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进500强是企业经营的终局吗?

哈佛商业评论
+ 关注
2022-03-21 17:00
662次阅读

今年的世界 500 强榜单里,有了更多中国公司的身影——135 家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上榜,比上一年增加 11 家,这已经是中国大陆公司上榜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 143家公司上榜。而在排名前20位的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其中,国家电网领跑中国企业,排名全球第二,而中国平安则成为挤进全球前20的唯一中国非公企业,位列第16名。

自 1995 年《财富》开始发布榜单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上榜企业如此迅速地增加。《财富》将原因归结于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其他国家企业恢复经营将对中国企业带来竞争与新挑战。

过去的这一年,更多的中国企业在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之下迎难而上,成为大公司,而已经上榜多年、迅速跃升的中国大公司们,则已经开始思考下一阶段的发展课题:大公司已成,如何铸就伟大的品牌?

构建ESG价值体系,从“大”迈向“伟大”

成为伟大的公司,企业不仅需要经营体量上的提升,更需要经营思路上的质变。以往,公司的经营行为往往围绕销售、利润等指标展开,将其视为企业价值的唯一衡量指标。而当下,更多大公司开始转变思路。

比如,数据显示,在体量排名全球前 2000 的上市公司中,有五分之一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壳牌等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公司,将高管奖金与碳排放量挂钩,促使管理层采取行动应对环境相关的监管风险和新技术竞争对手。而以微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将高管薪酬与员工男女比例、文化种族多元化等目标挂钩,优化公司手段,释放正面社会影响力。

这些企业所采取的新的企业价值评判体系,被称为ESG价值体系。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一项评估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倡导企业从这三大层面综合评价企业的发展状况。目前,这一做法正在众多大型企业接纳,很多消费品公司请首席营销官或首席品牌官负责 ESG 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ESG并非单纯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也并非要求企业牺牲经营利益追求社会影响力,而是一套改善风险管理,实现长期稳定价值增值的经营思维。譬如被视为ESG实践典范的沃尔玛,其在大力推进ESG政策后的几年间,企业业绩表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华尔街分析师预计,2020年沃尔玛的总销售额将同比增长5.9%,创下该公司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增长率。

对于那些追求从大到伟大的企业来说,ESG价值体系的出现为他们描绘出了前进的路线图。若企业能够结合业务本身的优势,综合考量绿色增长、碳中和、社会公益、员工治理与企业福利等层面,将有望打造出业务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提升的增长战略,从而从500强榜单上那些让人侧目的品牌,真正成为值得尊敬的企业。

从公司治理开始,搭建ESG底层逻辑

增长思路的转变并非易事,它需要企业从顶层设计开始推动,从底层架构开始转变。中国平安的做法或许值得更多渴望迈向伟大的企业借鉴。

2019年,中国平安便首次披露了ESG相关指标,标志着企业已将ESG标准融入企业管理。随后,平安还建立起从集团董事会与执行委员会(L1)、投资者关系和ESG专业委员会(L2)、集团ESG办公室(L3)最后到集团职能单元和业务公司(L4)的四层ESG治理体系,明确各层级权责,从上至下落实ESG理念和战略。

另外平安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组织架构,设计了ESG整合的投资五大原则。一是开发CN ESG评价体系,将ESG指标全面纳入投资决策中。二是“积极与股东沟通ESG理念,引导良性发展。三是积极在相关领域进行影响力投资。四是排除有违ESG理念的投资标的。五是保证信息透明,有关责任投资的定性和定量信息,通过年中报告和每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外界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平安在2019年便开发出一套适用于中国市场特色的CN ESG评价体系。包含通用指标,行业矩阵、舆情调整三大模块,除包含ESG三项核心指标表,还纳入行业特色业务B(Business)指标,以形成对企业价值更全面的判断。目前,基于这一评价体系,平安已经展开对A股市场超3900家企业的价值评估,而中国平安本身的ESG实践也已经达到全国金融企业最高水平,MSCI ESG评级为A级。

转变投资形态,关注绿色增长

由于发展程度、文化差异、监管制度的不同,各国的 ESG评价标准与 ESG沟通方式都存在差异,中国企业的 ESG 实践更关注环保等问题。

今年,“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突出强调绿色发展理念,而众多500强上榜企业也将碳中和作为主要的发展议题。平安也为自己定下了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 20%、绿色保险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5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等一系列绿色发展目标。以金融投资为核心手段,平安正为“碳中和”目标添砖加瓦。

这其中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近日全线封顶的“西电东送”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从 2018 到 2021 年,平安连续4年提供数十亿资金,用于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库区民众迁移、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等。今年平安银行发行首笔碳中和债券 15亿元,助力白鹤滩水电站“七一”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目标的实现。

在我们以往关注的绿色增长实践中,企业往往只能从自身业务出发追求碳中和的目标,譬如在生产环节截污减排等,还有一些企业会以公益行动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项目,而平安基于自身的金融业务,将投资重点放在那些有利于推动绿色增长的行业、项目中,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金融向善,打造有温度的企业

当我们把视角放在ESG中的社会价值层面时,会发现许多企业的做法已经从一个个独立的社会公益项目,转变为将企业业务与社会福祉紧密结合。比如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就提出“利用科技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让用户感受到平安的温暖”,而中国平安也基于保险本业,以“用户为先”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不仅能够从广度上覆盖更多的人群,包括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女性等,也着重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

比如,在面对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保障相关的课题上,平安创新“金融+医疗+康养”的新思路,用智慧科技加持的人性化服务取代机械式的照护,推动养老产业进入新高度。传统观念中,养老就是“管吃管住、简单护理”,这种缺乏温度感模式实际上是企业单纯从商业利益出发的思维模式,而从整体社会价值出发,平安的做法为养老服务添加更多温度。

其推出的高端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聚焦高端老年圈层,希望在满足老龄化群体的高端社交、生活、康养等需求的同时,提升康养行业的整体水准。同时,平安致力于帮助大众主动规划康养品质生活,而非被动养老,为老龄化群体提供了多元化、一站式的产品方案,包括从财务管理、财富传承、养老保障、疾病保障到护理保障的全面服务,金融、健康、生活服务一应俱全,诸如定制化的财富保障、终生私人管家、7*24小时的私家医生等,以管家式的服务为老年群体带去不一样的价值。

而在另一个凸显企业社会价值的扶贫领域,中国平安也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从产业、教育和医疗三个方面展开扶贫工作,并利用金融+科技的企业优势,创新扶贫机制和方式,打造出“综合金融扶贫闭环”:通过扶贫保、发债、贷款等多种形式,发放扶贫资金——通过消费扶贫完成扶贫农产品销售。

金融向善、科技向善、持续进化,始终注重用户体验,不懈创造社会价值,是一家企业走向伟大企业的必经之路,中国平安为了实现“有温度的金融”的愿景下了多年的“笨功夫”,终于让自己站上了行业的高峰。

在成为伟大品牌的这条路上,企业需要赢得的不只是生意,还有尊重。

周朔风 | 文

刘玥 | 编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