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涛:不盲从,无捷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从这3点突破
人类历史有三大文明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以及将来大数据带来的数字化文明。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再到数字化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大的变革其实是底层范式的变革,每一次变革就意味着一大批行业的转型或者消失。
如何走入数字化时代,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课题。
一直有个声音,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做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就会在十年内消失,虽然这个结论是有点夸张,但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须。
根据IDC调查,2018年全球1000强企业之中有67%的企业,中国1000强企业的50%,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核心。但《2019中国企业数字似转型及数据应用调研报告》指出,被调查企业中约40%已经开启数字化转型,其中只有约10%的企业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80%的企业对数据应用效果不理想。
而且,中国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这个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该怎么做?有什么可以寻求突破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根据爱分析调研,2020年国内BI市场规模约为60-70亿元,BI占IT支出的比例约为0.4%,投入领先的行业为:金融、零售、制造、电力、政务、教育等6个行业。
互联网行业独领风骚,传统企业在转型数量和企业内部转型力度上都不尽人意。
为什么要着重关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万家,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美国是8年,日本是12年,我国只有3年。
而在制造业中,中小企业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国家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要在2035、2050年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走在世界制造的前列,仅有一批大企业是不够的。需要各个行业80%的产能和80%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制造业的先进水平,都能够进到制造的第一方阵,这样我们制造业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完成。
研究显示,以“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运营的企业,通过形成自动化数据链,推动生产制造各环节高效协同,大大降低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生产力普遍可以提高5%~10%。
中小制造企业要实现2025、2035、2050这三步宏伟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上发力,责任重大!
虽然大企业,比如徐工、三一重工、海尔、美的、航天云网等,都取得了很多成绩、经验,但这些经验不是照搬过来就能用的。对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更多,难度更大!
美国西北大学Jonathan R.Copulsky在《技术谬论:人是数字化转型的真正关键》一书中强调:“许多企业的领导人错误地认为,数字化技术才是商业出现巨变的原因,于是他们坚信在企业内推行数字化技术是最佳解决方案。实际上,文化、组织、战略、领导力和人才等因素远比技术更为重要。如果企业的组织形态过时了,尖端技术的推行几乎不可能带领他们达成所愿。”
推动企业“一把手”认知到数字化的价值,让CEO愿意全情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是每一位企业CIO、科技部门负责人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另外,成功的商业绝大多数不仅不可复制,甚至不可学习,因为它们本质上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永远在变,唯有创新才是永恒的未来。
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建设,更需结合自身的情况,这里给所有中小企业3点实用建议:
-
第一点: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条,最大限度的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一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国家层面未来在数字化建设上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会更多更大。我们要努力把企业想做的事情在政府可以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得到支持。
这也是我们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条。
-
第二点:寻找投入少、效果好的切入点
只有这样你才能为下一步的运行打下基础。有很多可以省钱的方法,如果用互联网上基本上不花钱的服务,来完成我们办公、管理、服务,何尝不用呢?
从IT技术到管理、甚至基础运营岗,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实现自助数据分析,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而如何花费最少,是中小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
- 第三点:解决人才难点,寻求外部合作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时下,水平比较高的软件开发人员都是非常贵的,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个很大负担压力。另外,中小企业人才总是不够,即便下决心培养,解决问题也还要时间。而且培育自己的力量,也只是部分,不可能培训全部技术领域。所以借用外部力量,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的工业技术和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合在一起的技术领域,所以合作也是永远不可缺乏的。
至于外部的力量怎么选择、怎么借用、怎么建立好的联盟,这些都需要管理的智慧。
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深刻影响的当下,技术封锁、“卡脖子”事件频发。不过,对于像我们这样一家技术型企业来讲,这种局面是一把双刃剑。国产替代化进程的加速,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数字企业是未来企业唯一的形态,以永洪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愿意和众多生态伙伴一起,在国产化替代的大舞台上,牢牢把握住难得机遇,扮演好时代赋予的角色,勇担大任,负重前行。
专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