了项目管理过程中沟通和交流的一个工具。 
这块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已经不是为了做数字资产,而是为了支持在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流。比方说我为了去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去写很多文档进行交流,沉淀内容这件事情其实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
但有的企业做得非常好,可能会有专门的部门去把一些访问频率非常高的文档沉淀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库,但是他们投入了高额的人力成本去做这么一件事情。这对小公司或者是不到500强规模的公司来说,成本是相当高的。
这里说的是知识库的第一个变化,有没有知识库这个东西已经不重要了,而是日常工作中大家怎么协同创造出新的产品。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为了弥补即时通讯中信息碎片化
再有一点,产研团队里最大的知识载体不是文档,而是员工,像华为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它在企业内部推广笔记工具(我们给他们的支持),帮助员工集中注意力,更专注地工作,然后增强他们洞察力,更好地思考。通过这种工具的投入,员工的效率增加了,学习的速度提高了,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这同样是在增强团队的知识的能力。
另外一个是以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显性的知识,通过把知识写成文字的方式呈现成文档库。但这几年有一些新的工具出现,会把隐性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档与文档之间的关系)显性化,这件事情通过技术已经可以做得非常好了。
举个例子,传统知识库系统是如何构建的?从一开始,我们规划要做一个知识库,就先要有一个部门,有一个主题,然后再去分很多层,写很多目录,让大家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后来还加了很多的标签,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会变得越来越僵化,你会发现有一些东西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最后可能很多人写东西直接就丢到根目录上了,也不做标记和分类了。这是因为我们文档之间的结构是从一开始就被规划好、定义好的。但是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不熟悉的,会慢慢成型的一个东西,而不是我们一开始就严格计划好的一个东西。所以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实际上不够自然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问答社区,问答社区指的是我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然后我拉一大堆人提问,有经验的人可能就回答,参与的人可能就会去点赞了,慢慢地在这个问答社群里面,专人去把这些高评分、高活跃度的文档提炼出来,形成一个知识库,传递给未来的人去使用。这种方式非常需要一个开放积极的沟通文化,对知识管理工作者、对这个企业的老板的要求非常高,但这些实际上是研发团队非常理想的状态。可能只有部分高频知识会被沉淀下来。但真正的好的东西,都是在日常的一些不起眼的小项目里面出现的。
刚才讲的就是传统知识库的两种有效形式,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基于关键词图谱的新趋势,可以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自然地去呈现出团队内部的隐性的知识。虽然也都是以文档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但是文档之间的关系,团队里面最关注的哪些概念、关键词,可以通过一种新的形式逐步去呈现的。
这点不得不提2019年开始热门的两个「个人方面」的工具,第一个是刚才讲过的用非结构化的文档来承载结构化 Database 的 Notion ,它可以很方便地去管理文档的元数据,让它变得可量化、可计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非常喜欢的 Roam Research。虽然现在比较有争议,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东西,但实际上仔细的想一想背后的逻辑,还是可以看到非常好的商业上的价值,起码我是非常认同的。比如说作为个人使用的时候,它可以非常快速、也没有太大压力的,通过每一天简单的记录,在一个星期之内就能真实地呈现你最近看到的东西、你脑子里想到的一些概念,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你的所思所想,这个东西对人脑的判断和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一点上,我看到的企业知识管理一个很好的潜力点,它可以将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无缝地集成。这点其实 Google 在好多年前都已经是把知识图谱应用到了 Google 的搜索引擎里面,大家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搜索的效果。投资人们也应该关注过 NLP 或者人工智能这些赛道。实际上就是说 ,AI 算法和知识图谱的应用和技术在前几年已经非常的成熟了。
我知道也有不少的朋友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大概是在像银行或者电信有这种有大量的数据、文档的情况下,通过 NLP 的算法,通过知识图谱的构建,快速地找到一些人类发现不了的风险,呈现出一些可视化的东西。但是这些算法目前呈现的东西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只是说在大屏里面显示效果不错,这个图谱要么是机器算出来的,要么是通过一些专家构建出一个初步的框子,然后通过机器算法爬出来的。所以这个图谱是一个通用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所以它推荐出来的东西和抖音推荐的一样,就是那些人类最通用的一些内容,没有非常精准非常专业的东西推荐给我们。
这些新技术,尤其是在科研创新这一块,能不能更好地应用,这一点现在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写的文档,以及我们的每一次检索和使用,要么是人工标注关注的,要么是我们搜索时候的一些关键字,还有文档之间建立的关系,能够得出一个客观的图谱,而且这个图谱是非常个性化的。有了这个图谱,机器就可以理解我们团队正在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它再去给我们推荐一些行业的知识,或者是展现出我们平时的视角中看不到的东西。
这里核心的一点是大家平时不需要为了建图谱而去建图谱,只要日常正常地去使用,去写文档,因为你每一次记录下来的查询、标记这些动作都会以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就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甚至是给大家带来一些惊喜。
我所知道的是一些科研人员,他会利用这个功能去做论文选题,去发现一些边界和一些好的创新点,它很有商业价值。当然很多人都认为 Roam Research 价格很贵,没办法,因为个人的商业模式,不贵的话公司可能早就挂掉了。所以结合新的趋势,我们一直在尝试这个东西怎么运用到企业知识库里面来。所以在提升了 ONES Wiki 核心编辑器的能力后,我们会在后续的迭代中尝试这些东西,让整个系统能通过日常的使用就可以创建一个自下而上的结构,来帮助一个团队,去做一些理性的决策,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变化。

下一代产品呼之欲出

Jake: 我来帮大家一起简单回顾一下,有提到知识库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产品层面的一些创新,还有企业级客户这个群体对产品提出来一些新需求,比如说支持协同,这个需求早期可能没有那么强烈。
企业知识库过去是比较独立的一个 Data Cycle ,但实际上大家要想把这个知识用好,需要深入到业务流程当中去,这就是企业的业务需求对产品的定义提出的新需求。另外一个就是刚刚提到一些案例,比如华为,对于企业来说,人作为知识的载体,怎么样更好地支持人力资本自我的知识管理,来提升整体企业的效率。还有一个企业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完成。
还有一个我也蛮期待的,就是企业的知识沉淀中如何用知识图谱,还有 Roam Research 的双向链接。这个方式可以应用到科研领域,因为科研文本会更加容易被结构化,更加容易被机器理解,通过这种自动化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把知识体系建立起来。
颖奇:我们做产品实际上会分为几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就是看功能,把功能拼上去,这是一个最基础的产品理念的感受。第二层是要做好系统,我们从一个系统结构来设计每个功能点,第三层的话,要有产品哲学和行业认知,才能定义一个产品
我们之前的状态就是:客户要什么,客户要功能,我们就提供这些。现在基本上不是这样的状态了,基本上会从更长远的眼光去准备——为什么要有这些东西。
所谓的知识,对于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之前做功能的时候完全想不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整个行业。另外,因为我们之前做的 WPS 其实也是一个 ToB 的产品。自己创业的时候,刚开始我们也做 ToC 产品。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 C 端产品或者是说相对早期的产品,在功能和技术基础上是相对比较激进的。
企业服务产品可能会多种系统,或者是说企业里有一些非常核心的数据,和一些旧的使用习惯是很难迁移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服务软件用的技术和它的功能体验相对稳定,不像 ToC 那么激进
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次合作,希望能够把之前对于未来的、先进的笔记和编辑器的技术和理念应用到企业服务中去,加快技术在企业方面的应用。 
Jake: 其实这个话题就是协作,从 VC 角度来看是蛮重要的赛道,这当中又会有不同的协作。比如说基于文档的协作,那肯定是一个非常通用的协作品类。可能还有其他比如说不同行业的,也有一些特别属性的协作。特别是过去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对协作的需求都被赶到线上了。所以这个品类,我们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正处于产品升级换代,下一代产品呼之欲出的阶段
刚才峻哥其实也提到,最开始是做信息的收集,再到后面会发现信息越来越多,来源甚至都有多个渠道,还可能需要协作,数据格式也不是简单的文本可以满足的,它需要类似于数据库的支持能力。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再到信息的理解,新一代的个人用户以及企业客户会更加强调怎么样更好地理解信息,做信息架构最小单元的设计,背后可能就是刚才颖奇讲的产品设计的哲学
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 Notion 现在已经被称为 Notion 类产品了,他们不仅仅是 Notion 这一个产品。他的 Block 块的这种设计方式,以及他套娃这种形式就非常符合逻辑性。一般我们看到一个新的产品,要真的上手还是蛮不容易的。但是像 Notion,你一旦理解的话,是非常直观和方便的。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赛道的观察来看,确实是到了产品需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时间点。但从客户的需求来看的话,ToC 的客户对企业要求是高的,这也倒逼企业级的客户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编辑器,他也需要能够有代表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的产品,将来才能更好地管理和理解各种结构类型的数据。
所以,这个市场的客户的需求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也是我们会非常积极去关注的一个角度。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个问题。为知是在编辑器内核,还有多人协作、块编辑以及双向链接这些方面都是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那比如说讲到编辑器,我知道这个市场上还有一些开源的编辑器存在的,作为一个企业,直接用开源编辑器能满足我的需求吗?这个和咱们为知在做的下一代编辑器,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峻哥:我们也大量地去参与开源社区的开发,也开放过一些开源的项目。首先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到的开源编辑器大多是一个前端的组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集成到自己应用里面去。但实际上对于企业,尤其是实时协同编辑器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前端组件,它是一套完整的框架,是要求具备云端的高可用性,可动态扩容的一种服务形态。前端配套有相互的交互,能解决高并发的多人协同,很少有开源项目能提供这样的方案
另外一点就是用编辑器的时候,是不负责用户文档的存储和管理的,尤其是文档里面有很多碎片化的文件,格式的不一致其实是需要后台的云端服务去统一管理、检索和计算的,这些东西都是配套的,是编译器中的一部分,可能用户观察不到,但是如果是稍微懂一点开发,都会知道这一点。即使集成了编辑器,还是要去解决并发问题和存储问题,怎么管理这些数据,这些文件被引用多少次,被删掉以后,其他的地方还会不会用到它?要考虑文件的生命周期。
所以我们的整体方案是把这些东西全部都打包在一起了,用户只需要引用我们的组件,就可以让你的项目管理工具或是 CRM 工具,快速地实现一套非常优雅的云端前端一体的编辑
另外一点刚才说了,最新的趋势是把文档和文档块之间的关系管理起来了。它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很少有通用的编辑器去提供这种解决方案。
第二点是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是非常注重开发架构的,为了业务扩大去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其中几个核心组件,都是我们投入了研发设计人员精心实现的、产品完成度非常高的组件。尤其是在研发这一块,可以直接拿来去解决一些特种行业的问题。比方说可以快速地在 Project 里面一键生成工作周报,通过文档展现出来,或者是直接在手机文档里面提交不同项目里面的任务。这都是我们为了协同、多端设计出来的一些接口,这个就是和开源的最大的不同。

寻找未来定义

Jake: 在产品层面上,不论是前端在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下的升级,还是很多后端的服务。它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一些客户使用。那我们回到 ONES ,那随着这次整合,ONES Wiki 肯定会获得更进一步的升级。这个请颖奇来介绍一下。
颖奇:对于一个企业服务软件来说,如果我们认为笔记不是特别重要,用开源软件其实就够了,我们不需要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代码。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已知行业里的95%,甚至差不多全部的企业在做文档编辑或富文本编辑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开源软件改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追求一些新的功能、体验,会发现开源完全不支持我们的这些需求。
其实 ONES Wiki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用了两个版本的开源软件去改。但是随着我们用户规模的扩大,以及用户专业度的需求的提升,未来用开源软件的框架来去改一套 ONES Wiki 已经不现实了。我们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抉择,就是我们要不要做自己的编辑器,我相信行业里有自主编辑能力的企业是非常少的。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说这次合作会不会带来重大的升级,答案是肯定有的,因为我们前段时间已经开始做了这样的整合,我今天也可以做个预告,ONES Wiki 很快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版本升级,整合了为知最新版的技术,到时候峻哥会主导整个产品的未来方向。  
Jake:期待。对于很多企业客户来说,ONES Project 项目管理工具和 Wiki 知识库是一个对应的结构,是一个整体的产品。它需要同时解决研发管理整个场景的问题。随着 ONES Wiki 产品能力的提升, Project 和 Wiki 两个产品进一步打通,客户还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期待呢?
颖奇:在整个 ONES Wiki 以及 ONES 其他产品线的模块里,数据都是统一的。有一个底层的数据,我们有统一的流。好处是所有的数据是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互相引用,如果某一个模块里面有足够好的场景或能力点,能够引用到其他模块,那么就会有功能跟基础加成,能够给客户去体验这些数据的机会。
以一个简单的场景为例,如果一个团队或一个人在一周里完成了非常多的任务,进行非常多的项目汇报,那么到了周末的时候,他们可以快速生成过去这一周的工作内容里相对应的 ONES Wiki 的周报文档
这个文档会引用到上个礼拜你改进的所有任务,包括进度、阶段情况、报表等等,这个报表也可以引用 ONES Project 里面的数据和 ONES Performance 里的一些报表展现能力,最终插入到 API 里边的一个编程的数据块。
虽然 ONES 本身更多是做研发管理工具,但是 ONES TestCase 里会生成测试质量报告,这些报告有各种各样的展示方式,变成 ONES Wiki 中的一个 Page。我们之前实际上也会有这些数据,但如果 ONES Wiki 的功能和包容性没那么好的话,我们是真的没法做出来的。
还有我们刚才也提到,如果 ONES Wiki 本身编辑有非常强的能力,那他们可能在写需求或者做表格,就会一键回到里面去,变成一个项目基础里的计划,这也是可以全量引用的。这样的话, ONES Wiki 以及整个 ONES 矩阵里的这些产品才能真正地被称为能力层级效应,而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效应。
Jake: 刚才颖奇讲了好多场景,比如 Project 和 Wiki 本身数据是相通的,现在在这个模块上面也是能够相通的。我的理解是,刚刚的那个报表,应该也是这个动态实时的一种体验。这部分峻哥有什么补充吗?
峻哥:以前我们会考虑适应不同公司业务流程的需求,可能像一些大厂他才有资源请我们去给他们去输出这方面的能力。但现在, ONES Wiki 作为一个通用的 SaaS 类的产品,可以让更多的团队用到这些大厂才能用到的能力,而且是一个无缝的项目管理加知识管理的通用型解决方案。我相信这会对国内产研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这也是产品能够发挥更大商业价值的一个点。所以,我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做产品的深度集成,去做更多的创新。  
Jake: 从我的理解来看,Wiki 使用场景更高频,使用群体也比 Project Developer 更多一些。如果它对于企业客户来讲体验更好,相应地也意味着对于潜在客户的价值是会变得更加明显,对产品的粘性以及流程肯定都会有整体的战略层面的提升和帮助。但说到产品,那我们也不得不提到这个团队。随着为知团队进入到 Wiki,咱们在文档有关团队的扩建、补充方面,会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想法?
峻哥:为知团队一直在北京,ONES 专门成立了北京的研发中心,所以跟 Wiki 相关的核心能力以及 WizNote X 这个面向个人的产品都是由北京的团队来负责的
我刚才看弹幕里面有很多在提,为知以后会不会单独运营,实际上我跟颖奇是定了一个目标的,我们以后专注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是 ONES Wiki,就是面向企业的产研的解决方案。另外一块的话是面向个人或小团队的 SaaS 的解决方案,我们之前发布的 WizNote X 的产品线,它们两个共用的都是同一套内核,我们会在技术层面共用很多的东西,但是在产品开发和测试这一块都是分不同的人去做的。
所以在北京这一块可能有两个独立的团队在负责,一个是 ONES Wiki 这一块,然后另外一个是为知笔记个人产品。所以北京这边是非常缺人,尤其是产品、测试以及开发人员。所以在看直播的有兴趣一定要跟我或公司 HR 联系,能够加入到这个产品团队里来,更快地去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出来。  
Jake: 我过去了解到文档这个产品的工程复杂度之前,其实也不会觉得文档的协作有这么难。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一方面大家有机会来做一个下一代的产品,而且对于全球客户,特别国内客户的话,是更大的升级。
另外一个是,基于文档的产品能够实现的企业客户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和激活。现在大家开始重视这个事情,开始重视人效,希望效率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有所提升,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甚至可以算是一个 Next Generation 的产品,工程复杂度是很高的。
颖奇:这次合作其实对我来讲更多还是说注重专业,吸纳更多人才,尽量把这个事做起来。给客户提供一个好的产品。也是因为这次合作,我们成立了北京研发中心,重点是 ONES Wiki,包括编辑器之前的一些产品可能都在北京。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欢迎加入团队。
刚才看到有人在问说 ONES 怎么助力科研,因为 ONES 是做软件研发管理工具的,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客户主要还是在软件科研里。可能我对科研的理解比较浅显,我们客户中有中科院的几个所,还有一些大学,都是用我们的产品来做科研项目进度质量管理、文档沉淀。
我们基本上所有的客户都是100人以上的团队。如果是一些规模比较小,比如说只有10个人或者20个人这样的项目团队,我还是建议大家用我们的 Tower,Tower 更加适合小团队协作。
有人问关于双向链接这个问题,这个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点,峻哥可以讲讲企业服务里面的双向链接怎么应用。
峻哥:这块可能需要我们先去做出版本,再去试一下用户的反应。因为现在也还没有太多在企业里面用得非常好的案例出现。而大多数公司是做的团队文档级的双向链接,文档关系图有点像论文的引用,这个和我刚才讲的知识图谱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将来会去做一些尝试,根据用户实际的数据往好的方向去调整。
颖奇:Jake,你作为投资人,投了这么多软件企业,看了这么多的案子。对全球文档协作相关的产品,从投资角度来说,你怎么看现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势呢?
Jake:刚才提到一点,全球的话基本上还是会提到 Notion、Airtable 还有其他一些品类,国外市场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把个人效率工具以及企业软件作为工具用起来是更为领先更为成熟的。
所以我觉得代表下一代的产品产生在这么一个成熟的市场是理所应当的,相应的,在国内市场,大家也开始拥抱这种新产品,所以产品的供给侧,无论是面向个人还是企业,都开始非常活跃,但实际上落地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去看市场。
比如说早期我们会去判断这个市场它是否有效,你有好的产品供给,那你是否有好的客户需求,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去付费?刚才峻哥提到了 Roam Research 在美国还是卖得比较贵,但是还是有用户愿意去付费。那么把这事情放到国内来看会怎么样,放到企业侧又会怎么样。
我们清晰地看到协作这个品类中,围绕文档相关的通用性的协作,看到了下一代产品定义的机会,但是这个市场的 Tipping Point 在哪里?现在国内的软件市场还是比较早期的一个阶段。我们也是在积极地在观察市场需求侧的一些变化。最好是在一个临界点上的投资,可能它的放大效应会更大一些。
不仅仅是文档,在整个协作领域,我们会看到面向设计师的 Figma 设计工具,以及面向开发者对 API 研发的 Push 研发工具,他们这个领域在发生的变化和文档协作很类似。这对于协作文档往后的发展也会有一些启发,效率工具和协作工具正在变成同一个事情。
所谓效率工具,假设你是一个设计师,你必须要会用类似于 Photoshop 这样的工具,它对于你来说是刚需,但过去大家对于协作的诉求不强,一方面是因为分工没有那么明确或者说没有那么专业化,另外一方面大家可能还是以见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现在一方面有明确的分工,以及疫情使得大家越来越多地到线上协作,所以效率工具和协作工具合在一起了。在产品形态上面。如果你针对某一个场景有了非常好的用户方案,同时又是纯云端的体验,就完全带来了下一代产品的机会。
效率工具意味着刚需,你必须要用它,协作工具就意味着它的粘性会更强,传播效应更强,一旦有一个人用了,会有更多的人来用,因为在同一个平台上面的协作效率是最高的,用了之后就很难离开了。所以在文档的协作当中,可能大家会看到的是少数几个做得非常优秀的通用产品,再往后可能也会研发出来面向不同的企业场景的新的品类。但整体的底层逻辑和刚才说的可能会有一些相关之处。
颖奇: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比如文档可能每5年或者每3年都会推出新一代的产品,不断地迭代,比如说我们早先用的是微软的 Office ,慢慢有了在线的 Office,然后衍生出个人笔记,再进一步升级为协同笔记,最近还出现了基于数据库的一些笔记,未来的话可能还会有新的形态,包括刚才讲到通过链接展现的之前没有的,未来可能随着这个端的变化比如说 B 端到移动端,移动端到 VR ,文档相关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内容协作的方法也会随之变革。不论从投资角度,还是从产品设计角度,我们也会一起去关注的。
有人问到 ONES 有没有教育版 ,大疆的 RoboMaster 实际上是我们现在参与的,RoboMaster 就是大疆的机器人,他们可能在全国一两百所高校里边会有比赛。ONES 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些项目管理的账号,包括产品等等,这个是我们是教育的合作。另外国内有一个教育公司叫传智播客,也是做那个程序员教育的,他们项目管理的教具实际上就是 ONES 的。如果需要的话,大家也可以来联系。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知识库进化论 | 华创资本对话 ONES & 为知笔记创始人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万事ONES
万事ONES
0
深圳复临科技有限公司
实力厂商
实力厂商
优质服务
优质服务
及时响应
及时响应
立即询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