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王若林
+ 关注
2021-05-21 10:49
4291次阅读

摘要

 

2021年了,你敏捷了吗?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敏捷开发正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各行各业,受到不少企业的追捧。其中,在软件开发行业,敏捷开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模式。市场普遍认为,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治愈延期的敏捷开发,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颠覆,相比之下,传统的瀑布流研发模式,因为效率较低、试错成本高、难以按时精准交付等原因,主要局限在需求较确定的一些传统行业。而需求千变万化的互联网科技行业,成为敏捷开发生长的沃土。

 

事实上,敏捷开发并非近年来的新兴物种。早在21世纪之初敏捷宣言就已经问世,迄今已20年,国内敏捷开发的发展也已经十几年。近几年,敏捷开发之所以持续升温,与互联网科技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密不可分。

 

伴随着敏捷开发的盛行,相关的项目管理工具也趁势兴起,比如Worktile、PingCodeTAPD、华为软开云等。

 

但是在敏捷开发实践中,工具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推动了敏捷开发,即更敏捷了还是更不敏捷了?如果反而事倍功半,是工具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团队,以及团队中的不同成员而言,敏捷开发对于工具的需求以及工具所能产生的价值又有哪些差异呢?

 

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从大厂和中小企业这两大不同维度出发,带你揭开在践行敏捷开发的过程中,人与工具之间的奇妙关系。

 

 

根据敏捷宣言,敏捷的核心价值观如下——

 

个体和互动胜过流程和工具

工作的软件胜过详尽的文档

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这是敏捷的核心思想。但是敏捷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敏捷理念并借助合适的工具高效推动产品研发,却难倒了一大片企业,很多团队对于敏捷的理解和应用都处于摸索阶段。

 

关于敏捷开发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比如敏捷开发究竟是真敏捷还是假敏捷?敏捷开发是否只适合小团队不适合大厂?敏捷开发甚至被指在国内市场存在生搬硬套、流于形式、水土不服等问题,背上了中华田园敏捷的锅。

 

如何避免掉入伪敏捷的陷阱,实现真正的敏捷,无论对于谷歌、华为、腾讯这样的巨头,还是中小企业,都是巨大的考验。

 

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适合谷歌的敏捷秘笈

 

敏捷宣言的诞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即硅谷以授权和信任为中心的文化氛围。这意味着,想要践行敏捷宣言,团队之间的相互信赖至关重要。而敏捷宣言的核心价值也将个体和互动放在了首要位置。

 

作为硅谷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代表,谷歌在软件开发中如何做到敏捷,是众人热议的焦点。谷歌前技术总监Jeske曾专门分享了其关于敏捷的思考。

 

Jeske认为适合谷歌的改进版敏捷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要任务是提高客户和程序员的生产力和对信息的理解。

应该创建小型的适应谷歌的结构化设计文档,用于解释项目。

关键设计元素应该在上述文档中有简明的解释,并能够方便地检索。

不要追求完美无暇,但是要灵活。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交付。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并非如一些质疑所言对敏捷开发嗤之以鼻,而是在敏捷宣言的基础上,探索更适合自身的方法。这与敏捷宣言并不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敏捷宣言并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具体如何落地还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华为敏捷转型踩过的坑

 

就国内市场而言,华为是投身敏捷开发的先锋。华为从2007年起即正式开启敏捷转型,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一定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也经历过迷茫,比如早期对华为是否适合敏捷的争论,以及敏捷转型路上,有些团队做得不到位、过于注重敏捷不敏捷而忽视了敏捷的本质,产生了一些只会纸上谈兵、对别人评头论足的哲学家思想家等,而没有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国内科技巨头,华为在从01落地大规模敏捷开发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目前结合华为自身经验,华为云也已经推出自研的涵盖敏捷开发项目管理的一站式软件开发平台——DevCloud。为敏捷开发团队提供简单高效的团队协作服务,包含多项目管理、敏捷迭代、看板协作、需求管理、缺陷跟踪、文档管理、Wiki在线协作、仪表盘自定制报表等功能,适用于敏捷交付项目管理和外包协作等场景。

 

微信小步快跑,用了什么法宝

 

今年初,微信十周年之际,张小龙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视频号组建了一两百人的团队,三个算法团队,小规模能够比很多大团队跑得更快一些。视频号这个速度才是微信正常该有的速度。

 

从用户角度而言,去年以来,微信围绕视频号的一系列频繁迭代,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张小龙所言的快。

 

微信的快速迭代背后,腾讯自研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TAPD可谓功不可没。早在2012年微信用户突破1亿之后,微信就开始使用TAPD平台,因为随着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和团队的壮大,跨部门沟通合作越来越多,Excel和邮件已经无法满足研发需求,敏捷开发所具有的需求池BacklogUser Story、缺陷管理等功能则正好契合了微信团队的需要。

 

借助合适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微信的快速高质量迭代成为可能。

 

在探索敏捷开发的长河中,谷歌、华为、腾讯等大厂可谓各有各的打法,并各有千秋,其中,华为和腾讯自研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如今已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得以攫取更大的市场蛋糕。而没有大厂光环的众多中小企业,在拥抱敏捷开发的路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为了挖掘中小企业在敏捷开发中面临的痛点与收获的价值,我们和身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团队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业内人士进行了对话,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重点不在工具,而在于目标和沟通

 

正如敏捷宣言所提倡的,个体和互动胜过流程和工具,因此,尽管敏捷开发工具层出不穷,并吸引了华为、腾讯等巨头入局,但是流程和工具并不是敏捷开发的重点。相比工具,个体和互动才更为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借助合适的项目管理工具无疑可以提升敏捷开发的效率,但是并不意味着需要形成严重依赖。想要做好敏捷开发,工具只是一方面,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沟通则是更重要的事情,切不可盲目迷信工具,为了敏捷而敏捷,最终让敏捷开发流于形式,本末倒置。

 

高远是上海一家中小型企业的高级产品经理,他所在的团队目前部分业务仍在使用传统开发模式,一些急需验证的业务则采用了敏捷开发。敏捷快速简单、周期短,能够将需要的功能快速上线进行验证,是他们采用敏捷开发的主要原因。

 

在高远看来,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敏捷模式不需要大量的其他文档去沉淀,而是首先需要相关人员通过大量的沟通快速达成共识,在基于共有目标的情况下快速实现。

 

高远目前在敏捷模式中的主要角色是产品,负责需求和目标制定。之前还担任过整个敏捷模式的管理沟通者,协调沟通在开发环节中的一切问题和各种资源,以便让产品按照计划上线。

 

很多时候,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在最开始并不明确。乔布斯曾经指出,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曾发表过类似观点:如果最初问用户想要什么,他们会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

 

通过敏捷开发快速迭代,逐步摸清用户的明确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站在产品角度,高远表示,敏捷开发最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每个版本迭代都要做到最小mvp闭环,不夹杂太多额外功能,从而更接近原始需求本身,以便于技术人员快速开发。

 

提前性也是敏捷开发的一大优势,从产品到最终上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负责人都可以做到提前处理,节省了很多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做没意义的事情造成延期,在敏捷开发中一定要严格限定每一个环节的完结限制,即明确做到哪一步就算完结。

 

高远所在团队主要使用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是禅道,偶尔也会用到Teambition。在高远看来,不同工具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不过敏捷开发的重点不在于工具的使用,而在于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沟通。

 

一线城市某中小型IT咨询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李航则指出,敏捷开发过程中,工具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用专门的敏捷项目管理工具,可能就需要用Excel去做管理,同步化就会受到影响。

 

工具五花八门,在精不在多

 

事实上,目前软件开发行业,面向敏捷开发场景的项目管理软件非常多。除了腾讯的TAPD,华为的软开云,Worktile旗下的PingCode等新一代研发管理工具也主打这一垂直细分场景。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李航所在的团队规模在50人以内,主要采取敏捷开发模式,对项目管理的核心需求就是研发管理,比如前后端的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等的任务分配。通过项目管理,可以清晰知道每个人手头的任务,并及时跟进任务进展情况。

 

目前,李航团队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主要是TAPD,也用过PingCode、猪齿鱼等其他工具。据了解,其团队最开始接触的是一站式项目管理平台猪齿鱼,功能比较复杂和齐全,可以满足团队的任何需求,但是缺点就是比较臃肿,导致使用不是很便捷。比如如果不看说明手册,很难搞清楚怎么去配置,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功能,学习成本比较高。

 

后来也尝试过其他工具,一个比较大的缺点是不能拖拉拽,如果想修改任务所处的节点状态,需要被迫点开每一个任务再去调整状态情况,造成使用效率较低。遗憾的是,市面上很多项目管理工具都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个功能。

 

李航短暂体验过PingCode一段时间,后来朋友推荐了TAPD。综合对比之后,TAPD与其团队的需求更契合,基本的功能都可以满足。比如任务分配,可以把每一个需求拆分给不同的人,拆成不同的任务,进行管理。同时整个页面比较简洁,学习成本比较低,容易上手。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拖拉拽,极大提升了使用效率。

 

从决策角度而言,李航所在团队选择哪款项目管理工具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来进行决定。事实上,李航所在公司也自研了项目管理软件,在内部推广,不过实际使用的时候发现不是很好用,流程配置比较繁琐,也不支持拖拉拽,因此选择了市面上的其他产品。

 

这也暴露出中小团队在自研项目管理类产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与腾讯、华为等大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选择市面上现成的工具,则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每一次切换工具的时候,不仅需要整个团队达成共识,还要让大家重新熟悉怎么使用。

 

此外,作为项目经理,李航发现在推进敏捷开发的过程中,想要让团队实际的开发进度在工具端保持实时同步,在执行层面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整个执行层大家的工作都比较繁琐,完成相应任务后未必会实时去调整,导致项目经理的工作量增加,有时需要与团队沟通后,自己再去做调整。

 

 

工具只是辅助,不要拘泥形式

 

某中小型技术研发企业的产品经理王燕,也犀利指出了敏捷项目管理工具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王燕此前所在的团队有敏捷的双周迭代,当时主要使用TAPDTeambition、华为软开云等项目管理软件。就使用体验而言,软开云比较庞大,更适合比较大型的项目模块,相比而言,TAPDTeambition更适合一些。

 

王燕认为,工具更多只是一种辅助,比如需求池的记录跟进,需求和bug的统计等。有很多需求,包括有效的和无效的,需要进行评审是否有效,并排出需求的优先级,再进行开发交付。通过项目管理工具可以大大提升敏捷开发效率。

 

但是一些比较小的需求,比如前端交互,有一个控件或者是页面浮动效果,可能口头简单沟通一下,工程师就很快明白了,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依赖工具了。因此,不必拘泥于形式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就中小企业的敏捷开发而言,团队之间协作交互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工具的价值,这恰恰是敏捷宣言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而无论是敏捷开发,还是敏捷项目管理工具,之所以受到市场的热捧,提质增效是最核心的考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质和效率就是中小企业的生命线,不仅影响项目的成败,甚至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能够借助对的工具,日拱一卒,快速迭代,锦上添花,自然事半功倍。同时也要警惕对工具的过分依赖,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灵活应对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经过20年的积淀,敏捷开发正释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WorktilePingCodeTAPD、华为软开云等敏捷项目管理SaaS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从历史发展的车轮来看,工具永远都在与时俱进,这背后是生产力的不断变革。从提升生产力的角度而言,在追寻敏捷的漫漫长路上,大厂和中小企业本质上可谓殊途同归。

36氪企服点评专属补贴,付费账号 0 元抢!
本月补贴厂商:Worktile、Pingcode 限量100席,手慢无!
>>>>>>>>点我领取<<<<<<<<<

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高远、李航、王燕等为化名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日拱一卒,大厂都在推崇的敏捷开发究竟是人还是工具至上?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王若林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